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环保元素 打造绿水青山
王珊珊
摘 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观点提出后,环保问题成了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社会各界、各部门、各单位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打造绿水青山、最美家园的队伍中,成效显著。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我们也需要将环保意识渗入其中,可以通过课前调查了解、课堂交流讨论、课后跟踪反馈等方式,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自然;生命;环保;调查
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 每一册书中都会编排一些有关大自然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我认为在当今社会倡导打造“绿水青山 美丽家园”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加要注重孩子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們在自主探究、实践、调查、发现、交流的基础上,能自觉地形成环保意识,牢记在心,外显于行,用自己的方式将环保说出口、写出手,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外在的具体表现。道德与法治二下家在自然中这个单元的教育主题是生命和环境教育。现就以本单元的第二课动物、植物和我们为例,具体谈谈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一、寻生命的存在,挖掘“环保意识”
(一)课前寻找,心中有数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一周只有两节,需要教学的内容又比较多,所以课前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课前资料的调查与积累能够给课堂节省不少时间。
《动物、植物和我们》这节课书上有这样两张表格:
我就尝试着把这两个表格当作课前的预习作业。由于二年级的孩子对调查缺乏方法,对调查的渠道来源无从下手,于是我把这项作业布置成了亲子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一起去寻找动、植物的生命现象。这样学生就能有指导性地调查、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学生的观察范围广了,我们才会得到更具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结果。
(二)结果统计,拓展链接
通过对孩子们寻找到的动、植物生命现象的统计,发现他们寻找到的“植物的生命现象”还是比较集中的,有以下几个结果: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请个别学生交流以后,及时补充了一些例子。
1.顺势而说,看自然美丽
例1: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除了桃花会开花,还有其他花儿也开放了,比如迎春花、郁金香、油菜花、玉兰花、杜鹃花等等,万紫千红,大自然因为有了它们,显得格外美丽。
例2:秋天到了,果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果农们脸上笑开了花,一个个纯天然、自然生长的果子们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正等待小朋友们去品尝呢!
例3:动物的生命现象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构造不一样,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生活习性、生存方式,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多了一份生机。
通过我的语言引导,让孩子们感受到正是因为有了植物、动物的存在,才能把我们生存的大自然装点得如此美丽,到处一片生机盎然。
2.逆向而问,知生命规律
我抓住“春天树叶变绿,秋天树叶变黄”,呈现了自己对松树的调查结果:一年四季青葱苍翠。紧接着提出疑问:松树的叶子没有变化,难道它就没有生命现象了吗?此问题一提出,课堂上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看时机差不多了,一边出示松树叶片的图片,一边补充资料:松树四季常青是因为它的树叶已经进化成了松针,这样被蒸发的水分就很少,保留的叶绿素也比较多。而且松树也不是不落叶,它也在不断地更换树叶,只是一次落下的树叶不是那么多,落叶的时间也在四季的不同时间而已,不细细观察,还真以为是四季常青呢!这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明白了仔细观察的重要性和生命的轨迹。
这样的课堂教学,以亲子的自主调查为基础,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汲取了多方面的养分,学会了发现生命运行的足迹,老师以调查结果为蓝本,加上一些资料的补充,使孩子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被大自然的美丽深深吸引,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探究大自然的欲望。环保意识已在不知不觉中扎根萌芽。
二、明生命的作用,探索“环保意识”
通过课前调查、课堂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孩子们已经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中动物和植物的生命现象,孩子们已经融入大自然的情境,课堂上弥漫着一层大自然的气息。
(一)微课引路,一举多得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同一种植物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生命现象,同时了解有些植物除了美化我们的环境外的其他作用,我以“银杏树”为例,制作了“银杏微课堂”的微课。我先从银杏树的历史说起,告诉孩子们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公孙树,是我国的国树,早在两亿年前就生活在我们地球上了,因此被称为“活化石”。然后出示了银杏树春夏秋冬四季树叶的变化,最后介绍了银杏树叶和白果的作用。
这些内容的呈现,是有层次的,先让孩子们对银杏树有初步了解,知道它在我国的地位,再是了解它四季的变化,从而知道大多数植物的生命轨迹也是如此,最后知晓了银杏树的作用。小小微课,图文共现、试听结合,既形象又生动,易记忆助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二)生命力量,强大神奇
1.强大的生命
