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助字辨略
释义 助字辨略

助字辨略

训诂书名。清刘淇著。五卷。此书采集宋元以前经史子集及俗语中的虚词四百多个,分为三十类,用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方法加以解释,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专著。精审不及王引之《经传释词》,但也有超过王书的地方。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于民生之不易。”此书训“于”为“以”,极为精确,而《经传释词》没有提到。杨树达于1925年为本书写了跋语,指出了本书释义中的一些缺点错误,可供参考。1954年中华书局排印出版,由章锡琛校注。


助字辨略

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全书凡五卷,共收虚字470多个,按四声编排。所收虚字共分30类,即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往事之辞、或然之辞、原起之辞、终竟之辞,顿挫之辞、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方言、例文、实字虚用。分类标准不大统一,有从形式上分的,如重言;有从意义上分的,如专辞(范围副词)、仅辞(程度副词);有从语气上分的,如断辞(语气副词、语气词)、疑辞(疑问代词、语气词);有从使用上分的,如例文(词序颠倒)、实字虚用(词类活用),等等,从而造成分类繁杂,彼此冲突。而且在行文中还有一些随机设立的类别,如计较之辞、请教之辞、商量之辞等。本书属于训诂派的虚词专著,书中采用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方法对虚词进行解释。释词方式有书证、有解释词类,在顺序上不大统一,或先出书证,后释词类,如“将”条:“《诗·周颂》:‘将予就之。’此将字,发语声。”或先释词类,后出书证,如“此”条:“此,又指物之辞。《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衰,此其昌乎?’此,谓敬仲也。”所列书证,上自先秦,下迄宋元,博采经传、诸子、诗词、小说、材料十分丰富。书证以原文为主,间用旧注,例如“焉尔乎”条:“《论语》;‘女得人焉尔乎?’《朱子语类》云:‘焉、尔、乎,语助辞。圣人之言,宽缓而不急迫。’”释义采用正训(如“义者,宜也”)、反训(如“故,今也”)、通训(如“本犹根也”)、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互训(如“安,何”;“何,安”)、转训(如“容”有“许”义,“许”有“可”义,以“可”释“容”)6种方法。杨树达跋谓:“此书与王氏《释词》相较,自有逊色,然亦有精审过于王氏之处。”但有些词条解释不够准确,有些词条只有孤证,还有一些书证与所要证明的词类不合,且分虚词为30类,过于烦琐,又忽略词法与句法特点。有康熙五十年(1711)海城卢承琰初刻本、康熙五十九年(1720)海城卢承琰校刻本、乾隆四十四年(1779)长白国泰重刻本、咸丰五年(1855)聊城杨以增重刻海源阁本、1954年中华书局铅印章锡琛校注本等,章校本附有刘师培、杨树达等人批语。


《助字辨略》

训诂著作。清刘淇著。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卢承琰刊本。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重注本附有笔画索引。研究汉语虚词的重要著作。收集先秦至元代经史诸子、诗词俗语中的虚词共476个,按照平水韵的顺序分部编次。共分30类: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断事之辞、或然之辞、原起之辞、终竟之辞、顿挫之辞、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方言、倒文、实词虚用。解释方法有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和转训。卷首《自序》,论述实词与虚词的区别,以及虚词对于“构文之道”的重要意义。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