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城市的战略新定位
荣宏庆 李文颖
[摘要]“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是锦州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定位、新的目标。在继续夯实锦州已有比较优势的发展基础上,凭借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带来的机遇,舒展锦州自身的区位优势,以拓展海洋经济为推手,在区域内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城市产业同构化,实现后发崛起,完成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主要预期目标,既符合锦州实际发展情况又科学可行。为抢抓发展先机,早日实现战略目标,继续突破内陆意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彰显港口腹地联动效应、壮大整体实力活力等便成为锦州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的优选路径。
[关键词]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战略定位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50—07
对锦州而言,2011年6月27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锦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新目标,这是锦州市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锦州实际出发,拓宽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的重要战略构想。这一战略目标的定位,真正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决心,反映了锦州经济社会发展和锦州人民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的内在要求,是锦州市人民今后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定目标。
一、积聚与扩大区域经济,实现错位发展的后发优势
区域发展是当代世界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命题之一。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完善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各区域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优势进行错位发展,使各地充分发挥自身发展潜力,以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
1.区域发展理论支持锦州在区域内部错位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是重要的要素集聚区和经济辐射源泉,区域经济圈是促进城市合理分工和拓展功能的有效形式,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于区位条件和区位因素客观上存在着区际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不同区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当一个区位具备某种优于其他区位的因素,这种区位因素就形成一种优势,即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会产生一种区位上的吸引力,把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资源凝聚、吸引过来,从而形成一种较强的资源指向。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区域内部之间就必然产生分工。区域内部分工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各区域把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区域,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要进一步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在经济带内各城市具有不同优势的前提下,就必然既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又要坚持发挥区位优势,集约发展。锦州要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内脱颖而出,就一定要突出强化锦州在环渤海区域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按照已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抢抓机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从营造产业集聚环境、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延长产业链,提升竞争力,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上,加强经济带内产业分工协作,注重产业配套与产业链延伸,实现锦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内产业互补发展和错位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2.拓展海洋经济是锦州区域发展的推手。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而进行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
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首先打开的是海上大门,确立了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带,沿海地区依靠其海洋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区域经济,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地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立足辽宁,依托环渤海,志在成为东北亚重要的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具体要求是整合资源,拓展功能,优化分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港口集群。锦州依海而生,因港而荣。锦州港已有400多年的成港史。20世纪末、21世纪初,锦州人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造,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商港——锦州港,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港口20强,中国渤海西北部400公里海岸线唯一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东北第三大港、辽宁省重点发展的北方区域性枢纽港,通航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30万吨巨型油轮可以在此停泊。2011年锦州港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000万吨,亿吨大港已经渐行渐近。以建设锦州大港为突破口,以整体开发锦州湾为主线,发展临港经济和海洋经济,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全面提升港口城市功能,将锦州建设成为重要的开放型港口城市,是锦州人的必然选择。
3.区域经济发展对锦州实践的启示。区域政策基于国家战略要求与地区实际需要有机统一,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地区竞争力,推动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过去1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可谓亮点频现、异彩纷呈。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各地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与实施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区域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诸多重大区域问题,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问题和区域产业成长的同构化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区域内部产业同构化问题是由于区域内部各地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盲目引进、盲目搞大项目、各地无法形成分工、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这种结构趋同,反过来又引起新一轮的更加激烈的竞争,结果浪费大量的资源,降低了整体的经济效益,许多企业没有投产就已倒闭,成为各地发展的包袱。
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各城市区位、资源、发展基础等各不相同,决定了各城市发展方向与路径必然不能相同。锦州市必须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区域特征、环境容量,科学分析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突出自身优势自身特色,避免经济带内各城市产业成长同构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主线,以增量带动结构调整,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民生建设,让锦州全面实现稳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建设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大城市。
