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野下重庆市万州区S镇健康医疗扶贫研究
王强 张竟越
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针,医疗健康精准扶贫是其中关鍵环节之一,提升贫困户的身体健康素质,对脱贫攻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重庆市万州区S镇的扶贫工作实践,结合精准扶贫战略,分析其镇内农村贫困与医保问题并给出适当建设性解决建议。
S镇作为深度贫困镇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目前系统内建卡贫困户2359户7864人,其中未脱贫301户824人。2017年8月被确定为市级深度贫困镇以来,S镇以深度贫困脱贫攻坚为统揽,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和精准到户到人政策落实,全力推进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但目前为止,S镇还拥有大量的未脱贫户因,其中大多数贫困户致贫原因为:因病、因残,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在对患病贫困户、残疾贫困户的治疗上遇到不小阻力。S镇被评为深度贫困镇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切实关注贫困户的健康医疗状况,大力开展健康医疗扶贫。
1、深度贫困S镇在健康医疗扶贫方面的工作进展
第一,维护好看病就医环境,改善服务群众健康的就医条件。S镇强化中心卫生院职能、强化其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管理内涵建设,强化16个村卫生室规范化管理,方便群众就医。近几年来,全镇16个村卫生室均实施了建设改造提升,加大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同时,强化了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技术能力常态化培训机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第二,积极宣传、掌握并贯彻落实好各项医疗保障政策。S镇中心卫生院认真执行落实好各级各部门制定的医疗保障政策,建卡贫困户住院与门诊诊疗费减免实现全覆盖,做到医保报费和支付及时到位,有力保障基层群众生命健康。
第三,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深入村居家庭,服务贴心到位,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健康的功能和作用。S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认真开展国家十四项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各类健康安全保障问题,全方位保障群众健康,广大农村居民各类健康问题有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贴心服务和管理。近一年多来,S镇正在逐步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卡贫困户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100%。
2、深度贫困S镇农村健康医疗扶贫存在的问题
第一,因病致贫现象突出。在S镇农村地区,因病致贫的未脱贫户占比高达73%,在日常开支中,仅有的微薄收入则很大一部分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较高的医疗费用成为农村贫困家庭脱贫最主要的困难,严重阻碍S镇农村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民的脱贫自立,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得不到提升,脱贫意志得不到强化,故此因病致贫成为了恶性循环,在已、未脱贫贫困户中蔓延开来。
第二,卫生医疗资源难以适应乡村基层贫困群体的医疗健康需要。首先,表现在S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不稳定。由于乡村医生并不在体制内,流动性较强、保障不足、收入不高,拥有专业性资格证书或技术专长的乡村医生更倾向于自己开办诊所或去人流量更多的地方从业。其次,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后备人才缺乏。当前S镇乡村医生多集中于镇卫生院,且大量医生并没有经过专业性、技术性的培训,职业资格和技术能力都较低。
第三,医保医疗体系信息不健全、不对称。目前,S镇已经建立了敢于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险体系,由各自不同的部门管理,卫生部门管理新农合,民政部门管理医疗救助,各体系之间信息独立,资料并没有共享,互不衔接,这对群众看病报销造成了很多麻烦。
3、深度贫困S镇在健康医疗扶贫方面的对策建议
第一,积极完善本镇“四重医疗保障”反贫困政策体系。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落实国家资助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政策,确保将镇内贫困群体全部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范围之内,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在防范因病致贫的主干作用。保障大病保险。通过大病治疗来降低健康贫困风险,根据脱贫攻坚的战略需求,落实国家关于大病保险箱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的政策倾斜,提高保障水平。保障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对参加过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等补助后自负费用仍然过高且影响基本生活的,建立相关方面的专项扶助,提高对农村基层困难群众的保障度。
第二,建立患病贫困户信息库,强化贫困患者的精准识别程序,提高健康扶贫精准扶贫。S镇可以建立本镇患病贫困户的信息库或台账来对其群体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及时更新库内与实际不符或变更的信息,做到跟踪化、准确化。在目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因病致贫数据库,对其对象的分类瞄准和跟踪管理,建立早发现、早干预机制,也会分类治疗救治提供数据和决策参考。
第三,加大基层卫生人力等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首先,保障现有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通过选拔基层医生到上级医院进行学习,接受专家指导、培训等方式,强化对乡村医生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S镇镇内乡村医生待遇,合适提高其待遇收入水平,使其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对称。其次,做好基层医疗人才的开发引进工作。依靠自身近年来扶贫政策的优势,积极进行医疗人才引进宣传,对外来高素质医疗人才给予合适待遇,在培训、生活、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作者单位:404000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