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稻螺共生模式与技术探讨
吴燕琴 毛伟华 黄富友 陆君 苏小平
摘 要:2019—2020年,利用当地边远、高海拔山区的抛荒农田开展稻螺共生模式试验。投放中华圆田螺养殖种螺750~900 kg/hm2或野生种螺1 500~1 800 kg/hm2,用基肥+饲料的方式饲养,获得产成螺2 280~2 580 kg/hm2、稻谷7 050~7 140 kg/hm2,利润19.41万~20.04万元/hm2的好效果,为当地稻田养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关键词:山区;稻螺共生;综合种养
田螺是田螺科软体动物的统称[1],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且有很好的保健、药用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田螺喜欢栖息于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如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沟溪河道中[2],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是我国广大农村百姓传统的食用水产品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野生田螺资源日益减少[3],尤其稻田中的田螺几近消失。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田螺人工养殖开始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尤其近几年在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山区,稻田养田螺得到较快发展[1,4-8]。
位于浙江西南部的丽水山区,具有一千多年的稻田养鱼历史,且在境内百山祖山系海拔1 000 m左右的梯田中有一种高山薄壳田螺,因壳薄肉嫩味鲜而成为当地著名的山珍之一[4],价格高达80元/kg,且供不应求。加强田螺稻田养殖技术的研究推广,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迫切需求。为此,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2019年开始选点开展山区稻螺共生模式与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地选择
试验基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黄村乡天堂村的山坳中,距离丽水市区18 km,有乡村公路直达。该基地的主要水源为天堂水库,该水库属小(二)型灌溉用水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级标准。另外,还有一股山泉水可作为备用水源。该基地海拔800 m,非常适合发展田螺养殖。
1.2 螺种选择
试验用的螺种为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该螺种是国内个体较大的螺种,适应性强,且分布广泛[3],方便种螺采购。
1.3 种螺采购
本试验采取投放种螺自行产仔的方式。种螺即已经达到性成熟,能够产仔的优质成螺。要求螺壳完整,厚度均匀,呈半透明的黄色或黄绿色,活力强,无病灶,无蚂蟥等寄生虫,规格60~80只/kg,螺龄1~2龄。可在养殖成螺或野生成螺中挑选。
1.4 放养前准备
1.4.1 稻田设施 底泥松软、腐植质丰富的稻田适合田螺生长,面积大小可因地制宜。加高加固田埂,确保不坍塌,雨水期不溢水。在稻田四周挖一条深45 cm、宽40 cm的环形沟,进、排水口设在对角线位置,口上均要设置密网防逃。
1.4.2 消毒和施肥 在种螺放养前15 d,稻田用1 500~2 250 kg/hm2生石灰或150~300 kg/hm2漂白粉进行带水消毒。消毒后稻田施基肥3 750 kg/hm2左右。基肥为腐熟后的稻草、农家有机肥和少量石灰粉(碳酸钙)混合的堆肥。
1.5 种螺放养
田螺每年产出的第一批仔螺当年即可长到商品规格,养殖单产的高低与第一批仔螺的数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种螺的放养时间应控制在种螺第一次产仔以前。当地田螺第一批产仔时间为4—5月,因此种螺放养时间确定在3月25日以前,野生种螺放养密度为1 500~1 800 kg/hm2,养殖种螺放养密度为750~900 kg/hm2。
1.6 投饲管理
田螺为杂食性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以泥土中腐殖质、微生物、浮游植物、水生植物、青苔等为食,对饲料的要求并不高。人工养殖可用20%豆饼、20%麦麸、10%玉米粉和50%米糠混合而成的配合饲料投喂,也可用粗蛋白含量为20%~30%的鲤鱼饲料。每2~3 d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为田螺重量的3%左右。
