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战略实现路径
屈晓东
自古以来,经营中亚就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当今,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更大的政治经济含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也显示了长期以来国家对中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继承和集成。向西开放、发展西部,打通亚欧陆路大通道,是实施平衡发展和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由之路。
过去30年,中国东部沿海开放走在前面,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如今,沿海地区作为第一梯队,将专注于高端产业,而中西部作为第二和第三梯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热点。
陕西是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转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陕西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有助于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规划的推进,深化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促进中亚区域与中国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
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就是要把陕西建设成为推进向西开放的新起点、深化区域合作的新起点、加速中西文化交流的新起点。陕西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打造文化支点,发挥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蝴蝶效应”
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陕西以“华夏源脉,东方古都”为文化定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国家和相关省市对“一带一路”战略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经济领域,深度涉及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等重要文化领域的实践举措尚不多见。陕西应抢抓先机,率先研究、制定好实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支点的政策和措施。这不仅将占据“文化引领发展”的制高点,还将避免与乌鲁木齐、重庆、成都、武汉等区域周边城市展开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必将大大提升陕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内辐射力。
随着文化与城市融合、产业融合、科技融合、旅游融合、金融融合的加快,陕西文化产业将获得强大势能和动能,在数字内容、智能娱乐、新媒体传播等方面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发展领域,实现经济发展的蝶变。这不仅能提升陕西区域战略地位,还能通过优质文化平台促进陕西区域经济发展。
巩固和扩大陕西同中亚国家社会和民意基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积极开展民间交往同样必要。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在合作内容上,以经贸为主、多维度并进,促进“民心相通”。在合作步骤上,注意经贸发展、公共外交、安全合作的依次推进和相互支撑。推进陕西与中亚各国互设境外产业园。
鉴于中亚国家地区稳定复杂情况,加强地区安全与反恐合作,推动睦邻友好关系。因此,在经贸与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实现经贸发展、安全合作、公共外交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完善商贸投资、旅游探亲落地签证管理办法,积极推动双方相互逐步实现客商、旅游等入境“落地签证”政策。
专门设立项目培训中亚地区高级政府官员,既包括短期专题培训,也包括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的学位培训。设立中亚留学生陕西政府奖学金项目。支持中亚地区学生来陕西学习,培养中亚地区懂汉语、了解中国的青年力量。在陕西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研究基金会或者中亚发展研究基金会,给予中亚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研究资助、访问学者等合作研究机会。
园区整合,扩围自创区政策红利,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
以西安陆港为依托,使陕西成为内陆型开发开放新高地。打造陕西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节点城市。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方针,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物流节点;合理规划物流基础设施、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做好公、铁、空多式联运交汇点的建设,使多种运输方式高效中转、顺畅衔接,做到“物畅其流”。
通过西安港打通中国西部与中亚、欧洲贸易、产业通道,促进向西开放升级。西安国际港务区紧密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项目,打造国内最大的国际陆港基础平台。通过与东部沿海港口的紧密合作,实现“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促进陕西出口产品结构从资源型产品向加工型产品转变,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陕西成为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
园区的功能性整合是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关键路径。园区设置出于不同的发展目的,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功能。园区作为经济发展平台,基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开放发展的需要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开发区。陕西现已形成西安高新区、经开区、西咸新区、曲江新区、航天开发区等园区同城竞争、同业竞争、同质竞争越来越激烈。园区布局不够合理、规划定位不够准确,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园区建设规划缺乏长期性,园区产业链缺乏统筹协调。各园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诉求差异很大。
北京中关村自创区形成了“一区十六园”,陕西也可以通过“托管模式”,形成“一区多园”,克服目前创新资源分散的局面。在更大区域内整合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创新聚集。利用“负面清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重点实施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协同招商,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呈‘链发展,向高端聚集。推进负面清单管理,各分园以产业为纽带招商,有效整合园区资源。充分发挥自创区的创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协调发展,使自创区成为陕西创新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统筹资源,发挥市场化平台的“共生效应”
陕西国有资本的产业化投资和创业投资不足,政府和市场需要协同,合力推进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
统筹各大园区建设资源,由陕西国资委发起,谋划成立陕西丝路发展集团。成员单位由五大园区现有开发建设单位组成,通过国有资本投资,市场化手段运营,使国有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力。发展集团受省政府委托,负责园区从土地一级开发到园区建设再到招商引资全链条工作。各园区差异化竞争,建立合作共赢的新规则。受托管理政府重大项目股权投资,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利用多种金融手段缓解企业融资难。主要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等服务。负责引进重大项目和统筹产业布局,完善和优化产业规划,加快推动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促进高端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和谐共生发展。陕西丝路发展集团的设立将为陕西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提供平台。
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重视与中亚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环境、方式等制度安排。针对亚欧大陆国家不同情况,鼓励省内企业有重点地开发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市场。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持。深化与区域各国的合作交流,推进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钢铁、水泥、装备制造等行业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的不断深化,完善现有平台,陕西企业抱团到中亚开展投资贸易。依托陕西骨干企业,在智能制造、航空、汽车等领域与中亚国家共建产业园区。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面向中亚的旱作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积极开展节水农业、良种繁育、生物工程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合作。
在中亚地区设立若干中国产业园,作为陕西投资中亚的专属领域和集中园区。加强能源资源领域共同开发和建设。设立中亚地区能源俱乐部,有利于综合协调各国供给与需求、能源管道铺设以及稳定能源来源。通过与央企的合作交流,为陕西企业“借船出海”搭建平台,提升陕西省对外投资合作水平。做大果汁、重型载货车、石油钻采设备、输变电设备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IT、航空、光伏等新兴出口产业,支持服务外包、软件出口、文化旅游等产业打造品牌,推进陕西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建设,提升陕西电子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动西安市加快筹建跨境电子交易平台;促进出口加工企业向国际港务区、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聚集;推动“五定班列”和国际货运航线的培育和运行协调,打造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