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思考

    [提 要]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的前提下,文章认为应从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着力推动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可持续性;思考

    [作者简介]贺胜兰(1964—),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江西南昌 330088)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关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与命运的重大问题。乡村振兴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彰显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彰显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力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农村也面临社会转型与消费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在新时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1.實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真正实现农业有发展、农村变模样、农民得实惠,最终建成美丽乡村。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上述目标的最终实现才有可能。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近3000万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这显然已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乡村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而乡村的繁荣是国家走向昌盛的重要标志。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人口总量庞大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不可一哄而上,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应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农村分布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乡村振兴不可一刀切,更不可在全国农村简单复制某一模式。要保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1.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这是保证乡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切实保障。应当看到,影响乡村振兴的真正短板是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必须深入推进农村补基础设施短板的惠民行动。一是农用水工程建设。从农民生活用水方面来说,以建设农村安全有效、保障有力的给水为目标,同时建设农村污水排放和处理系统,解决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从农业生产用水方面来说,长期以来农村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严重不足或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损坏严重等问题,通过建设小型水利灌溉工程,以提高农业灌溉能力,逐步改善农村水环境,使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二是农用电工程建设。应以建设安全高效、稳定用电为目标,通过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来完善配电装置,尤其是要完成特困乡镇以及农村中心村农电网络改造,实现安全高效、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基本覆盖整个农村。三是乡村公路工程建设。在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农村公路向家门口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拓宽农村道路,推进乡村便道平整以及硬化建设,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同时建立乡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实现功能优良、通行安全、使用持久的目标。四是农村互联网建设工程。要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工程建设,尽快实现互联网在农村的全覆盖,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和数字乡村战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农业中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力。

    2.着力推动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这是乡村得以振兴、可持续性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第一要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在确保基本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农产品。要稳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要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就地深加工、流通结合起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优化农产品的供应链、拓宽农民的就业链、完善农民的利益链,不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把因产业链延伸而获得的农业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建设产业兴旺的现代乡村。

    3.要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面小康;同样,没有农民的富裕,也不会有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要多渠道、多路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还是依靠工资性收入,尤其是农民外出打工而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这种建立在农业农村之外,主要依托城市产业支撑的农民增收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要形成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仅靠农民自己从农业内部去挖掘是难以实现的。农民增收要依托外部因素结合农业内部的不断挖掘,才能逐步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从外部因素来看,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始终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石。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仅局限于农业,农民收入想要获得增长,那是根本没有可能的。从农业内部来说,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是依托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农村工业化、服务业协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动力是依靠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在内外因素的合力作用之下,逐步形成农民增收来源的多元机制。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个人工资性收入、农民资产性收入等。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确保农民在土地上获得收益,真正增加农民的永久性收入。

    4.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是农民,这样才能保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花重金打造美丽乡村,而在整个打造过程中,村民基本上都是看客,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有些村庄模仿城市建大公园、大广场,这些设施让乡村变得不再像乡村,且建设费用十分昂贵。这样的村庄今后靠谁去维持呢?它的可持续发展性在哪里?各级政府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乡村振兴必须让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其中,坚持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政府和外来资源的帮助下,让农民自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打造自己的美丽家园。这样的乡村振兴才会有可持续性。

    5.着力培养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需人才。当前农村人才短缺,远远无法适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在帶来农村“空心化”的同时,也使“人才空巢”现象非常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农村中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人才、具备农村农业管理和领导能力的人才、农产品市场运作方面的人才,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各个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面对农村这么大的人才缺口,显然不能全部靠引进,而要立足于就地培养。首先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要善于发现人才,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要鼓励在外打工的能人返乡创业。让“走出去”的农民再“走回来”,把在城市打工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造福乡里。同时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通过搭建情感平台,吸引在外乡贤、原籍大学生以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此外,通过引进人才帮助乡村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补齐农村人才短缺这块短板,乡村振兴才会有希望,可持续发展才会有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孝德,丁立江.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六个新思维[J].行政管理改革,2018,(7).

    [3]朱述斌.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上官涛]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陆昊:向上的力量

    杜林杰他是“文革”后西安第一个中学生共产党员,是“文革”后北大经直选产生的第一位学生会主席。他曾是北京最年轻的国企一把手;曾是最年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