二、锦州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可行性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东北,毗邻渤海和黄海,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行政区域。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是:立足辽宁,依托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把沿海经济带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国内一流的临港产业聚集带,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成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投资兴业的首选区、和谐宜居的新城区,成为东北振兴的经济发展主轴线和新的经济增长带。
1.充分把握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区域,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渤海两翼之一的锦州,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锦州作为区域性战略支点城市正式进入国家决策层的视野。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锦州发展,锦州在2011年提出在辽宁沿海开发开放中率先发展,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构想。为此,根据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发展整体要求,根据锦州自身区域优势,加快锦州滨海新区建设,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业、船舶修造等产业,建设锦州湾国家炼化基地和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加快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与配件、石油高新技术、工程技术服务等相关产业,建成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天予不取,反受其累;时至不迎,反受其殃”,锦州必须抢抓机遇、战略谋划,进一步凝聚加快发展的共识。
2.全面舒展锦州在环渤海区域的自身区位优势。锦州是环渤海经济增长极、京津唐经济增长极、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极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点,是连接东北内陆经济区域与环渤海经济带的黄金走廊,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三点一面”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点,是辽西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发展空间广大,发展潜力明显。
从基础设施上看,锦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商港,是中国最北部的国际深水海港,是渤海西北部400公里海岸线唯一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已建成10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具备内外贸集装箱运输和油品、化工品、大宗散杂货、件杂货的仓储、装卸、运输、服务等多项功能,同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具备成为区域性枢纽港乃至国际性港口的现实条件;锦州境内有8条铁路,5条高速公路,呈放射型伸向东北、华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锦州机场是辽西地区唯一达到国际民航4C级标准并可以起降大中型客机的机场,已开通了国内主要城市十多条航线,全市已经构筑了陆、海、空、地下管道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是东北地区唯一同时具有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的枢纽城市。
从产业基础上看,锦州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冶金、建材、医药、电力、农产品深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居辽西之首;是辽西重要的粮食产区,蔬菜、水果、畜牧、渔业等都具有较好的基础,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发展快;是辽西地区物资集散地及商贸中心,批发零售贸易额居辽西之首,金融、保险、证券业繁荣,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从文化资源上看,锦州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拥有现代城市发展所具有的文化底蕴;教育科技发达,拥有渤海大学等8所高校、22家科研院所,科研人员15万人。这些都为建设锦州做大做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时不我待,实现锦州的沿海化、都市化、现代化,就是充分发挥沿海港口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以港兴城,以城兴港,港城互动,促进港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
3.努力夯实锦州区域原有比较优势的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锦州综合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16亿元,居全省第五位。锦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三产比重调整为16.4∶49.1∶34.5,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0亿元,增长20.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27%,现代服务业快速提档升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9.7%;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突飞猛进,创业带就业、养老保险扩面等民生工程相继实施,“五大社会保险”框架全面形成,为锦州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锦州市沿海、县域、城区三大板块正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和财富。前有国内外客人、投资商纷至沓来洽谈项目活动,后有锦州世博园各项建设、锦州滨海体育中心项目、锦凌水库建设、锦州港港建现场运行良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国家战略实施整整3年,锦州上下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形成了沿海、县域、城区三大板块和谐互动的良好格局。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级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字号”的金字招牌以及长期积蓄的发展能量正在释放,交通条件优越、港口功能完善、产业基础雄厚、劳动力素质较高等优势逐步显现,锦州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锦州港15万吨级航道、三港池通用泊位建设进展顺利;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招商引资作为“龙头”,作为推动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三大支柱、六大主导”产业为方向,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对外宣传打好锦州和开发区“两张牌”,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外界投资目光。积极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进一步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精心包装项目,开展好重点区域、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招商引资活动。特别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突出抓好主题概念招商、集群式招商、以商招商和行业招商,力争在工业园区领军型项目、标志性項目和大项目引进上实现重大突破。龙栖湾新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园(光伏园),石化轻纺工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石化、纺织、新材料和新高科技等现代制造业,重点培育光伏产业集群和石化纺织产业链,着力打造光伏和石化轻纺“双千亿”产业基地。大有经济区5个重点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128亿元,为大有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大连佐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锦州宏基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菊苣糖、精制糖、阿斯巴甜、国家储备糖库、制糖设备制造安装、钢构制造项目。大连仁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青岛乾正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农副产品(生姜)深加工、恒温冷链储藏库项目。辽宁中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锦州中镁装备技术有限公司重型装备项目。锦州新华龙钼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锦州华信地产有限公司大有温泉生态城项目。凌海大有普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大有生态文化主题公园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占地1000亩,建设工期5年。借助项目落地,一个交错开发、纵横衔接、互为支撑的海洋经济发展大格局正在大有经济区形成。建业经济区开工建设锦州湾机场和航空物流城等。沿海经济带的全力构建,无疑为锦州建成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大城市创造了基础条件。
