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歌曲雅俗共赏的发展路径探索

    [摘 要]作为一门外来的声乐艺术形式,中国艺术歌曲在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后,已然在创作和演唱方面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代,应继续推动其从雅到俗的转变,将雅俗共赏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声乐艺术形式。鉴于此,本文回顾了中国艺术歌曲从雅到俗的转变历程,就新时期下雅俗共赏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雅俗共赏;转变历程;实现路径

    一、中国艺术歌曲从雅到俗的转变历程

    (一)创作的繁荣

    艺术歌曲是一件舶来品,其本身并不是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所以中国艺术歌曲从雅到俗的转变历程,其实也是一个创作从少到多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作品数量的丰富,才是从雅到俗转变的基础。倘若一百年来,中国艺术歌曲只有三五首作品,这种转变也自然无从谈起。因此从雅到俗的转变,是贯穿于中国艺术歌曲百年发展历程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主要以借鉴和模仿为主,如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萧友梅创作的《问》等都是其中的佳作。四五十年代,已经从模仿借鉴发展到了融会贯通,即在遵循艺术歌曲本质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灵活的技法,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陈田鹤、贺绿汀、刘雪庵等创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加入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并且关注时代变化和发展,大大拉近了艺术歌曲和中国民众之间的距离。七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涌现出了多位个性鲜明的创作者。如被誉为“时代歌者”的施光南,敢于进行技术创新的罗忠镕、善于写花腔的尚德义,始终坚持爱国题材创作的陆在易等。在这些创作者推动下,使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由此给观众带来了多元化的审美感受,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欢艺术歌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作本身的繁荣,正是艺术歌曲从雅到俗转变的前提。

    (二)观念的转变

    作为一门外来的艺术形式,艺术歌曲是植根于西方文化中的,反映的是西方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如果仅是盲目的模仿和借鉴,势必不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雅俗共赏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其在中国普及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众多创作者都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使艺术歌曲尽快为中国观众所认可和喜欢,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雅俗共赏。如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出现,就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其意义在于,一方面,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艺术歌曲,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和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观众对此是耳熟能详和喜闻乐见的,愿意看到自己所熟知的诗词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拉近了艺术歌曲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也成为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色所在。又比如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借鉴。中国历史悠久,民族民间文化丰厚。“很多创作者都主动在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为更多中国观众所接受。”[1]如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驱赵元任,在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就使用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曲调。黄自的《湘累》则融入了昆曲的唱腔。这些不同层面和角度的创新,使艺术歌曲逐渐从“西”向“中”过渡和转变,为艺术歌曲雅俗共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时代的呼唤

    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堪称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正是这种时代性,使作品反映出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和精神追求,为当代观众所认可和接受。具体到中国艺术歌曲来说,在通过模仿和借鉴之后,创作者初步掌握了艺术歌曲的创作规律,便开始有意识的将创作和时代发展相融合,谱写出了时代心声。比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步步紧逼,使创作者深刻认识到艺术歌曲不能再局限于艺术沙龙和音乐会上,而是要唱出民族的苦难和必胜的信心。黄自的《玫瑰三愿》借玫瑰之口,唱出了一·二八事变后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陈田鹤的《望月》用人和明月的对话,表明了要抗争到底的决心。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则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日寇侵略带来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又涌现出了不少歌颂伟大祖国,反映人民当家做主热情的佳作。如《我的祖国》《祝酒歌》《祖国颂》等。可以看出,很多创作者都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用作品唱出了时代心声,而不是为了自我表现和孤芳自赏。而且因为要考虑到作品的普及和传播,所以在创作技法运用上兼顾了普通群众的欣赏能力和水平,这就使作品的传唱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曲高和众,雅俗共赏。

