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分类考评体系,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付超 高雯宇 雷文静
[摘 要] 随着驱动创新背景下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应用型高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教师队伍分类考核管理、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以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多元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7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35-01
近年来针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学校刚从高等专科提升为本科教育,师资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学校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偏低、学科基础比较薄弱、整体科研实力不强、实践经验匮乏等。通过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发展,是我们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现状
(一)教师分类不够明晰,专长特色发挥不足
许多高校对教师没有明确的分类,考核评价局限在同一个框架之下,往往从教学、发表论文、科研项目、获奖等方面进行考核,这样一来,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教师,势必会产生评价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不同类型的岗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教师分类不明也使评价标准往往有利于其中一部分教师,这导致了评价的失衡,进而影响了另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二)考核指标相对单一,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在对教师的考评中,过于依赖教学及科研的量化指标,忽视了师德师风表现、教学质量、社会服务、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造成考核结果不能全面、综合、科学地评价教师,容易导致教师片面应对指标任务,形成功利思想[1]。
(三)考评结果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部分高校通常将教师的考评结果只与绩效工资挂钩,而没有更加合理地运用考评结果。在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教师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应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职务)评定、评优评先、继续培养、岗位聘任等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鉴定、指导、激励、教育等综合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
針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围绕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学科建设要求,应对教师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每类岗位所承担的岗位职责应与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定位相一致,结合学校的特点,在调查、分析、设计和岗位评价的基础上,以岗位工作的内容和特征为依据,对全部教师岗位进行分类。
(二)师德师风作为考核第一要素
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软实力建设的一部分,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学科组对教师等全面考察,教师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过程中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诚实有信的精神、形象是否外化于行。通过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克服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课堂上、课堂下言传身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大学教师的风范、涵养,让内化于心的师德激励、感化大学生。
(三)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突出教学、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实操能力,就要求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教学为中心,突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指导、课程改革、课程设计与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只有紧紧以教学为中心,才能实现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的内在意义。在严格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等教学工作实绩;强化课堂教学纪律考核,严格高校课堂教学纪律,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加大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环节等的督导力度。
(四)科研成果转化创新
科研考核应对接人才培养需求,完善科研评价导向。鼓励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倾向,鼓励潜心研究、长期积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针对不同类型、层次教师,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
(五)应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
教师科学研究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相对应,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把“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成果不断转化成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社会发展,转化科研成果是教师科学研究学术价值的外在体现,也是考核教师科研成果投入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价值指标。
参考文献:
[1]陆慧,张瑜.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84-186.
[2]唐景莉,刘志敏.高校转型:重构高教核心价值: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5(7):24-34.
[3]翟娜.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中相关问题与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