三、锦州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目标解读
抢占发展先机,实现后发崛起,一直是锦州人民致力思考的问题。今天的锦州审时度势,发挥地理优势、文化优势、科技优势,按照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民生发展的理念来打造锦州市,破除单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地位的传统观念,提出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战略构想。在锦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王文权所作的报告明确提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第一步到2012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或超额实现“三年倍增”计划。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翻番达到1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0亿元(新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紧紧抓住民生工程这个中心等其他各项指标同步增长。第二步到2015年,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产业集聚水平大提升、县域城区经济大发展、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各项社会事业大繁荣、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大提高,初步建成国际化、现代化、低碳化的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更趋完备,生态环境取得突出成效,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不断发展完善。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与稳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一脉相承。“十二五”期末,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将稳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这是锦州坚定不移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注定是锦州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追赶期,是锦州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是锦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期,是锦州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
需要强调的是,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在由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依据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及其外延,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2010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报告》中,丹东、营口的排名远在锦州之上,尤其是丹东,可谓发展后劲十足,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根据辽宁沿海各主要城市2011年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数据如表1),锦州在主要经济指标上与营口、盘锦还有一定差距,而丹东各项指标正在日益逼近,增速也是非常之大,可谓前有竞争者,后又追赶者。以地区生产总值而论,2011年比2010年营口、盘锦均增长15%,丹东增长17.1%,锦州增长20%。以当前的发展速度,锦州地区生产总值超越营口占据辽宁沿海第二的位置尚需4年时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錦州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偏高,而人均收入偏低,内需拉动偏弱,锦州必须置身辽宁沿海总体格局中,在“争先”上思考,在“率先”上谋划,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争当“排头兵”,率先发展的“先行军”,扬长补短,全面跨越,全方位、高水平地建成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大城市。
四、锦州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路径选择
1.突破内陆意识面向海洋进行布局。实施沿海突破战略,要面向海洋进行布局。锦州华丽转身向海,不断增强海洋意识,积极推进城市南扩,打通南山隧道,修建渤海大道和龙栖湾大道,变内陆城市为滨海港口城市。尤其是充分利用105公里海岸线,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
如今,辽宁沿海各城市都在积极抢抓沿海开发开放新机遇。港口已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共同发展的连接纽带,成为拉动我省腹地与沿海联动的重要引擎。在港口的有力支撑下,辽宁省临港产业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石油、钢铁、电子等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东北地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2011年,全省港口进入跨越发展期,沿海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10亿元,沿海港口80个新建项目同步施工,完成货物吞吐量7.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94万标准箱。无论是传统港口,还是新开发港区,均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其中,“老牌”港口——大连港整合码头资源,发挥集群优势,提升集装箱装卸专业化水平,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40万标准箱;营口港鲅鱼圈港区25万吨级航道、仙人岛港区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码头开工建设;丹东大东港5万吨至20万吨出海航道等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增加吞吐能力2300万吨;“新兴”港区——海洋红庄河侧航道试挖槽、绥中煤炭码头一期、荣兴港区新通用泊位和油品泊位等工程破土动工。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锦州必须加快发展。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迅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是锦州面临的首要任务。而加快经济发展,提速发展动力,必须进一步借助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契机,打“沿海”牌、“开放”牌,“扩大内需”牌。为此,锦州要突出抓好15万吨级航道等基础设施和龙栖湾港区防波堤工程建设,确保港口吞吐量稳定有序快速增长。
2.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整体实力活力。实施沿海突破战略,要在优化结构上求突破。锦州市近年来正是秉持这样的发展理念,在锦州大地上以实际行动践行这样的发展理念,16∶48∶36三次产业比重更趋合理的搭配,便是优化产业结构最直接的回答。技术改造,焕发传统产业无限生机;自主创新,铺就新兴支柱产业腾飞路;农业产业化,构建现代农业新格局;现代服务业,打牢锦州辽西商贸中心根基。这些既是锦州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整体实力活力的鲜活经验,也是今后应进一步继续完善加强的路向。