    二、当代艺术歌曲雅俗共赏的发展路径

    (一)明确艺术歌曲界定

    由于艺术歌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加之早期的发展环境较为特殊,所以长期以来,多數人对艺术歌曲的界定都是较为模糊的。“一度认为只要不是歌剧选段,所有高质量的声乐作品都可以称为是艺术歌曲,这无疑是一种片面和不规范的认识。”[2]针对这一状况,很多研究者和创作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艺术歌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特殊歌曲形式,其概念和范围不能随意扩大,应以传统西方艺术歌曲为标准。有的认为艺术歌曲应该是开放和包容的,如群众歌曲、流行歌曲、影视歌曲等,只要其具有艺术性,都可以纳入艺术歌曲的范畴。还有的认为,对艺术歌曲进行界定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艺术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的界定,乃是一种画地为牢和故步自封。虽然对界定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是笔者认为,界定本身还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明确了什么是艺术歌曲,才能谈艺术歌曲的普及和雅俗共赏。因为艺术创作最基本规律就是限制,也正是这种限制才产生了区分,而这种区分又使某一种艺术形成了特有的美学规范和价值,带给人们以别样的美感享受。因此明确艺术歌曲界定的意义就在于,先保证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使作品是一首艺术歌曲,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雅俗共赏。对此,笔者对著名艺术歌曲创作者陆在易的观点十分认同。他曾提出了艺术歌曲四条标准,简言之,第一是注重个人情感抒发;第二是歌词多为诗作;第三是作品多为某一个指定声部而作;第四是钢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是作品不可分割和更改的组成部分。当代创作者需要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在技法上推陈出新,一方面不断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秀质素,不断丰富和壮大自我。只有真正做到恒之有变,变之有度,才能实现艺术歌曲而不是其他体裁歌曲的雅俗共赏。

    (二)树立新的创作观念

    伴随着文化的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追求高品位、多层次的精神享受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也为当代艺术歌曲的雅俗共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创作者要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大胆的革新,使当代艺术歌曲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注时代发展。这一点前辈音乐家已然为我们做出了垂范,需要得到继承和发扬。创作者应将自己融入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谱写时代最强音。如刘聪的《鸟儿在风中歌唱》,作品之所以广为流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品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环保问题。所以创作者要与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创作中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方能获得当代观众的认可。其次是展现民族特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都纷纷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艺术歌曲,其本身就是一件舶来品,必须要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民族化改造,才能真正为中国观众所喜闻乐见。之前的很多佳作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小河淌水》等都充分证明了其可行性和必要性。所以当代艺术歌曲创作要植根于民族文化中,先选择民族性的题材,然后再对民族民间音乐形式、技法等予以有机的借鉴。既能够使作品呈现出新面貌,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出了一条新渠道。最后是形成个性风格。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倘若所有创作者都是一种技法和风格,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应该鼓励个性化的创作。很多创作者也正是因为对个人创作风格的坚持才获得成功的,如善于中西结合罗忠镕,填补了花腔艺术歌曲空白的尚德义,执着于爱国题材创作的陆在易等。只有这种个性化追求,才能满足更多人的欣赏需要,共同构筑成中国艺术歌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

    (三)扩展传统传播媒介

    音乐会、创作比赛等是传统艺术歌曲主要传播形式,但是相对于影视、网络传播来说,其传统传播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这也是制约着一些优秀作品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所以新时期下雅俗共赏追求的实现,除了创作本身外,还应该对其传播形式进行扩展和丰富,先让更多的人听到作品,才能有喜欢上作品的可能。具体来说,首先是寻求媒体关注。国家和地方媒体,应该对艺术歌曲发展保持一定的关注,对于一些艺术歌曲活动,如创作比赛、歌唱大赛等予以及时全面的报道,借助于媒体的影响力将优秀作品传递给观众。事实也充分证明,媒体的大力支持是切实有效的,青歌赛之所以涌现出了大量佳作,正是与中央电视台的全程直播分不开的。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得到媒体的大力支持。其次是善于利用网络。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给优秀艺术歌曲搭建起了及时、广泛的展示和传播平台。当作品上传至网络后,观众只需轻点鼠标便可以欣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建议国家文化部门、音乐家协会等,能够建立起艺术歌曲专题网站,用于新作品的发布、欣赏、创作者与观众的交流等,使之成为当代艺术歌曲发展的大本营。所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雅俗共赏的实现,不能將目光局限于艺术本体,而是需要从艺术传播和接受的角度全盘考虑,只有先让观众方便快捷的欣赏到作品,才能形成相应的审美感受,这也是当代艺术歌曲下一步发展的一个重点所在。

    综上所述,近年来,一些优秀作品的广为传唱充分证明,艺术歌曲不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而是完全可以曲高和众的。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视角,分析了中国艺术歌曲从雅到俗的转变历程,提出了雅俗共赏的实现路径,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为当代艺术歌曲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释:

    [1]吴红歌.浅析中国艺术歌曲中的文化内涵[J].北方音乐,2016(09):52.

    [2]马春晓.论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J].音乐创作,2013(05):40.

    [收稿日期]2019-10-22

    [作者简介]蔡立艳(1974— ),女,珠海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珠海 519000)

    (责任编辑:张洪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