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再现 焕然一现?春田兵工公司SA-35大威力手枪
宏仔
FN公司1988年推出的MK3大威力手枪,这是FN公司生产的最后一种主要型号大威力手枪
2018 年2月,勃朗宁户外(Browning Outdoor)公司宣布彻底停产勃朗宁大威力(Hi-Power)手枪。FN公司(勃朗宁户外公司的母公司)认为目前市场对大威力手枪的需求已经不足以支撑继续保留生产线,标志着持续生产了82年的一代传奇手枪的谢幕。
FN生产的大威力手枪虽然在拓展性、操控性上无法与当今主流手枪相媲美,但仍不断吸引很多年轻一代。因此,就在勃朗宁户外公司宣布停产大威力手枪3年后,美国春田兵工公司向市场推出“美国造”大威力手枪,续写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经典。
加拿大英格力斯公司生产的大威力手枪,中国在二战末期订购了43760支,但这些手枪大多在日本投降后才运往中国,其中一部分被英国政府扣留在印度没有交付给中国
大威力手枪的诞生起源于1920年代法国军队的制式手枪计划。FN公司的设计师迪厄多内·塞弗(Duiedonne Saive)对勃朗宁M1903手枪加以修改并配套设计了15发弹匣。迪厄多内·塞弗的设计方案经勃朗宁本人把驱动枪管摆动的回转铰链结构改为凸耳式结构,并按照法国军方要求对新手枪进一步减重、改用外露击锤。新方案于1923年递交法国军方。新手枪命名为M1923,1925年3月法国军方开始测试。1926年FN继续按照军方要求对新手枪进行减重、去掉弧形座表尺照门,增加13发弹匣。法国军方对新式手枪的试验持续多年,期间对手枪要求也多有变化。迪厄多内·塞弗在这期间也不断对新手枪加以完善,先后改进有M1927和M1928。1928~1929年,FN公司开始以“Grand Rendement”的名称向各国军方销售新手枪。但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使得“GrandRendement”无人问津。从1930年到1933年,迪厄多内·塞弗仍然在持续改进设计。1933年比利时军方成为第一个买家,订购了1000支手枪用于测试。1934年按照比利时军方要求改进了弹匣、击锤、抽壳方式,新手枪更名为“Grand Puissance”。1935年,法国军方持续超过10年的新式手枪计划以SACM公司的M1935手枪胜出告终。不过同年,大威力手枪获得了比利时军方合同。大威力手枪以其大容弹量弹匣、枪管起落式闭锁机构等特点成为之后设计的手枪的绝对经典,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大威力手枪及其改进型被超过50多个国家军队和警察采用,MK3(FN公司于1988年推出的最后一种主要型号的大威力手枪)至今仍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制式手枪。
中国也曾是大威力手枪的使用国之一。1938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令驻德商务专员谭伯羽向FN公司订购了5000支大威力手枪,这些手枪和250万发枪弹从3月末起,分三批交付,最后一批于1938年9月末运至香港。二战爆发后,包括迪厄多内·塞弗在内的FN公司主要管理和设计人员移居英国,英国军方对大威力手枪很感兴趣。加拿大加入二战后通过互助法案(Mutual Aid)向中国输送了大量军火,中国希望加拿大英格力斯公司能为中国生产20万支大威力手枪。经过长时间测试和谈判后,英格力斯公司与FN在英国的管理层于1943年11月达成协议,获得了在加拿大生产大威力手枪的许可。中国向英格力斯订购了43760支加拿大造大威力手枪。值得一提的是,FN原本不生产木盒枪套,因为中国习惯使用毛瑟C96手枪所用的木盒枪套,所以FN为中国订单手枪配套提供木盒枪套,后来又被英格力斯采纳。不过,订购的这些手枪大多在日本投降后才运往中国,其中一部分被英国政府扣留在印度没有交付给中国。