锦州市始终把技术改造作为实现工业经济腾飞跨越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其焕发生机活力。在技术改造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三二四”产业发展布局为重点,以实现工业经济三年倍增为目标,大力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建设,不断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技术改造中,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鸦注重把改革、改组和改造结合起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鸦充分发挥各县、区工业经济的比较优势,促进地区支柱产业形成?鸦积极支持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重点项目,加快形成产业群。着眼于自主创新,推进技术创新,运用新技术,围绕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技术创新专项,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加大力度培植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多功能钥匙,锦州市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具有方向性和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加粗延伸产业链条,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水平是一座城市品位的体现,锦州市瞄准“建设辽西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会展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空间布局更优化、重点项目集聚化、项目结构合理化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新老城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调整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既拓展了新空间、释放了新活力,又促进了城区经济发展。为加快锦州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大城市的步伐,锦州市三产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要努力构建“二带、三区、四域”现代服务业新格局,全面提升服务业比重,实现“辽西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和“渤海湾物流之都”的发展目标。
3.港口带动腹地形成联动互动效应。实施沿海突破战略,要港口带动腹地,形成联动互动效应。锦州湾涵盖辽西五市,这一区域既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辽西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37.1%,人口占全省的27.6%,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省的10%,实际到位外资约占全省的3%。辽宁振兴的难点在辽西地区,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辽西地区。全区海岸线全长481.2公里,已经形成锦州湾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城市间距密集,交通设施完备,产业结构趋同,历史文化渊源相通。实施整体开发锦州湾战略,就是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设施共享、合作共赢,提高辽西地区整体竞争力,实现辽西崛起。建设锦州湾组合港,打造整体开发锦州湾的战略平台。目前在锦州湾内存在着锦州港、葫芦岛港和盘锦港三个港口“分而治之”。推进锦州湾整体开发,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统筹港口资源,打造锦州湾组合港。在政府层面上,建立锦州湾港务联合管理机构,制定锦州湾港口资源整合规划和发展规划,科学界定港口功能,合理配置港口资源。在企业层面,遵循市场规律,以资本为纽带,以股权转让、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推进港口一体化进程。建设国家级开发区,舞起锦州湾整体开发的“龙头”。近年来,通过整体融入锦州湾开发,锦州三大板块同步推进,坚持抓经济社会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沿海化发展模式,构筑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这就更要求沿海主动担纲牵动锦州全域乃至辽西、内蒙古东部发展的新引擎,县域主动承接沿海资源和要素的双重辐射,城区与沿海和县域在彼此的互动发展中受益,相得益彰。
4.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内在发展动力。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是沿海带动下的全面突破,要勇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内在发展动力。近几年,锦州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大力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使经济发展步入创新驱动轨道。历史蕴含价值,创新早已成为推动锦州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创新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赋予新锦州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今后一段时期,锦州应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动民营经济提升规模、质量和效益;制定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优惠和奖励政策,为各种创新资源的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科技教育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建设人才聚集高地,尤其是深入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把培育壮大光伏、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将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各类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中介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并以机制体制创新,带动科技、产业、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创新,全面建设活力锦州。
5.發挥比较优势打造绿色发展环境。实施沿海突破战略,要善于发挥比较优势,倾力打造绿色发展环境。凭借后发优势,使锦州嬗变为宜商宜居沃土,向现代滨海港口开放大都市迈进。
只有善于挖掘优势,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扩大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胜势,才能够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项目优势和政策优势,锦州应该说都具备了。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就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好各方面既有和潜在优势,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借势而行、乘势而上,从而趋利避害、扬长补短,把优势积极转化为经济内生力和外驱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全面打造绿色宜居环境,注重保护性开发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奋力开创锦州新局面。
6.树立民生观念倾力构建和谐城市。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必须树立民生观念倾力构建和谐城市。发展为要,民生为本。近年来,锦州坚持把和谐作为第一追求,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打造社会公平正义、城乡安定有序、充满生机活力、人民生活幸福的和谐锦州。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得以构建。锦州市坚持把和谐作为第一追求。看一座城市繁荣的程度,不要看有多少高楼大厦和宽阔的街道,而是应该看能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就业人口提供哪些吃住行和社会安全的条件。锦州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建设新锦州,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城市的硬件建设很重要,城市的经济建设很重要,城市的软件建设与人民的幸福感同样重要。分配是民生之源。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追求效率的精神与原则,而在再分配中充分体现公平的精神与原则,第三次分配则要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与道德水准。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
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大城市,锦州只有把沿海经济带开发作为战略突破点与支撑点,带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才能切实加快锦州建成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朱希伟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2]杨开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安迪·派克等著,王学峰译.地方和区域发展[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5]佟志武.整体开发锦州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N].锦州日报,2005—10—24.
[6]王文权.全面实施沿海突破战略 为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而奋斗[N].锦州日报,2011—07—01.
[7]李抒望.关注民生: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J].党政论坛,2007,(9).
[8]李抒望.“高度关注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N].济南日报,2007—03—20.
[9]杜伟.五大项目将落户大有经济区[N].锦州日报,2012—04—11.
[10]李抒望.民生问题无小事[J].廉政瞭望,2007,(9).
[11]黄金波.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是一个品牌[N].辽宁日报,2011—09—16.
责任编辑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