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韵冷香白石词

    【摘 要】前人论述姜夔词风,几成定论:清空、骚雅、幽韵冷香、使事用典,却更多偏向于主观感悟,有失明朗具体。笔者查阅有关文论,筛选甄别,认为:“幽”,宜指文字的幽深微妙和感情之沉郁;“韵”,乃不可说破、说尽,有味外之旨;“冷”,与“心境”、“风景”有关;“香”,可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同时,文章还对白石词的清空、骚雅、使事用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姜白石 清空 骚雅 幽韵冷香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引白石自叙,为后学开列了一“知己”荟萃名单,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白石身世非“名公巨儒”,亦非屡世衣冠之族,而能以一闲散“奔走”江湖之“窭困无聊”文人(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称之为“近于所谓狷者”)之处境得以为时人“赏激”,析其因缘,盖“或爱其人”之“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陈郁语)、“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周密转述范公成大语),“或爱其诗”之“似唐人”、“琢句精工”,“或爱其文”之“无所不工”,或“深服”其“长短句妙天下”等,白石之《满江红》(“仙姥来时”)、《扬州慢》(“淮左名都”)、《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凄凉犯》(“绿杨巷陌”)、《翠楼呤》(“月冷龙沙”)等词序亦可作“或爱其词”之参证,历代文学家生前文名正效应即这般振动朝野上下、摇撼山林尘世者,除李白外可谓罕有。

    然适如一般方家论定,白石文名、诗名等远逊词名。元张炎《词源》虽宗美成词“深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而于音谱且间有未谐”,“意趣不高远”、“软媚”、“浇风”,而标举白石之“清空”、“骚雅”。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云:“白石道人……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沈义父《乐府指迷》云:“姜白石清劲知音,亦未免有生硬处。”少时师事张炎的陆行直作《词旨》云:“周清真之典丽,姜白石之骚雅,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取四家之所长,去四家之所短,此翁(指张炎)之要诀。”郭麐《灵芬馆词话》评姜词:“一洗华靡,独标清绮,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至会性此,已渐破译白石编构之词风密码,惜重蹈吾国诗、词话等文论眩晕,于诗主“兴寄”、“论诗如论禅”之光环笼罩旧例,仍采“模糊”、“无穷大”、“最大值”、“上限”语言批评。至刘熙载《艺概》始拈出“幽韵冷香”一命题囊括白石词风,确为不刊之论,至王观堂虽言其词有“隔”与“不隔”之类,然“不隔之词”“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至今人钱鍾书《谈艺录·诗分唐宋》云:“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虽言其诗得唐诗“丰神情韵”,然白石之“诗余”亦庶几如是。刘、王、钱之论,已接近量化之“辞达而已矣”、不偏不倚、“不过不及”“恰到好处”、说明而非描写之审美准则。

    刘熙载谓“幽韵冷香”为白石词审美取向,或许当本于叶燮《原诗》:“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陈文华《唐诗研究讲稿》诠释曰:幽,深微之韵致也;艳,绮艳,绮罗铅粉也;晚香,犹“衰飒”,非贬词也。陈文华又推究晚唐诗风成因:一曰社会风尚崇裘马清狂、放荡不羁;二曰都市经济方繁华绮靡;三曰晚唐大命将泛,诗人挫雄心蚀壮志而抑郁苦闷。游国恩等主编之《中国文学史》曰:姜词适当吸收了晚唐诗人尤其陆龟蒙之艺术手法。阅其诗《三高祠》:“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除夜自石湖归苕溪》:“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其词《点绛唇》(“燕雁无心”):“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正合。而白石恰置身于“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之时,一方面国势式微,内忧外患;一方面南宋统治者“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白石虽“少小知名翰墨场”,然因“时嫉其能”,遂“十年心事只凄凉”,其少日奔走于长江中下游及江淮之间,壮岁长住杭州,晚年除一度涉足处州、温州外,踪迹不出太湖流域。总其一生,足印不可谓不广,披山阅川,体虫观木,阅历不可谓不丰。其一生交游甚杂,但与杨万里、范成大、张鉴、张鎡(二张为抗金名将张俊之孙)甚得。故其思想常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如鲁迅评渊明虽以静穆之风为主,然亦不摒除“猛志固常在”之“金刚怒目”。