SA-35手枪和FN大威力手枪一样,采用经典的勃朗宁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枪管起落式闭锁机构。枪管起落式闭锁又被称为枪管摆动式或枪管偏移式闭锁,枪管尾端在凸耳的作用下上下摆动实现开闭锁。这种凸耳式起落结构是勃朗宁对柯尔特M1911手枪回转铰链结构的进一步简化与完善。勃朗宁改进后的凸耳式枪管起落式闭锁机构于1927年取得专利,该结构已经成为目前最主流的手枪闭锁方式。
勃朗宁在柯尔特M1900手枪上采用了铰链平移闭锁机构。其原理是,在枪管的前后两端下方各有一个与套筒座连接的铰链结构。当枪械处于待击发状态时,前后铰链竖起支撑枪管,铰链垂直于套筒座,槍管与套筒座平行。此时,枪管上的闭锁突笋位于套筒内的闭锁凹槽中,呈闭锁状态。当枪械击发,套筒和枪管在后坐力的作用下共同向后运动,到达临界位置后,铰链开始向后摆动,枪管平移下降,闭锁突笋从套筒闭锁凹槽内脱离,枪管停止运动。套筒则继续向后运动并完成抽壳、抛壳动作。
柯尔特M1900手枪,采用铰链平移闭锁机构
柯尔特M1900手枪闭锁结构,在枪管的前后两端下方各有一个与套筒座连接的铰链结构。当枪械处于待击发状态时,前后铰链竖起支撑枪管,铰链垂直于套筒座,枪管与套筒座平行(上)。当枪械击发,套筒和枪管在后坐力的作用下共同向后运动,到达临界位置后,铰链开始向后摆动,枪管平移下降,闭锁突笋从套筒闭锁凹槽内脱离(下)
柯尔特M 1911手枪回转铰链结构。M1911手枪只在枪管弹膛下方设有回转铰链。枪械击发后,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铰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其上端向后转动,越过临界点(起延迟开锁作用)后逐渐拉动枪管尾端下摆从而使得闭锁突笋与套筒闭锁凹槽分离,实现开锁
经过勃朗宁不断完善,铰链平移闭锁结构在柯尔特M1911手枪上简化为回转铰链闭锁结构。M1911手枪只在枪管弹膛下方设有回转铰链。枪械击发后,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铰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其上端向后转动,越过临界点(起延迟开锁作用)后逐渐拉动枪管尾端下摆从而使得闭锁突笋与套筒闭锁凹槽分离,实现开锁。当套筒复进推弹入膛时,推动枪管复进到位,因为枪管后下端与套筒座为铰链连接,所以枪管向前运动时,使铰链向前回转,顶起枪管尾端,使枪管后上方的两条闭锁突笋正好进入套筒内壁的闭锁凹槽中。
勃朗宁在FN公司交给他的法军手枪设计方案上将M1911的回转铰链简化为凸耳式结构。枪管的弹膛下方设有凸耳,套筒座上通过过盈配合安装有一个与枪管凸耳配合的开闭锁块。枪管弹膛前方处设有两道半环状闭锁突笋,卡进套筒内部抛壳窗前方的两道闭锁凹槽内形成闭锁状态。当枪械击发,套筒与枪管一起向后运动约4.7mm自由行程后,枪管凸耳与套筒座开闭锁块上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管尾部逐渐下降,直至枪管上的闭锁突笋与套筒内的闭锁凹槽脱离,从而开锁。然后套筒继续后坐完成抽、抛壳。当套筒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套筒推弹上膛,继而推动枪管向前运动、枪管尾部逐渐抬起,并使枪管上的闭锁突笋逐渐进入套筒上的闭锁凹槽内,完成闭锁过程。
关于凸耳结构的设计,1938年以前FN公司生产的大威力手枪采用弧形凹槽凸耳,1938年开始FN公司改进为带直形凹槽的凸耳结构。弧形凹槽凸耳容易发生破裂,带直形凹槽凸耳一直沿用至今,后来采用勃朗宁枪管起落式闭锁机构的手枪也都采用了这种带直形凹槽的凸耳。FN公司早前为中国生产的大威力手枪采用弧形凹槽凸耳,英格力斯公司使用FN提供的一支中国合同枪测试了4000多发之后发生破裂,之后,英格力斯公司为中国提供的合同枪采用带直形凹槽凸耳结构。
