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达成策略
林甲针
〔摘要〕辅导目标的有效设计,是实现辅导效果的重要前提。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目标是要把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去,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当前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现状是:一部分心理辅导活动课虽然课堂相当热闹,但是学生的收获却是微乎其微;一部分心理教师对辅导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发生了偏离,教学设计忽视了辅导目标,导致“为活动而活动”“虚假繁荣”的现象。本文分析了目标设计偏离的原因,探讨了如何设计目标及有效达成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辅导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9-0029-03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辅导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心理辅导活动课“虚假繁荣”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曾对一次研修中的三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目标分组作深入的讨论,一致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目标偏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辅导目标指向不聚焦
课堂教学需要目标指引,活动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度。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由辅导目标指引方向,辅导目标设计越明确、越清晰,越有利于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引领学生完成辅导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反之,辅导目标不具体、不明确,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容易随意发挥,不利于学生在辅导活动中获取实用的心理策略、提升心理素养。例如,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出生命的色彩”设计的辅导目标之一为:“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生活方式,树立积极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其中“思考生命的生活方式”“积极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种学生无法理解、领会的辅导目标,又怎么可能内化呢?
(二)辅导目标内容大而不实
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为45分钟,由于受课堂的时间限制,课堂容量有限,不可能完成一个主题所有方面的内容。因此,心理活动课的目标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宜少而精,更多地关注那些具有普适性、能体现学生心理特点的目标。
青春期的辅导内容有很多,一位教师在一堂题为“栀子花开”的辅导课设计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特征,掌握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
(2)能力目标:悦纳自己的身心变化;掌握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逐步学会调控自己的心理冲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成长是有代价的,庆幸自己正在长大,能够正视青春期的烦恼,学会勇敢面对这些烦恼。
这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目标几乎把青春期的辅导内容全部囊括,过于宽泛,大而不实。
(三)辅导目标偏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各有不同。设计辅导目标,应当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否则,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无法理解而难以完成目标;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觉得简单、幼稚,不愿主动参与活动,失去了辅导的价值。例如,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特质”中,教师设计的主要辅导目标为“引导学生认识特质”。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辅导目标仅仅局限于认识水平,这样的辅导活动课意义有多大呢?
(四)辅导目标不具备可操作性
我们在观课中,还发现一种目标偏离的现象:教师设计的辅导目标定位是准确的,设计的活动非常吸引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活跃,热闹异常,然而冷静分析,发现辅导目标并未在活动中有效达成。究其原因,是教师为了追求公开课的课堂气氛,只考虑了活动的趣味,没有考虑辅导目标,致使为活动而活动,活动形式化。例如,在一堂“生命只有一次”的课上,教师让学生观看动画《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感悟生命来之不易。此活动环节与“体会生命的独特与可贵,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辅导目标比较远,影响了活动目标的达成。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设计策略
辅导目标的有效设计是实现辅导效果的重要前提。如果对辅导目标本质把握不清,对辅导目标定位不明确,辅导活动就会出现随意化,从而导致辅导效果差,难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因此,心理活动课的首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设计辅导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聚焦辅导主题的内涵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围绕一定主题开展活动,设计辅导目标也应该围绕特定主题。教师只有对辅导主题的内涵作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更为准确地制定目标。如果教师对辅导主题的核心概念理解有所偏差,那么在面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各种看法时,就会莫衷一是、含混不清,把握不准辅导的方向。例如,“特质”与“气质”的关系,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区别,都指向个体的个性特点。但仔细推敲,两者还是存在区别的。“特质”是指我们用来描述个体人格特点的词语,如友好的、谨慎的、爽快的、争强好胜的、慷慨大方的、吝啬的等。“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只有对两者进行仔细辨析,才能在设计目标和实施辅导时,准确把握辅导的主题和方向。
(二)聚焦辅导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普遍需要和问题为主线,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首先,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每一个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具有相同的阶段特征。這就决定了心理活动课的目标设计应着眼于所有学生的共同性发展,即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团体目标,在同一情境中使不同个体进行心理互动,使所有学生得到共同发展。例如,“生命教育”这一辅导主题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在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的教育阶段都开设了有关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进而设计切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辅导目标。其次,心理活动课目标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活动才具有针对性,才能为学生所认同,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聚焦辅导目标的可落实程度
心理辅导活动课旨在通过辅导活动,使学生能够整合自己原有的经验,从而改变认知、促成行动。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才容易实践;反之笼统、抽象、难以操作的辅导目标,学生对目标本身的理解就存在困难,更不可能将目标具体化为可以评定的内容,更不可能将目标转化为可感的情绪、情感,更不可能形成行动的指南。比如,以“情绪调节”为主题的活动课,将辅导目标设置为“调适不良情绪”,则比较宽泛,学生难以把握;如果改成“认识不良情绪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危害,寻找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增强对情绪的调控能力”,目标就具有可操作性。
(四)聚焦到辅导对象的可接受度
心理辅导活动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它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引导学生作深入的自我探索,通过自我检查、自我领悟、自我实践,促进自我成长。设计辅导目标必须考虑在一节课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知识的容量,促使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目标设计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去甚远,这样势必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輔导目标设计不可面面俱到。例如,“身体红绿灯”一课中,以“正确认识自己身体接触的界限,建立身体自主权的观念;学会尊重别人、保护自己,懂得身体在遭受侵犯时应该如何自助和求助,避免伤害,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为辅导目标,比较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在辅导活动中有效达成辅导目标
目前,国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模式大多采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是由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mson Rogers)提出的,要求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它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同时,它突出了传统教育所忽视的情感作用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在教学目的上以情感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的根本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
(一)暖身活动,为辅导目标达成做铺垫
正如开展体育运动需要进行身体预备活动一样,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前更需要做一定的预备活动,自然引出活动主题。心理辅导活动要达到其辅导目标,必须营造安全、开放、轻松的气氛,让学生进入一种放松、温暖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与情绪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辅导活动中来,开放心灵,并在活动中获取成长的经验。因此,有效的预备活动对于保证辅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是十分必要的。
(二)互动整合,深化辅导目标
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学,其精妙之处在于催化学生互动与分享,这是达成心理辅导活动效果的最基本途径。因此,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时,要充分应用集体的辅导资源,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形成改变的良性机制。活动本身是次要的,活动后的分享才是主要的。分享是在相互倾听、接纳中实现的,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意见也不断地唤起别人的思考,每一个人的经验都在不断地进行重组和改造,每一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的生成和创造。知识在对话中生成,智慧在对话中提升,精神在共享中丰厚。
(三)促成行动,内化辅导目标
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身体力行,如耐挫力、注意力等只靠单纯的活动养成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专门的心理训练。经过活动训练形成的心理品质常常是更为稳固。心理训练应本着自然、自愿、自主的原则,在活动中逐步由外部训练过渡到自主强化,提高心理品质。为落实学生领悟经验整合所取得的效果,应鼓励学生采取行动和演练成果,以确保辅导目标在知、情、行三个维度上的有效达成。
总之,心理健康活动课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主题等设计辅导目标和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分享,整合经验,进而有效达成辅导目标,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夏雪梅.基于标准设计教学目标:课程实施程度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10(4):69-73.
[2]曹树,邬春芹.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异化现象”探析.江苏教育研究,2010(7):34-38.
[3]刘金明.论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及其达成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52-53.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教学研究室,温州,325800)
编辑/丁 尧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