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鞠小花
摘 要: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最早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的是亚当·斯密,他强调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而他的绝对优势和绝对劣势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或者生产成本来衡量的。
关键词:比较优势;发展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国家在多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在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但是贸易还是在这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了。绝对优势理论就不能解决上面的问题了,暴露了它的不足,比较优势理论就应运产生了。 最早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反对把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基础建立在各国绝对优势的差别上,认为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所有产品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同样要参与国际交换的现实,相反,他提出了比较优势,认为只要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上获益。他的比较优势是通过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或者相对成本、机会成本来衡量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进步作用,而且对西方贸易理论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但是他也不是万能的,有着以一些重要的假定作为条件,显然,那些条件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成立的,像2×2模型,即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等等。而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没有阐述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究竟是如何确定的以及贸易的利益将怎样分配这些问题,所以就有一些学者、大师对他进行不断的补充、发展和修正。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说,讨论了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的上下限问题。概括的说就是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越接近外国的国内交换比率,这个比率会使贸易利益的分配对本国越是有利,反之亦然。但是相互需求说的比较利益和国际价值背离了劳动价值论的方向,并产生了重大的错误影响。埃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了有名的提供曲线图,进行了提供曲线分析。他的分析主要是发挥和补充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学说,即运用提供曲线来说明贸易均衡条件的形成,核心思想还是贸易均衡条件取决于两个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的相互需求程度,只是在一定的意义上,提供曲线比相互需求说更加精确一些而已。但是他的用几何方法来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的工具为国际贸易理论增添了新的表达手段和研究手段,在一定的程度上一定的方面上也促进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而后很多的学者都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条件分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分析了多个国家多种商品的贸易模型,生产成本递增假定,运输成本假定,不完全竞争假定等等,使得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越来越得到完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资源的总的拥有量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中国想要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在与国外的贸易交易中充分发挥利用好自己的比较优势。
首先,中国有着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相对于外国来说,是很廉价的,这就会使得我们商品制造的生产成本-劳动报酬这一块的数量远远小于外国商品,使得我们中国的商品生产成本普遍低于外国一些发达国家的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然这些只是发生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中。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劳动力尽可能的利用到一些高新技术中去,或者说一些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的产业上去。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加强对我国国民的教育水平。以此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质量,当然这个基本上要求从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开始抓起了。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进行12年制义务教育的改革,这样可以整体的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只有我国把劳动力的质量提高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一些高科技产业上面才可以得到体现。
其次,我国有着很大面积的土地,这个也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之一,然而这些土地很多都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土地的话,我国的国民收入我想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我国的社会会有很大的发展。如我国的西北部分的沙漠,我国可以利用它那里的温度比较高,太阳辐射比较大这些特点,在那里建造太阳能发电厂,来为我国的大中城市供电,而且太阳能发电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的。
再次,我国有着大量的资源总量。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比较优势,以资源来促进我国的产业的发展,做到不要浪费资源能量,尽可能的利用它们。我国的比较优势还有外商对我国的投资,因为我们中国有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外商们看
到这个吸引他们的条件之后,就会来到中国投资。我国要利用这个优势,以此来聚拢外资,并且可以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和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到自己的产业上去,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总之,中国只有充分发挥利用好自己的比较优势之后,才有可能赶超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使自己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 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2001,1(1):19-44.
[2]幻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