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王刚志
【摘 要】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要求和目标。
【关键词】 创新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1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可分为相对于自己,相对于全体,相对于社会而言的创新。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
计算机教学是人机交互以技能操作为主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的成果来自于自身的努力,老师只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老师的演示操作仅仅起着指导作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去寻求学习的方向,增强学习的动机,使自主学习的观念渗透至其内心。
具有创新教育观的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重要原则。没有具有创新教育观念的教师,只是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做技术性的努力,无法有效的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当中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新时期的创新型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视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主动学习创新教育理念,以科学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的教育实践中。
二、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应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时要注意提问,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完善程。这样就可以开启学生思维,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信息技术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信息技术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信息技术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创新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而且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
三、信息技术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让他们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任务的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是信息技术课堂练习的主要特点。如果要求的太多、太死的话,只能是抑制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信息技术课的上机任务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比如,有的学生用POWERPOINT创作贺卡、有的用FLASH、WORD、画图软件一样创作出精美的贺卡。对于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的表现,不仅要用鼓励和表扬的话来肯定他们,还让他们边展示自己的成果,邊谈一谈自己的创意和体会等。如此,不但使课堂教学效果好,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渗透了创造意识。
四、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或未来的教育不论作何种解释、何种作法,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总之,教师要充分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宗秋荣.创造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访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张武升博十[J].教育研究,1999,(8):17
[2]孙萍如,米增强,安连锁.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53-57
[3]蔡旭群.创新教育探微[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