1-套筒,2-开闭锁块,3-枪管,4-凸耳枪管的弹膛下方设有凸耳,套筒座上通过过盈配合安装有一个与枪管凸耳配合的开闭锁块。枪管凸耳与开闭锁块上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管尾部逐渐下降,直至枪管上的闭锁突笋与套筒内的闭锁凹槽脱离,从而开锁
1938年以前的弧形凹槽凸耳(左);1938年开始FN公司改为带直形凹槽的凸耳(右)。弧形凹槽凸耳容易发生破裂,带直形凹槽凸耳一直沿用至今,后来采用勃朗宁枪管起落式闭锁机构的手枪也都采用带直形凹槽凸耳
SA-35手枪不完全分解
套筒左视图(上)与内部视图(下)
从抛壳窗可以看到枪管弹膛部位刻有“CAL9mm LUGER”字样;复进簧及导杆安装在套筒前端与枪管凸耳之间
準星和照门通过燕尾槽安装在套筒顶部
SA-35手枪瞄准景况。准星上带有白色发光点,U形缺口照门上制有横条纹防反光
SA-35手枪的弹匣插口(下) 与原版大威力手枪弹匣插口(上)对比。SA-35手枪弹匣插口内边的四周加工有斜面,便于插入弹匣
SA-35手枪可不完全分解为套筒、套筒座、枪管、复进簧及导杆、弹匣五大部分。春田公司的设计师保持了FN大威力手枪的基本设计,但并没有完全采用“拿来主义”,直接用大威力手枪的图纸进行生产,而是花费两年的时间从零开始为SA-35绘制图纸、制定生产流程和工艺,在保持原貌基本不变的同时,补足大威力手枪在人机工效上的短板。
套筒
大威力手枪的上部结构为套筒,一般认为约翰· 勃朗宁的柯尔特M1900手枪是最早采用套筒的手枪。SA-35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原理,套筒在后坐与复进过程中完成开、闭锁,抽/抛壳,供弹上膛,击锤回转至待击位置等动作。
套筒内部前端容纳枪管及复进机构。SA-35手枪采用长度118mm的冷锻镀铬不锈钢枪管, 缠距254mm。复进簧及导杆安装在套筒前端与枪管凸耳之间,套筒在复进簧的驱动下复进到位。套筒抛壳窗前方内侧加工有闭锁凹槽。套筒后端包含有击针及击针簧。
SA-35手枪的套筒左右两侧尾部加工有防滑纹,便于拉动套筒操作。套筒右侧設有抽壳钩及抛壳窗。从抛壳窗可以看到枪管弹膛部位刻有“CAL 9mm LUGER”字样,表示该枪为9mm卢格口径,即发射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SA-35手枪的准星和照门通过燕尾槽安装在套筒顶部。方形准星(Patridge式准星)带有白色发光点,U形缺口照门上加工有横条纹防反光。
套筒座
SA-35手枪采用钢制套筒座,套筒座容纳有扳机组件、击锤、抛壳挺、枪身分解杆/空仓挂机解脱杆、手动保险、弹匣卡笋等。SA-35手枪的手动保险和弹匣卡笋位于枪身左侧。握把两侧的护板采用胡桃木制成。与原版大威力手枪的弹匣插口设计不同,SA-35手枪弹匣插口内边的四周加工有斜面,便于插入弹匣。
SA-35手枪完全保留了大威力手枪的凸耳式枪管起落闭锁结构,但SA-35手枪加强了开闭锁块强度,因此其能够发射原版大威力手枪无法使用的高膛压9mm +P手枪弹(膛压289.6MPa,比9mm普通巴拉贝鲁姆弹高20%)。开闭锁块的安装位置在扳机正上方,春田公司在外观处理上更为精细,从外观很难看出开闭锁块的安装痕迹。
扳机
春田公司的SA-35手枪取消了大威力手枪的弹匣保险以改善扳机手感。大威力手枪有一个遭受诟病的缺点,就是板机扣力很大。这个缺点是由于法国陆军招标手枪时要求增加弹匣保险所导致的。
当弹匣取出后,弹匣保险会在保险簧的作用下推动扳机连杆向前,使扳机连杆顶部与阻铁杠杆头部错开,这样即使膛内有弹也不能击发,可以防止弹匣取下但没有清空弹膛由于疏忽而发生意外。当插上弹匣后,弹匣会把弹匣保险向上顶,使扳机连杆重新与阻铁杠杆头部联接上。但这样增加了板机的扣力,使得大威力手枪的扳机操作十分生硬。
SA-35手枪扳机力21.6N,扳机行程也比原版大威力手枪缩短,射手更容易打出两发速射(double tap)。相比之下,FN生产的MK3大威力手枪的扳机力为34.3N,自行改装取下弹匣保险后扳机力为30.4N。
击锤与保险
