反切的改良唐宋以前的反切, 只求上字与被切字双声, 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无其他细致要求。 上字的韵母声调、 下字的声母及其清浊夹杂其间。 后人觉得不尽方便,遂有了改良之举。宋丁度《集韵》开始顾及上字的声调和等列。明吕坤《交泰韵》提出(a)平声字用入声字为反切上字,入声字则用平声;(b)上、去声字,各用本声调字;反切下字则要顾及阴阳调与被切字一致。清潘耒《类音》提出:(a)上字必用本呼,且平声切仄,仄声切平;(b)下字必用影喻两母;影喻无字,则用晓匣;晓匣无字,再用见溪群疑。清李光地《音韵阐微》提出:(a)上字用支微鱼虞歌麻韵字;(b)下字用影喻声字。这样的改良,是使反切向拼音靠拢,便于切出字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