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的三境界
【摘 要】合作探究的读书方法使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几篇文章。在阅读中萌生疑问,通过探究,能够传达个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认识,解决阅读中的一些障碍,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甚至拓展解读的渠道,使思想飞得更高更远。
【关键词】探究式 学习 境界
我主要想通过“走进哲学”这样的一些哲学论文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品质。我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四)“走进哲学”这组文章进行了改造,选取了其中的《人生的境界》,另增加了新课改之前语文课本第五册中的《孔孟》《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是什么》三篇文章。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哲学论文对于一般的中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应先引导学生用常规的阅读方法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然后进行充分的探讨。既然是培养探究学习的品质,就可以从内容、思想、写法以及边缘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广泛的研究。
学生们总结了每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人生的境界》阐述了人生的四种境界,人类应向最高的境界努力;《人是什么》阐明了人要把握好现实,不断进取;《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告诉我们如何解读庄子,在面对生命中的种种困境时怎样应对;《孔孟》则告诉我们怎样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孔孟思想的关系。阅读到此,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才刚刚开始,入室上楼,才会有望尽天涯路的高度,才会进一步有迷茫不解的困惑与思考。
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备课中、教参上没有涉及到的建设性的问题。择几例:
(1)哲学是智慧的学问,可为什么尼采、弗洛依德等哲学家会自杀?哲学的智慧解救不了哲学家,这怎么理解?——《人生的境界》
(2)①《人是什么》是谈人生的,可标题为什么不见“人生”这个中心概念?
②课文一二部分是什么关系?
(3)庄子的精神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是否有多方面的关照?——《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4)查阅了一些资料,没有说到文章“在宋朝以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该如何理解?——《孔孟》
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的思考探究前进了一步,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释疑激发更高的探究热情。
要解决提出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如文本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写作背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思考等。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从而解决问题。我们采取查资料、小组讨论、上网和师生多边对话等方式,共同解决了这些来自学生自己的问题。
问题(1):通过了解,西方哲学的主流是讲究入世而不是超脱人世,所以西方哲学家往往有画地自狱的悲剧。而学生们在文本中了解到“中国的圣人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再启发联系李白、陶渊明等中国文人,认识到中国哲学的大智慧解救了许多在文化屈从于政治的黑暗现实中困顿失意的文人,使他们能在济世扶危的人生追求绝望时找到退守自足的心灵后花园。在中国,其实能如此的又何止文人。
问题(2):①启发学生从读写思维规律、“人”与“人生”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思想境界的高低、“人”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等方面考虑。这样的启发其实也是在训练多元化思考的思维能力。学生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谈了对标题“人是什么”的理解:A、一般来说,少有人认真思考过“人生”这个哲学名词,但大多数人都会想过“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作者是由浅显处谈深刻问题,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规律。B、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不是讨论“人”的生物性问题,而是谈“人”的社会性问题,也就是从人生的意义这个具体角度谈“人是什么”。C、先知道“人是什么”(有别于低等动物),才有资格谈人生问题。
②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使问题的解决趋于完善的。首先第一部分是记述别人对人生的认识,但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第二部分写“我”的想法。其次,第一部分是记述中外哲学家的回答,如果仅仅如此,给读者的感受似乎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所以第二部分以和读者更近的身份来谈论人生更亲切、更有感召力。再次,第一部分是说怎么拼搏(首先要把握现实)。
问题(3):庄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的优秀民族传统。庄子的精神对现代人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呢?首先要省察我们的思想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尴尬:名利、得失、甚至生死,这些东西常使我们陷入重重围困之中。现代人有时是否很需要庄子一般宽广的胸怀、独立的精神品格、“无功”“无名”“无己”的平和心态?当然这个时代非庄子的时代,我们需要进取,但当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遭遇挫折时是否能给疲惫的心灵留一个释放的出口?
问题(4):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已从整体上大致把握了文章,从而开始探究局部在整体中的位置了。但也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所以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段,把握内容要点。这段说了两点,一是《孟子》对中国思想史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二是今天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读《孟子》。第一方面是主要的。再注意段首的状语“在宋朝以后”,可知《孟子》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之大,宋朝以后对《孟子》的重视就足以证明,同时也说明了宋以后,或者说不同时代的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取舍,即文中所说的“两部书的取材不同”造成孔孟思想流于后世的结果不同,也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孔孟思想之不同的原因之一。基于以上分析,这一段当是对第5自然段总述孔孟思想不同的原因的一贯次要原因的照应。至此,学生领会了行文的缜密。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能说学生的问题解决得很圆满,这不是最主要的。除了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收获,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过程与方法的落实,在这样的不断重复强化中,培养习惯,激发热情。在阅读中萌生疑问,通过探究,能够传达个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认识,解决阅读中的一些障碍,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甚至拓展解读的渠道,使思想飞得更高更远。这里有智慧的碰撞,有语言和思想的交锋,有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的冲突,有个人生活积累的反射,有想象联想的迁移。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是主线,但其语文学习的作用是多元的。通过教后反思和学后反思,师生有许多感慨,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合作探究的读书方法使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几篇文章。
作者简介:丁育茁,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