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总结

    王玲琼

    

    一、試验目的

    为了客观、公正、科学地鉴定新育成的冬小麦在该地区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及其利用价值,为品种审定提供依据,加快新品种的推广,为农业生产服务。

    二、试验材料及方法

    1、该试验参试品种11个,(甘农5D35、宁麦13、陇中8号、陇中1号、中麦132、陇鉴9831、陇鉴9830、陇鉴117、兰大182、甘农4D12),陇中1号为统一对照。

    2、试验方法

    (1)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重复三次,小区长6.67m,宽2m,面积13.34m2。每小区播种10行,行距0.2m,周围设2m的保护行,全区收获,单脱计产。

    (2)采用开沟撒播,播种时亩施磷酸二铵、尿素各20公斤,尿素10公斤,一次施入。

    (3)试验地选择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前茬为冬小麦,生育期除草1次,未灌水。

    三、气象对品种的影响

    播种时,土壤墒情好,适时播种,播种质量好,苗齐苗壮,出苗质量好。去冬今春,该地区气温正常,未出现自然灾害,试验地属于旱地,冬小麦的返青生长良好。灌浆期和成熟期因雨水较多,部分小麦品种倒伏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产量。

    四、试验结果分析

    从表1-1,1-2可以看出所有供试品种均较对照增产。所有供试品种与对照陇中1号达到极显著水平。

    五、参试品种评述

    1、甘农5D35。临洮农校提供,平均亩产量521.67kg,居第3位。该品种生育期282天,株高97.3cm,无芒,白壳,穗长方形,穗粒数39.4,粒色红,籽粒饱满,半角质,千粒重38.37g。

    2、宁麦13。甘肃种业公司提供,平均亩产量434.17kg,居第10位。该品种生育期281天,株高115cm,长芒,白壳,穗棍棒型,穗粒数36.3,粒色白,籽粒欠饱,软质,千粒重36.34g。

    3、陇中8号。定西市农科院提供,平均亩产量436.67kg,居第9位。该品种生育期290天,株高108cm,长芒,白壳,穗长方形,穗粒数34.6,粒色白,籽粒饱满度中等,软质,千粒重38.61g。

    4、陇中1号。平均亩产量309.17kg,居第11位。该品种生育期282天,株高111cm,长芒,白壳,穗长方形,穗粒数28.2,粒色红,籽粒饱满度中等,硬质,千粒重34.84g。

    5、陇中9号。定西市农科院提供,平均亩产量492.50kg,居第5位。该品种生育期290天,株高102cm,长芒,白壳,穗长方形,穗粒数34.4,粒色白,籽粒饱满度中等,半角质,千粒重39.40g。

    6、中麦132。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定西市农科院提供,平均亩产量456.67kg,居第8位。该品种生育期280天,株高78.3cm,短芒,白壳,穗长方形,穗粒数26.5,粒色红,籽粒饱满度中等,硬质,千粒重37.18g。

    7、陇鉴9830。甘肃农科院植保所提供,平均亩产量481.67kg,居第7位。该品种生育期281天,株高109cm,无芒,白壳,穗长方形,穗粒数39.9,粒色白,籽粒较饱满,软质,千粒重38.32g。

    8、陇鉴9831。甘肃农科院植保所提供,平均亩产量500.00kg,居第4位。该品种生育期281天,株高101cm,无芒,白壳,穗棍棒型,穗粒数36.8,粒色白,籽粒饱满,软质,千粒重48.27g。

    9、陇鉴117。甘肃农科院旱农所提供,平均亩产量483.33kg,居第6位。该品种生育期283天,株高113cm,长芒,红壳,穗长方形,穗粒数30.4,粒色红,籽粒饱满,硬质,千粒重43.68g。

    10、兰大182。兰州大学提供,平均亩产量585.83kg,居第2位。该品种生育期282天,株高97.6cm,无芒,白壳,穗长方形,穗粒数37.3,粒色白,籽粒饱满,硬质,千粒重44.23g。

    11、甘农4D12。临洮农校提供,平均亩产量595.83kg,居第1位。该品种生育期283天,株高113cm,无芒,白壳,穗长方形,穗粒数38.3,粒色红,籽粒饱满,半角质,千粒重48.57g。

    (作者单位:731100甘肃省临夏县种子管理站)

相关文章!
  • 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开发

    李文西 毛伟 陈明 张月平 张炳宁 杭天文 姜义 徐迅燕 褚宏远摘要? ? 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是基于GIS开发的一款应用

  • 应用“互联网+”在线举证完善养

    王超 康萌 张宏 张旭彬 藏淑梅 刘万学摘要:通过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不断完善渔业管理基本制度、为渔业发展提供依据、推进渔业产业转

  • 图解梨树“双臂顺行式”新型棚架

    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程寅胜 涂俊凡 刘政 李先明 朱红艳 杨立 聂显双随着我国农村人口日趋老龄化、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农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