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凤梅表演艺术成功的启示
【摘 要】由草台艺人成长为一位杰出的越调大师,申凤梅无疑是成功的,这种成功基于她辨证地处理了“技”与“艺”、“雅”与“俗”以及“继承”与“创新”这三对关系。申凤梅一路引领着越调的发展,成为越调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其成功是偶然孕育着的必然。
【关键词】越调;申凤梅;舞台表演;成功启示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44-02
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或行业的领路人,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巧、精深的理论素养,而且要深入体验生活,以期丰富人生阅历、树立高尚的艺术审美与精深的追求。申凤梅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绝妙的体态语言,以“超然物外”的审美观念和独特的创作手段,在越调艺术大潮中经过无数的探索和磨练,奉献了许多沁人心脾的艺术佳作,赋予了越调艺术蓬勃的生命力,进而开创和确立了“申派”越调的艺术地位。
一、恰当处理“技”与“艺”的关系
“技”,亦即技巧、本领。对于戏曲演员而言,技巧是表达戏曲思想的工具或手段,也是传递人物情感的重要方式。
“艺”,多指文化艺术上的品德与修养。较高的艺术修养往往能够赋予演员深刻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众所周知,知名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程砚秋,不仅技艺超群,而且在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也颇有功底。良好的艺术修养是演员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其艺术审美高下的准绳。可见,在表演艺术中,技术技巧与艺术修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申凤梅深知掌握良好的技巧是戏曲演唱成功的基石,所以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练功,练气息、练语言、练唱段。如在用气上,申凤梅努力做到到稳中求胜,每一个字都落在气上,力求使每一句唱词都能获得最佳的共鸣,使整个唱段声音和谐统一。舞台表演时,申凤梅不仅恰当控制气息,还合理用气、巧妙用气。此外,在歌唱语言方面,申凤梅深知戏曲艺术首要的审美标准就是准确清晰的语言,她在河南方言的基础上努力遵循《中原音韵》的语言声调,力求以字行腔、以声润腔、以情带腔。反复练习、推敲,最终获得了独具特色、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申凤梅的表演透射出脱俗的艺术之美,这与她执着的追求和深刻的艺术内涵紧密相连。除有限的“口传心授”外,申凤梅更多的是聆听、模仿,然后反复练唱,熟练之后再反复润色加工。不可否认,申凤梅在学习越调的过程中也一度出现过一些失误或者错误,例如:解放后申凤梅调往漯河越调剧团,有一次在表演《天水关》时,台下一片唏嘘及冷笑声不时传到申凤梅的耳朵。事后,申凤梅得知原来是自己把不少戏词的字唱错了。也许,对于一般演员而言,此乃小事一桩,但对于视艺术为生命、“戏比天大”的申凤梅来说,舞台上下绝无小事。与此同时,申凤梅逐渐意识到文化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为了提高文化水平及艺术素养,她从最初请教书先生逐一改正每一唱段中的错别字,到参加文化扫盲学习班,再到最后能通读《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上下五千年》等,尤其是《三国演义》,她几十年来不时研读、常读常新。申凤梅也由此总结出一些艺术经验,并时常告诫弟子后生。可见,在她朴素的文化理念中蕴藏着表演艺术的真谛。在艺术旅途中,申凤梅最大限度地汲取各种姊妹艺术的精华,不仅时常观看其它剧种的演出及影音资料,而且勤于下乡调研,揣摩各种角色及其人物性格,并深入分析、总结各个艺术品种的优点与不足。经年累月,申凤梅逐渐成长为一位既具有扎实的演唱技巧,又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人民艺术家。
二、合理把握“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是表演艺术中两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当然,雅俗之审美取向往往会随着人们的审美内涵与时代需求发生悄然变化。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其与高尚、高贵一同简称为“三高”文化。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雅文化多指博大、精细且富有深刻理想的艺术范式,是对艺术价值内在精神的深刻理解与细致把握。与“雅”相对,“俗”即通俗,以浅显、便于理解的方式,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可见,俗文化的艺术表达简单、简约,易于被受众理解和接受。雅与俗的合理结合,往往能够达到“共性美”的艺术境界。
申凤梅对“雅”“俗”二者的关系拿捏得当。正如她所言,越调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如果一味朝着内涵深刻或过多追求雅化的路子发展,其结果必然是曲高和寡、脱离群众;但一味的通俗甚至低俗,又会脱离时代发展的审美轨迹,其艺术性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申凤梅时常思考这个问题——越调如何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又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下面,我们以申凤梅塑造的诸葛亮形象为例,诠释她如何把握雅俗之关系。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代名相,在包括越调在内的多个戏曲剧种中,都有与之相关的剧目,如京剧就有《捉放曹》《空城计》等。申凤梅拜京剧大师马连良为师后,也曾学习了不少京剧的唱腔和表演,但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艺术头脑,认为如果一味模仿京剧的程式,突出诸葛亮的风度、学识,加上语言与音乐上的雅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传统的越调表演艺术,其结果必然使越调的本真性大打折扣,越调戏迷、观众也会大失所望。仔细思量后,申凤梅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外在形式上吸取京剧的装扮、步伐等,使其具有现代美感,但在语言上、音乐上依然沿用河南越调的大腔大调,宽厚爽朗、通俗利落的表演形式与技巧。经过一番修饰、融合,申凤梅的表演更上一层楼,塑造的艺术形象也深得观众喜爱。①