1.7 病害防治
1.7.1 疾病防治 田螺抗病力强,很少发病。如果发现螺厣吸入壳内较深,说明饵料不足,应增加投饲量;如发现软厣现象,说明螺体缺钙,应泼洒生石灰水;发现蚂蟥病,可用浸过猪血的草把诱捕。
1.7.2 敌害防治 老鼠对田螺危害很大,应加强防鼠。养殖田螺的稻田要严禁鸭子进入,也不宜放养青鱼、鲤、罗非鱼、鲫等鱼类。
1.8 收捕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产出的仔螺,经过6个月的饲养,至当年10月即达到10 g/只以上的规格,可通过捕大留小的方式分批捕出上市,同时留足用于次年繁殖的种螺。
1.9 稻谷种植
选择抗病性强、株型紧凑、分蘖能力强、米质佳、生育期适中的优质高产单季稻品种。每年6月中、下旬进行人工插秧,栽插90 000~105 000丛/hm2,每丛1~2 株。养螺稻田不进行耘田操作。稻田中因田螺养殖施用有机肥,因此没有再使用其它肥料。考虑田螺养殖的安全,也基本不使用药物。每年9月下旬进行人工带水收割。
2 试验结果
本次试验稻田的面积为2 hm2,时间为两年(2019—2020年),共经历两个养殖周期。第一年以投放野生种螺的方式进行试验,种螺规格为60~70只/kg;第二年用上年养殖的规格为80~90只/kg的成螺和上年留下的幼螺进行养殖。具体结果详见表1和表2。
3 讨论分析
近年来,随着山区农村下山脱贫工程的推进,一些边远、高海拔山区的农田大量闲置,而這些农田正好适合田螺的生长繁衍,发展山区稻田养田螺,是解决山区农田抛荒问题的有效举措。田螺适宜在20~28 ℃的水温范围内生长,发展田螺养殖,山区比平原更具优势。试验结果表明,稻螺共生的利润达到15万元/hm2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可以把稻螺共生作为山区渔业的特色产业加以培育。
田螺的放养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广西柳州市廖建云[6]采取投放仔螺的方式,湖南周晶等[7]和范美蓉等[1]采取投放种螺让其自行产仔的方式,福建陈振楣[8]认为两种方式都可以。笔者认为,投放种螺比投放仔螺更合适,因为仔螺壳薄,很容易破损,抓捕、运输均容易造成损伤,而种螺的受损率则明显较低。从来源上讲,采购种螺比采购仔螺容易得多。
根据初步统计,田螺自然群体中,雌性个体占70%左右,每只雌螺春季第一批产仔的数量约为20~30粒,如果使用自己养殖的种螺,可按这些参数确定种螺的投放量。但如果使用野生种螺,因其在采购运输过程中容易受伤,且年龄难以控制,往往有50%以上的种螺在产完第一批仔螺后就会死亡,因此投放量应加倍。
稻田养殖田螺,最难预防、危害最大的敌害是老鼠,很多养殖户都有这个经历。预防老鼠,首先要把田埂四周的杂草清除干净,堵死所有鼠穴,使老鼠无法遁形;其次要在稻田靠近山、路边的地方做一些防鼠设施;再次是养猫防鼠,或间断性地播放猫的叫声,也可结合夜间间断性地灯光扫射。
参考文献:
[1] 范美蓉,彭辉辉,廖育林,等.“水稻+田螺+”综合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水产科技情报,2018, 45(3):167-171,180.
[2] 杨东辉.中华圆田螺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3] 樊荟慧.中华圆田螺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基础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4] 陆红法,郑善坚,方美娟,等.浙江庆元高山薄壳田螺品种鉴定及营养分析[J].食品科学,2013, 34(17):309-312.
[5] 仇俞平,李小勇,韩学忠,等.稻田养殖中华园田螺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09(4):30-32.
[6] 廖建云.稻田生态养殖田螺技术[J].乡村科技,2020(14):113-114.
[7] 周晶,黄璜,陈灿,等.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前景[J].作物研究,2019, 33(5):437-442.
[8] 陈振楣.闽清高山地区稻螺生态种养技术[J].科学养鱼,2019(9):39-40.
(收稿日期:2020-12-21)
作者简介:吴燕琴(1988-),女,硕士,工程师,从事水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等工作。E-mail:47689743@qq.com。
通信作者:黄富友(1963-),男,學士,农业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水产技术研究与推广。E-mail:13218837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