通过视频《竹笋的一生》,让孩子们看到竹笋破土而出,越长越高、越长越快、越长越多,长成竹子,成为竹海。在一片片“哇!哇!”的赞叹声中,孩子们见识了生命的力量。接着,又出示了不少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中努力坚强地生存的图片,通过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多彩,学生领悟到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这句话的含义。
2.神奇的生命
学到这儿,孩子们对生命多了一丝敬仰之情,但是程度还不够,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的蚕茧,先让孩子们观察,他们发现蚕茧上有一些毛。我就告诉他们:这些不是毛,而是蚕宝宝吐出的丝,再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这些丝的作用。接着让孩子们把目光集中到蚕茧上的小洞,提出疑问:“这个洞是怎么回事?”然后通过PPT出示蚕的一生,感受生命的奇妙。最后告诉学生,蚕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为我们人类做出了不少贡献。紧接着,让孩子们说说为我们人类作出贡献的其他动物。
通过这样的两步走,孩子们懂得了动、植物的存在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美化大自然的作用,更为我们人类更好地生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潜意识中对它们充满感激之情,环保意识正在抽枝成长。
三、观生命的脆弱,树立“环保意识”
生命是鲜活的,当孩子们还沉浸在赞叹生命的美好时,我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却是引领让孩子们直面动、植物的死亡,在感叹生命流逝的基础上,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去探究哪些现象是人为破坏环境造成的。
(一)了解污染的可怕
世界上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痕迹,都有各自的寿命,在让孩子感受到动植物勃勃的生机后,我出示了几张动植物自然死亡的图片,从而了解其生长规律。
接着我要让孩子们知道生命是美好的,同时又是脆弱的,大自然中的动、植物的生命有时会由于外来的因素而终结。这时,我配上沉重的音乐出示了大量动、植物,由于人类随意破坏环境,使得它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而死亡的画面。在一阵沉默后,我问:“孩子们,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你想说什么?”大多数的孩子们会表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不爱护动物、植物”之类的话。这样的认知只是停留于表面,我们还需要再往下挖一挖,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保护动物的强烈情感。
(二)打造理想的家园
人类处于大自然食物链的顶端,在人类的肆意破坏下,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就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此时孩子们的心中有一个声音呼之欲出,那就是:保护大自然,保护生命!那么该如何保护大自然,保护生命?我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画——打造美丽自然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出一块区域,然后告诉孩子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画画你心中的美丽大自然吧!然后指名学生想画什么,并请他们上来板画。师补画一些画面。这时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应该是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蓝天白云、清清湖水这样一幅大自然风光画卷。
2.贴——打造温馨家园
有了植物当然少不了动物朋友,然后我就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动物图片,问:“这些动物朋友的家在哪儿呢?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让学生上来张贴一下。有了动物的加入,这时整个的画面就更丰富、更有生命力了。
3.做——打造和谐家园
这时,我让孩子们看着黑板上的画,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们,不让人们再去伤害它们呢?孩子们的答案比较集中:写一封信、做一块牌子、发宣传单。接下来我就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参照书上44页“小实践”——一起动手做动植物警示牌,同时我也提供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些环保标语、警示语、动、植物图片,孩子们可以选择这些现成的图文资料,以剪贴的形式做成自己想要的警示牌。最后,上台来展示。
让孩子们通过说、画、贴、做这样的方式,引导他们将内化的环保意识转化为外化的环保行为,情感达到升华。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去呼吁人们不要伤害大自然,要尽自己所能保护美丽的大自然,呵护在大自然中生活着的动、植物们。
结合本节课,我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环保我行动”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带上自己设计的“警示牌”,走上街道、走进社区、走入公园,至少向五人宣传,并与之合影。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将“环保课堂”延伸至社会,督促孩子们更自觉、更有效地将环保意識转换为环保行动。
自然环保的话题我们常常挂在口上,如何引导孩子们将环保意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原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听中学、学中说、说中想、想中悟、悟中做,将环保的意识巧妙地融入课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环保意识植入到孩子们的心田,从而使“爱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内化为儿童自我的行为准则。那么打造“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就显得水到渠成、轻而易举了。
参考文献:
[1]谢素静.在活动中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环保意识[J].教育现代化,2017,4(20):235-236.
[2]程季康.学生眼中的“绿水青山”:“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调查与思考[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1):109-110.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