SA-35手枪采用回转式击锤击发方式,单动式击发机构,带有手动保险机构。单动击发机构与M1911一样,扳机不能与击锤联动实现扣扳机待击,第一发射击前必须用手扳下击锤待击,如果在上膛后携行必须将枪置于保险状态。SA-35手枪的手动保险采用加大设计,方便射手操作。
由于大威力手枪的击锤与套筒座海狸尾之间的空间不足,击锤可能会夹住射手虎口。SA-35手枪改变了击锤外形,增加了击锤与套筒座海狸尾之间的空间,降低了击锤夹手的可能性。
SA-35手枪改变了击锤外形,增加了击锤与套筒座海狸尾之间的空间,降低了击锤夹手的可能性。SA-35手枪的手动保险加宽处理,方便射手操作
两种常见的大威力手枪13发弹匣托弹板/托弹簧。可见13发弹匣托弹板下方的支撑腿占据了弹匣内的部分空间
Mec-Gar公司15发容弹量弹匣托弹板/托弹簧。可见托弹板内部中空,节省了托弹簧的安装空间;同时托弹簧的截面呈梯形,托弹簧压缩后可收入托弹板内部
大容弹量弹匣
原版大威力手枪的特色之一便是使用13发双排单进弹匣。在主流手枪弹匣容弹量大多不超10发的时代,使用大容弹量弹匣的大威力手枪可谓是独树一帜。双排弹匣的使用要归功于迪厄多内·塞弗。当时即使是勃朗宁也认为单排弹匣足以满足手枪的需求。迪厄多内·塞弗最初为竞标法军手枪项目配套设计有15发容弹量弹匣,大威力手枪定型时改为13发,并且此后所有的量产型FN大威力手枪均采用13发弹匣。实际上,13发弹匣是刻意降低了容弹量,弹匣内部空间并没有完全使用。二战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手枪开始采用双排单进弹匣,手枪弹匣容弹量普遍达到15~17发。相比之下,大威力手枪仍坚持配用13发容弹量弹匣。
开闭锁块的安装位置在扳机正上方,春田公司在外观处理上更为精细,从外观很难看出开闭锁块的安装痕迹。握把护板采用胡桃木制作
SA-35手枪弹匣(左)与原版13发弹匣(右),两者可通用
SA-35手槍弹匣上设有3个余弹观察孔,弹匣上刻有Mec-Gar公司15发容弹量弹匣的设计专利号
左图为迪厄多内·塞弗的13发大威力手枪弹匣专利设计;中图、右图为Mec-Gar公司弹匣专利设计与实物
?表 SA-35手枪实弹测试结果
(注:散布是取5发射弹中相距最远的2发射弹的距离)
此次春田公司推出的SA-35手枪配备了Mec-Gar公司设计的15发容弹量弹匣。1995年意大利Mec-Gar公司开始销售经设计师Edoardo Racheli改进后的大威力手枪15发容弹量弹匣。Mec-Gar弹匣外形与原版13发弹匣完全相同,两者可以无缝切换使用。SA-35手枪的弹匣托弹板采用内部中空结构,取消了原厂13发弹匣托弹板下方占据空间的支撑腿。同时弹匣托弹簧的截面呈梯形,托弹簧压缩后可收入托弹板内部。这三项改进使得弹匣容弹量由13发增加到15发。SA-35弹匣上还设有3个余弹观察孔,并且弹匣上刻有Mec-Gar公司15发容弹量弹匣的设计专利号。
使用SA-35射击非常轻松。首先是外形较为紧凑,其高度与格洛克G19手枪相仿,长度与格洛克G17手枪相仿,而宽度与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便携式手枪相仿。SA-35手枪可以适应大部分人的手形。第二,SA-35手枪可靠性较高,量产型手枪故障率低。据反映,该枪出厂后无需做任何维护保养,射击800发后没有出现任何故障。SA-35手枪可以使用弹头质量从77格令(4.99g)到150格令(9.72g)多种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这些手枪弹的弹头长、弹头外形、弹头被甲材质均不相同,但SA-35使用这些不同的枪弹不会发生故障。
使用SA-35射击标准USPSA靶,熟练的射手最快可以在0.1秒间隔内打出两发速射,20组速射平均两发射击间隔0.16秒。在7码(6 . 4 m)距离,使用SA-35手枪可以平均2秒时间连续射击6发(Bill drill)。在25码(23m)距离射击,熟练的射手使用SA-35手枪能够使5发散布控制在3~5cm之间。
编辑/吴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