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点shísāndiǎn意指痴头怪脑、愚蠢无知者,与北方方言“二百五”相近。由于它是一个吴语俗语,所以很难确定其产生年代和原因,故“十三点”一语说法众多: ❶ 源于故事传说,明末清初,在上海南市小东门有个名叫石三的,为人老实,常被人戏弄。一次,有人引他去赌牌九。石三拿了一张幺五、一张幺六,以为是一对,喜极欲狂。其实这两张牌不是一对,也不是12点或14点,而是13点。正巧,他名叫石三,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13点”。从此“13点”就流传了下来。 ❷ 据说上海初有钟表时,有人顺次误称下午一点为13点,被人当作笑话。现在已通行这种说法,但当时被认为有悖常理,于是赠以诨号“13点”。 ❸ 13为凶数,一年有12个月,即使用闰月,也不叫13月;一昼夜12时辰,虽有24小时,宁可重复1至12,钟面上只12等分;1英尺12英寸,1打12件,1磅12盎司,生肖12相,黄道12宫,总之,13是被排斥之数。傻子被排斥在正常人之外,因以“13点”名之。 ❹ 最普遍的说法,是“痴”字的笔画是十三笔。所以,“13点”隐指“痴”,于是好事者又造出许多暗称来调侃人。例如:“新闸路”(上海路名)、“电话”等,每字繁体都13画;或称“电话听筒”,因听筒上有13个细孔,像13个点。又如:“梁山伯”,谐音两三八,三数之和为13;“金少山”(京剧名演员),谐音斤少三,当时一斤为16两,少三就是13两;还有因乌龟壳被纹路分隔成13块,因而“乌龟壳”也成了“13点”的代称,等等。总之,凡暗含13之数的都可用来暗称“13点”。 由于沪方言中“痴”一般用于女性和多出于女性之口,如“痴情”“痴头怪脑”“痴老姆”(对丈夫行为管束严厉者,后讹读为“雌老虎”),所以,“13点”俗语可以讲是女性专用或专利之词,直至今天该词基本上还是女性之专利。
十三点〈粗〉江南地区指女性笨头笨脑或神经不正常。因“痴”字的笔划数为十三,故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