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牧,加快绿色畜牧业发展
田密+樊茂华+肖后军
摘要:总结了《湖北省畜牧条例》实施以来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了目前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提出了“周边水土净美、养殖环境优美、畜产品安全味美”的湖北绿色畜牧业发展新目标。
关键词:依法治牧;绿色畜牧发展;畜产品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12-0039-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都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出了重大部署。畜产品是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畜产品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2017年8月,发生在欧洲等地的氟虫腈污染鸡蛋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畜牧产业链条长,上有兽药饲料等畜牧业投入品的安全,中有疫病防控与饲养管理安全,下有检疫和屠宰安全,还有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应该说,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无时无刻不在,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十八大以来,湖北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总体要求,以畜产品安全为底线,以“加快绿色畜牧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题,着力推动“周边水土净美、养殖环境优美、畜产品安全味美”的湖北绿色畜牧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不断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1 依法治牧,绿色畜牧再谱新章
为了让《畜牧法》在湖北省落地,更好规范湖北省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湖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4年11月27日审议通过了《湖北省畜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2015年2月1日起施行。这部《条例》系国内首创,是《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的姊妹篇,两者相得益彰,对推进湖北省畜牧强省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例》施行以来,一些制约全省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逐渐获得突破,发展成绩喜人。畜牧业总产值已连续6年超过千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3,在全省一、二产业的44个行业中产值居第4位。生猪出栏居全国第5位,生猪调出大县数量达44个,数量与补贴金额均居全国第3位;蛋禽产量居全国第七位,禽蛋出口连续9年全国第一;蜂产品出口连续13年全国第一。截至2017年11月底,全省通过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认定298个,认证无公害畜产品225个,认证43个畜禽产品为绿色食品,37个畜禽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全省放心肉市场占有率达98%以上;全省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41个,区域性收集中心266个,固定收集点2 001个,全收集、全处理的县(市)覆盖率为71.6%;全省110个县级单位全面实行动物检疫电子出证。一大批优质安全的畜禽产品正源源不断地流向我们的餐桌。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的成果,是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现代畜牧业,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的成果。伴随着《条例》的深入贯彻落实,我们将会一一破解市场价格风险、动物疫病挑战和质量安全冲击等多重难题,迈出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坚实步伐。
2 正视问题,“五强五提”促轉型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方面。畜牧业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产业和市场,畜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事关现代农业发展,也事关国民经济的提质增效。“十三五”时期,湖北省畜牧业发展进入爬坡过坎、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湖北省畜牧业已经形成了“产量位次居前列、产品结构多元化、农民增收速度稳、畜牧科技实力强、质量安全水平高、改革创新活力足”等六大新优势,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当前湖北畜牧业形势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同时,新阶段下的湖北畜牧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实施畜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破解困扰畜牧业发展的“两难”问题。即最难解决的矛盾——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与农民持续增收目标的实现;最难突破的瓶颈——畜牧业生产成本全面上升、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具体而言,主要有“四不”:一是畜牧业产业结构不优。生猪一业独大,牛羊等草牧业滞后,畜产品价格存在“过山车”现象,农民增收与市场价格关联度非常大。二是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很少;畜产品质量安全是“易碎品”,安全风险较高。三是产业融合机制不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畜牧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四是生产经营成本不低。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滞后,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
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进程中,重点是要做到“五强化、五提升”。
(1)强化标准引领,提升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要让正在组织推广的实用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推进标准化生产,把安全的畜产品产出来。
(2)强化绿色生产,提升畜牧科技持续发展的水平。要坚定不移地打好畜禽粪肥资源化利用的攻坚战,继续开展兽用抗菌药、生鲜乳违禁物质、养殖环节“瘦肉精”、屠宰环节等4个方面的专项整治,采取综合措施,重点控制好兽药残留超标,切实消除风险隐患。
(3)强化适度规模经营,提升规范化生产的自觉性。要发挥新兴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推行规范的养殖档案、质量承诺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科学养畜水平。
(4)强化品牌创建,提升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一批在消费者中有信誉的安全优质畜产品品牌。
(5)强化依法监管,提升全程监管能力。要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培训力度,做到法律法规宣传全覆盖, 制度公告场户上墙。要认真填写痕迹化监管记录,做到监管工作家家到、户户落,处处留痕;要健全绩效考评和责任的追究机制,严打重罚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惩治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切实把畜产品质量安全管出来。
3 关注安全,打造“三美”畜牧
以畜牧业绿色发展为引領,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伴随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全过程。为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今后湖北畜牧业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产出来,保供给。一是养什么?即优化畜牧产品结构,做大做强畜禽种业和特色产业,着力破解“养什么”的问题。在“粮改饲”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做到“宜草则草、宜饲则饲、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二是养在哪?即优化畜牧区域结构,综合考量各地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着力破解“养在哪”的问题。平原地区猪禽控量提质,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扩大牛羊圈养育肥生产规模。丘陵地区加大草山草坡开发力度,提高有效载畜量。山区充分利用山场资源,着力打造牛羊母畜供种基地和有机畜禽产品生产基地。三是怎么养?即优化畜牧业主体结构,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拉伸整条产业链。坚持“现代畜牧企业大规模经营”与“农户家庭式标准化适度规模经营”两条腿走路,着力破解“怎么养”的问题。
(2)管出来,保安全。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是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和红线。为此,一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要进行强制免疫,做到应免尽免。二是继续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创先争优活动,监管方式做到“三化”暨“监管网格化,责任可追究;评估常态化,风险可管控;服务多维化,安全可保障”。三是全程监管把住“三关”。以规范兽药饲料经营企业购销台账为突破口,加强畜牧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把住源头安全关;对规模养殖场以规范养殖档案记录为突破口,对兽药饲料使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环节实施有效监管,把住生产安全关;以县域内建成病死畜禽收集体系为突破口,严格实施生猪“瘦肉精”检测和屠宰检疫同步,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销售病死动物、注水和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行为,把住上市安全关。四是无害化处理做到“三全”。按照“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的总体要求, 遵循“属地负责、统筹规划, 政府监管、市场运作,财政补助、保险联动”的原则, 积极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做到“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3)美起来,保生态。抓好《湖北省畜牧条例》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贯彻落实,促使广大养殖者增强环保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通过种养配套,建立沼液利用和畜禽粪肥收集处理中心,实现畜禽粪肥综合利用,构建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模式,做到“无污染,零排放”,实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