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魏正易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6-187-02
摘 要 企業发展中切实做好政工工作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为了更好优化企业政工工作落实效果,注重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是基本条件,下面就重点以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状况,然后又明确了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最后探讨了如何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希望具备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 企业政工干部 队伍建设 素质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在发展中往往面临着新的形势,对于企业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企业员工管理方面,更是需要加大创新研究力度。企业政工工作作为企业员工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必然也就需要在未来企业发展中进行深入研究,切实发挥企业政工工作的作用价值。企业政工工作的优化离不开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只有拥有一支较为理想的政工干部队伍,进而才能够较好促使企业政工工作的优化落实,加大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也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现状分析
(一)受重视程度不高
在当前我国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中,虽然很多企业都将其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重视程度上却存在明显缺陷,很难充分意识到企业政工工作的价值,对于政工工作的积极效益也难以进行准确评估,进而也就必然有可能对于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明显打击。企业管理中忽视了政工干部的劳动价值,导致企业政工干部对于自身的岗位价值存在轻视现象,进而也就难以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岗位工作中,最终限制了企业政工工作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良性发展。
(二)人才匮乏
从现阶段我国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中来看,因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缺乏充足的人才储备,必然也会影响到企业政工工作的落实效果,这也是较为基本的影响因素表现。从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现状上来看,很多企业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断层现象,绝大部分政工工作人员年龄相对较大,优秀的青年政工干部严重欠缺,如此也就难以为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甚至导致未来某个时间内政工工作的开展受到阻碍,存在后继无人的威胁。
(三)方法滞后
在当前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工作开展中来看,其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相关技术方法较为滞后,难以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效果,陈旧的政工工作开展模式很难引起企业员工的认同,最终导致企业政工工作的效益受损,同样也就会反过来影响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虽然现阶段企业政工工作开展中可供选择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有很多,活动形式同样也多种多样,但是因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缺乏充分了解和认识,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无法和企业自身实际状况构建理想联系,如此也就必然会严重影响企业政工工作开展效果,制约了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有序发展。
二、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要求
(一)坚定的政治观念
在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中,为了更好促使政工干部可以表现出理想的工作效益,必然需要首先确保其具备坚定的政治观念,有效促使企业政工干部能够不断学习思想政治理念,坚守党的理论路线,充分学习政策法规,遵守相关纪律要求,密切联系群众。针对新形势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明显腐蚀性问题,政工干部队伍应该具备自觉抵制效果,力求更好确保企业政工干部思想坚定,避免在这一根基方面出现问题和缺陷。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
对于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而言,其同样还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是比较基本的要求,如果政工干部自身在道德修养方面存在问题,必然也就难以对企业员工形成较为理想的榜样作用,最终导致企业政工工作无法赢得认同。结合这种道德情操的具体要求来看,其需要企业政工干部应该具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谐观等综合素养,力求可以更好培养自身优良品质,具备理想的思想作风,进而为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三)广阔的知识面
在当前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中,因为其往往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必然需要确保相应企业政工工作人员可以具备更为广阔的知识面,能够在具体能力方面适应于企业政工工作要求。因为企业政工工作不仅仅涉及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往往还和自然科学存在关联,进而也就需要企业政工干部能够综合了解和掌握相关基本知识点,有效确保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更为顺畅合理。基于此,企业政工干部需要重点围绕着经济学、自然科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进行综合学习,研究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企业政工工作中,最终切实提升企业政工工作落实效益。
(四)理想的业务能力
对于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而言,政工干部往往还需要具备较为理想的业务能力,可以结合具体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要求进行分析,逐步提升政工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从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来看,企业政工干部应该首先能说,可以结合政工工作的开展要求进行综合演讲和说服教育,只有具备理想的口才,进而才能够在企业员工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企业政工干部往往还需要能写,尤其是在涉及到宣传和引导工作的一些文字性工作中,需要政工干部能够写出发人深省的文章,避免流于形式,导致文章内容过于空洞;对于企业政工工作开展中涉及到的一些具体工作任务执行,同样也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确保相应企业政工工作落实规范有序,可以体现出较强的实效性。
三、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举措
(一)提高企业重视度
在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中,为了更好营造较为理想的建设条件,从企业管理入手进行优化是比较重要的条件,只有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政工工作足够重视,进而才能够在人力资源以及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足够支持,确保该项工作的落实更为顺畅。基于此,在企业运营管理中需要切实做好大局方面的优化,确保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政工工作的必要性,充分认可企业政工干部的工作价值,进而也就可以更好保障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可靠支持。在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中,管理人员需要重点把握好岗位需求,认识到各个不同岗位对于政工工作的重要性,进而才能够从岗位入手进行有效匹配,促使所有岗位的人员配置较为适宜合理。在企业管理层高度重视政工工作的基础上,必然也就可以有效围绕着企业政工工作人员的招聘进行详细规划,确保企业政工工作人员的配置较为合理。由此可见,为了更好规避企业政工干部不足问题,需要企业整体转变管理观念,充分意识到企业政工工作的重要价值,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理想条件。针对青年政工干部加大引入力度,确保青年政工干部可以形成新鲜血液,及时补充企业政工干部队伍。
(二)注重加强政工干部理论教育
在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中,为了更好提升企业政工干部的工作效果,注重加强政工干部理论教育成为重要手段,其可以促使企业政工干部具备更强的思想意识,在道德品质以及思想作风方面得到优化。基于此,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中需要合理安排必要的理论教育课程,促使企业政工干部能够在接受适宜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培养自身较为理想的理论知识,能够适应于当前新形势下的政工工作要求。当然,在这种理论教育和培训工作中,往往还需要确保企业政工干部队伍能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学习理论知识并非是最终目的,需要意识到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如此才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在企业政工干部理论教育中,不仅仅需要关注于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和宣传,往往还需要把握好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教育,进而也就可以更好形成理想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最终保障企业政工干部可以发挥出理想的价值效益。
(三)关注政工干部业务能力提升
在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中,往往还需要重点围绕着政工干部的业务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促使政工干部可以在具体工作执行中体现出更强的岗位胜任力。因为当前企业政工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相应政工干部要想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必然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接受新的政工工作开展方法和技术,体现政工工作的专业度。基于此,针对企业政工干部的培养应该更为全面可行,结合企业政工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培养,进而才能够更好优化政工工作能力,提升其业务执行效果。在企业政工干部的业务能力培养中,除了要重点关注于基本工作开展方式和活动流程的指导,促使其具备较强的实践工作执行能力外,往往还需要关注于企业政工干部在心理学以及管理学方面的学习效果,促使其可以对企业员工更为了解,能够在熟练掌握企业员工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促使政工工作更具实际效益。
(四)完善政工工作机制
在企业政工工作开展中,为了更好优化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往往还需要注重政工工作机制的完善,确保相应政工工作机制更为可行,符合新形势下的新需求。从企业政工干部角度来看,相关工作机制的完善需要首先考虑到具体工作任务的执行需求,保障通过较为适宜合理的任务规划,确保企业政工工作能够落实到位,同时锻炼每一个政工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此外,针对政工干部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比如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奖惩制度就需要有效健全,提升政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政工工作开展中,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基本要求,针对企业政工干部队伍进行建设需要重点考虑到政工工作要求,明确政工干部队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如此也就可以从企业全局入手,把握好具体企业政工干部培养以及管理的要求,提升政工工作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雷,张莹.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9(14):223.
[2]张亮.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水平[J].现代国企研究,2018(20):206.
[3]张娜.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河北企業,2018(05):97-98.
[4]吴金成.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264-265.
[5]张红威.基于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8(16):207.
[6]欧小军.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认识和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0):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