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典弦乐四重奏的形成
【摘要】本文以弦乐四重奏的形成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弦乐四重奏形成的巴洛克时期的室内乐体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探讨其与弦乐四重奏形成的关联。主要通过套曲结构和声部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弦乐四重奏的形成。
【关键词】室内重奏音乐;巴洛克时期;前古典主义时期;三重奏鸣曲;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作为西方音乐历史上最重要的音乐体裁之一受到了音乐学者们的重要的关注,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相关文献看来,研究的主体部分主要集中在古典弦乐四重奏形成之后,主要是在海顿确立古典弦乐四重奏经典范式之后的弦乐四重奏发展。而真正将研究重点放在弦乐四重奏的形成方面的文献并不充分。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弦乐四重奏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进行研究,来探讨弦乐四重奏的形成。目前,国内关于弦乐四重奏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对其形成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定规模,主要体现在研究不系统和资料的匮乏。
一、套曲结构
如果将科雷利晚期作品作为巴洛克室内乐向古典开始发展的开端,那么在科雷利教堂奏鸣曲Op.5 No.5中的吉格舞曲即可以被认为是这种开端的重要标志。这种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的结合成为了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这种室内乐体裁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优化了原有的僵化的模式化写作。
在科雷利之后,室内乐体现出了新层次的发展,三重奏鸣曲和交响曲在相互促进下相互发展,部分三重奏鸣曲由三乐章(快—慢—快)构成,甚至有一些作曲家受到了嬉游曲的影响创作了两个乐章的三重奏鸣曲。从这个时期开始,室内乐的发展除去自身的发展动力之外,吸纳其他体裁所产生的革新也在不断进行。
弦乐四重奏的雏形产生于穆恩和里希特的作品中,但是真正将弦乐四重奏的套曲结构完善的是海顿。海顿早期作品同样受到了德奥嬉游曲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主要表现是五个乐章的结构形式(与当时的嬉游曲极为类似)。在乐曲的创作手法上又受到了三重奏鸣曲的影响。自Op.9开始,四个乐章的编排已经成为海顿弦乐四重奏的常用形式,逐渐,小步舞曲也成为了海顿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摆脱了其他音乐体裁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形式。
二、织体
在织体方面,几乎整个巴洛克时期的室内乐创作都流行着平行三、六度的旋律进行,相隔数小节的模仿等手法屡见不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这个时期旋律进行的多样化可能,但是却为后来的主调音乐奠定了基础。
从声部关系上,G·萨马蒂尼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和弦式的结构。低音写作上分解和弦时有出现和同音反复的使用,这些低音的写作方式都标志着传统的数字低音的逐渐走向衰落,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创作风格逐渐形成。
从曲式上,二部曲式的应用在晚期的三重奏鸣曲中非常广泛,由于作曲家们不断的突破原有框架的束缚,主题材料的展开不断的灵活运用在二部曲式中。这种发展主题材料的手法成为了后来奏鸣曲式形成的成因之一,这些特征也反映出了这个时期器乐音乐古典化的发展脚步。
奏鸣曲式在海顿早期的作品中逐渐开始应用,虽然这种奏鸣曲式并未成熟,但是在室内乐领域的使用却对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海顿的弦乐四重奏进入成熟期后,展开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比重逐渐增加,增强了乐曲内部的对比性因素,使弦乐四重奏更有表现力和内涵,创造出的强烈张力是三重奏奏鸣曲所不具备的,也是弦乐四重奏对于三重奏奏鸣曲的一种在体裁上的改造和提升。
三、结语
(一)社会的发展
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逐渐形成所产生的社会变革影响着音乐体裁的发展,他们倡导理性,理性的核心在于人。在音乐上,新兴的阶级不断寻求一种具有理性美的艺术形式,使音乐不再只属于上帝,使音乐成为一种娱乐方式或被欣赏的艺术品。可以说在启蒙时期,理性促进了音乐的感性体验。
(二)室内乐创作技法的发展
第一,数字低音。它的使用曾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但也同样成为这个时期桎梏音乐创新的枷锁,它的存在扼杀了低音的旋律性和灵活性。对室内乐的革新开始于对数字低音的突破,尽管在最初实行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舍弃键盘乐器。
第二,复调织体到主调织体的发展。这种创作技巧的发展更符合时代的需求,也更能应和听众的需求。以高音声部为中心的声部关系,其他声部为其伴奏,使音乐作品的旋律线条更明晰。所以,无论是从社会思潮的外部因素和音乐自身的发展来看,主调音乐在一个正确的时间走上了音乐历史的舞台。
第三,套曲结构。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套曲在室内乐上的应用使室内乐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这种新写作技法的应用使室内乐的发展更丰富多样。所以,弦乐四重奏是对巴洛克时期室内重奏音乐在体裁上的革新与进步。
(三)弦乐四重奏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意义
弦乐四重奏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18世纪,人权逐渐得到重视,在启蒙思想盛行的欧洲大陆,对新事物的渴求度与日俱增,对落后的现象与事物进行彻底的批判。弦乐四重奏这种更加符合民众审美趣味的音乐体裁自然受到了欢迎。所以,弦乐四重奏正是应此历史环境而诞生,其诞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总之,弦乐四重奏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它区别于之前室内乐的娱乐和随意的性质,使音乐作为一种更纯粹的艺术形式展现在音乐厅内。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的最终形成要归因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成分的变化。18世纪,人性的呼唤和资产阶级的兴起以及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使更多民众有资本去欣赏音乐,而印刷业也为这种音乐艺术的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持。自此,音乐可以不用再像个仆人服侍在宗教和贵族面前,可以“为艺术而艺术”,最终形成了古典时期清新雅致的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保罗·亨利·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4]霍格伍德,吴梅译.三重奏鸣曲[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5](台湾)黄孝微.弦乐四重奏早期的发展——探讨三重奏鸣曲至弦乐四重奏的过渡时期音乐特征[J].2006.
[6](俄)B·H·霍波洛娃,戴明瑜译.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和风格内容[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
作者简介:董鑫(1987—),男,汉族,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