越调现代戏《吵闹亲家》,可谓雅俗共赏的一部新戏。这部戏大致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部分新型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但奢靡不正之风也在四处蔓延,尤其在婚丧嫁娶等方面,人们过于讲排场、好面子,大操大办,不切实际。申凤梅在剧中种扮演机智幽默、深明事理的杨奶奶,以实际行动排斥、讽刺这些面子工程,该剧力求通过这些小事折射出农村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及现实问题。排演伊始,申凤梅与整个创作团队进行了认真的沟通与思考。他们考虑到剧中主要人物都是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民,其日常言行都非常本土化,如果完全进行通俗化的表演,是否与创作者的艺术水准与审美追求有所矛盾?经过多次舞台实践证明,用农村方言俗语演唱能为该剧增添风趣幽默的喜剧色彩,民间音调也使观众倍感亲切。剧中申凤梅扮演的杨奶奶着大衣、大褂、大步鞋,通过方言念白及可亲可敬的语态,将一位憨态可掬的老奶奶呈现在观众眼前。
申凤梅在艺术创作上一直坚持雅俗结合,走平民化的道路。也许有人会说,远离高雅艺术,越调是否会陷入低俗的泥潭?申凤梅认为,表现对象的平民性决定了越调表演内容的大众化以及审美手段的通俗化。平民化的艺术道路更有利于从雅化艺术状态走向自然审美状态,这不仅是申凤梅在越调表演中坚守的艺术理念,亦是越调艺术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辨证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任何一种艺术形态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艺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发展史,那些努力将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的艺术作品才有可能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申凤梅开创的“申派”越调艺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毋庸置疑,在多年的艺术探索中辨证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调以戏曲的形式登上高台表演,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表演、唱腔日趋程式化、模式化,这些程式化的东西是历史遗留的宝贵艺术财富,值得珍视。长期以来,越调与其他剧种一样,主要依靠越调老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此种传播方式虽有其优点,能更好地维持传统艺术“活态”的艺术特征,但“曲无定谱”也有一定的弊端,口头传播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地使戏曲本身的规范性大打折扣。
新时期,一些越调艺人因经济或其它原因一味地求新求变,改变了越调的传统艺术形态。申凤梅深刻认识到这一弊端,并大声疾呼:越调是无数艺人传承下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尊重传统。她时常在剧团及同行之间广泛倡导艺人要严格遵从越调戏曲脚本,多演唱越调曲牌音乐。诚然,申凤梅对越调的继承也不是绝对的,对传统越调中为迎合观众而穿插的一些低级下流的片段坚决抛弃。不过,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她也不时在服饰、装扮、道具等方面有所更新。例如:从表演上来讲,革命年代的越调艺术往往缺乏所谓的富丽堂皇的形象,艺人们往往随便穿件戏服、拖拉个鞋子就上场了。但申凤梅一直倡导“戏比天大”思想,她将观众审美置于很高的位置,全身心地为观众演好每一出戏。为给大家树立典范,无论是装扮演出,还是平常便衣演唱,她都注重衣着得体,力争从外部形态上逐步改掉越调粗俗低媚的样态。此外,从唱腔上来讲,传统越调大都带有假声“呕”腔,过去观众还能接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尤其对于诸葛亮这样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唱腔中夹杂着“呕”,观众很难接受。申凤梅“经反复思考,她认为演旦角戏时,‘讴腔还有一定的戏剧和审美效果,而让诸葛亮这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时常‘讴讴叫,确实不太符合人物身份。于是,她根据剧情和对人物的理解,自己设计了唱腔,去掉了假腔‘讴声而变成了真假小嗓拖腔。经过一番提炼和净化,越调老生唱腔自然流畅而又富于韵味。”②
毋庸置疑,活态、本真性地传承越调艺术是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论及戏曲文化的发展问题时,学者赵峰指出:“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是地方戏的根本特征,也是戏曲的民族特征的呈现,是地方戏曲的魅力之源,它与当代语境并不存在冲突。但是,这些独有的特征正在逐渐淡化,这对戏曲的发展是不利的,地方戏发展的指向不应是趋同而应保持强化其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特质。”③
注释:
①申凤梅.我演诸葛亮[N].湖北电影报,1981-10-6.
②李娜.继承创新,继往开来——申凤梅引领越调发展50年[J].戏剧文学,2012(07).
③赵峰.遵循传统强化特质——谈地方戏的继承创新[J].戏剧丛刊,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