    至此,我们方可回视“幽韵冷香”一说。阴法鲁评白石《暗香》(“旧时月色”)一词时云:“幽韵,指幽静的神韵;冷香,指清冷的香味。”并以之指示《疏影》(“苔枝缀玉”)、《暗香》两词旨。暂不以古汉语单音节、双音节词之理言其简化及随意,即以古典文论及张炎《词源》比照,亦觉欠妥。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离骚》以致其幽”作注曰:“幽,包括《离骚》文字的幽深微妙和感情的幽愤抑郁两方面。”此注精当。张炎亦竭力推崇“白石骚雅句法”,骚雅者,意谓符合大雅、小雅、《离骚》之精神,换言之,“幽”宜指白石词文字的幽深微妙和感情之沉郁。

    观宋人之审美取值,“韵”一术语既见画论,亦出诗话。黄庭坚云:“凡书画当观韵”,“论人物,要是韵胜尤为难得”。“韵”即“有余意”。宋人王偁注曰:“有余意之谓韵即盖尝闻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李之仪《跋吴师道小词》言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高建中《唐宋词研究讲稿》曰:宋人强调“韵”,是一种清新淡远的情调意味,要之,“韵”乃不可说破、说尽,它乃文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弦外之音。

    邵尧夫《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云:“以我徇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万物亦我也,我亦万物也。”绘画以蓝、白、绿等为冷色调,即“以我徇物”,审美主体心“冷”,凄凉寒恻,则视线所触之审美客体皆“冷”,即“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近人王观堂《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红楼梦>评论》又云:无我之境乃“吾心宁静之状态”、“无丝毫生活之欲存”得之,可作补充。俗语亦云“心静自然凉”、“关心则乱”。此亦可用钱锺书《谈艺录·长吉用啼泣字》引述瑞士哲人亚弥爱儿雨后玩秋园风物而悟“风景即心境”一语统言之。“风景”可刺激“心境”,“心境”可变化“风景”,“心境”可处“宁静之状态”、“无丝毫生活之欲存”之境地。吾国书、画之论素言创作客体如创作主体。太史公《屈原贾生列传》亦有文如其人之底蕴,法国布封亦遥相呼应:“风格即人。”

    香,从程度分,除浓香、淡香外,按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破除之二歧化及传统二元论理论,并以逻辑概念间对立关系为依归,宜有处于浓、淡间之多种香;从发射角度分,有实体物象与文字组合排列形成之意象二类;从接受器分,有嗅觉,心灵等。

    张炎《词源》云:“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此清空质实之说。……白石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古雅”即“雅正”。《诗大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孔颖达《毛诗正义》曰:“言天下之事,亦谓一人言之。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峭拔,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前言》云:姜白石“得周(美成)之峭拔”,当言其词风清刚瘦劲。清空,曰:“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吾以为仅指其属辞“不要质实”,要能“疏快”,要用事其精髓宜指“融化不涩”,要用“虚字呼唤”等,仍未明了其实旨。“要能摄取事物的精神而遗其外貌”,即“幽韵冷香”。白石词除具豪放、昂扬词之为数不多几首外,其记游、咏物、怀合肥情人词或众或寡或显或隐地投效于“幽韵冷香”麾下。或曰:“幽韵冷香”并未包举白石词风,则世所评稼轩词“豪”又何尝概括辛词?或曰:白石词“使事”、“用典”、“故实”、“补假”而失之生硬。论“使事”、“用典”盖始于钟嵘《诗品序》,皎然《诗式》、张戒《岁寒堂诗话》、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李渔《闲情偶寄·忌填塞》等踵其武,钱锺书《宋诗选注·序》发扬光大:“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有个流弊:把诗人变得像个写学位论文的未来硕士博士,‘抄书当作诗,要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的书里,就得先把图书馆的书放在自己的作品的书里。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有个流弊:把诗人变成领有营业执照的盗贼,不管是巧取还是豪夺,是江洋大盗还是偷鸡贼,是西崑体那样认准了一家去打劫还是像江西派那样挨门排户大大小小人家都去光顾。这可以说是宋诗——不妨还添上宋词——给我们的大教训,也可以说是整个旧诗词的演变里包含的大教训。”吾以为明代王冀德《曲律·论用事第二十一》之论可谓辩证客观:“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其实一切文字皆然。袁子才《随园诗话》卷七亦云:“用典如水中煮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故“点瓦成金”之苏轼,“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之黄庭坚诗文,自是过火,而美成、白石词应属恰到好处。

    ★作者简介:王自荣,云南省禄丰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

相关文章!
  • 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新媒体

    梁媛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应运而生,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被广泛应用到我国教育领域。同时,新媒体具有內容丰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半命题作文“那一幕”导写及佳作

    王丽华文? 题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情景深深烙进我们的记忆中,久久难忘。请以“? ? ? ? ?那一幕”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