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方建君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优质课程是学校高效育人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们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程文化观,坚持以学生多元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校建设的需要出发,设计构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平台,构建有活力的课程文化。在实践中,我校确立了“立足校情、以生为本、逐步拓展”的指导思想,将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规划加以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分层管理,突出校本课程的地域特色、校园特色、生活特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框架,可用以下“四个一”来概括。
一、夯实基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实施队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军。我校采用学科专任教师为主、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双轨制”指导策略,抓住教师在校本课程中重新学习、自我锻炼的难得机遇,开展了四大系列培训活动:一是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举办骨干教师讲座、开展教师课程故事演讲等方式,促进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了解,树立崭新的角色意识。二是定期进行常规性和主题式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集“做、说、评、思”于一体的活动中形成富有个性的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三是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师研训工程,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纵向沟通,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四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报告评比、活动方案设计大赛、展板设计评比等活动,为教师搭建校本课程展示、交流的大平台。
二、立足实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之路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与文化、与自我的关系,以一轴(校本课程开发为轴心)三线(以学生需求为主线、以资源条件为主线、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10余门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梁祝文化、甬上风情、气象探秘、创意版画、魅力太极、巧手纸艺等。
内容形成序列。我们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序列,避免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体现个性差异。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如我校气象探究室、科技活动室、红领巾气象站联合开展气象科普系列实践活动,并以“气象七小活动”(小观察、小制作、小调查、小实验、小发现、小课题、小报告)为载体,分阶段分年级自主实施,实现由“小研究”到“大学问”的飞跃。
体现地域特色。我校根据本地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具体情况,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如“千年传说梁祝故事的变迁情况调查”“宁波市十大名桥的历史调查”“黄泥墙传说与康王下江南真实性研究”等。
三、狠抓落实:构筑一道校本课程风景线
加强组织领导。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十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由教科室分管,并成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工作。学校将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开发校本课程需要的经费、人力和物力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学校选定骨干教师担任各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科学管理,以典型带动群体,带动其他任课教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倡导团体指导和协同教学,进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工作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全面深入地铺开。
合理开设课程。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孩子最重要的产品。我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构建形成“开发潜能,弘扬个性”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运行体系,逐步建立起由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大类课程组成的“蝶变”校本课程,旨在培养有个性、有特长、有学力的学生。目前,我們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优良的品德底色、强大的学习能力、出色的个性特长、自主的实践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培养目标,开设四大类课程(基础知识拓展类、体艺个性特长类、科技兴趣实践类、地方传统文化类)共计51门。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连续又有梯度,旨在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便于学生针对各自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课程。
确保课程实施。一是活动开展有序。每学期初,学校教导处对全新校本课程系列活动进行总体安排,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二是研讨坚持常态化。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校本课程观摩研讨活动或班级公开汇报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强化检查督察。通过随机推门巡课、抽查教师的备课笔记等方式,了解课时的落实情况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对学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活动开展的真实情况,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对活动效果的评价等,确保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真正落实。
建设精品课程。我校校本课程的探索已有七八年历史。多年来,我们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梁祝文化探究》《气象探秘》《创意版画》等一批精品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如《梁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梁祝文化独特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优势和情、意、境的可感受性,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让梁祝文化走进校园,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成功打造了梁祝文化的特色品牌。
四、大胆创新: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改革是校本课程改革的难点,针对以往只有活动、没有评价的情况,我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做了创新尝试。
课程评价实现制度化。本着整体性、多元性、过程性、激励性的原则,学校制定了《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实施细则》,规定学生每学年校本课程学分由考勤态度分(10学分)、过程评价分(60学分)与终结评价分(30分)三部分组成;平时加强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做好适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同时对学生学业的结果进行评价,形成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内容侧重于实践展示性内容。
活动评价实现多元化。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实行多元评价, 做到公正、公平、真实。多元化活动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是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评价内容多元,学校组建了包括电子文本、展板、手抄报、黑板报、调查报告、故事演讲、汇报演出、小论文以及原创作品等多个项目的评价库。评价方式多元,学校开发了形式新颖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既有活动参与、活动记载、微信表彰等过程性评价,又有各级活动成果展示、课程评优等终结性评价。
成果评价实现自主化。每次组织校本课程主题活动后,我们都会在班级、学校层面开展活动展板、手抄报、电子文本、故事演讲、视频录制动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展评活动,为学生实现自主评价搭建舞台,让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展示、自主评分、自主统计,通过成果评价发现自我、收获成功、享受快乐。
(责 编 帕 拉)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优质课程是学校高效育人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们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程文化观,坚持以学生多元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校建设的需要出发,设计构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平台,构建有活力的课程文化。在实践中,我校确立了“立足校情、以生为本、逐步拓展”的指导思想,将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规划加以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分层管理,突出校本课程的地域特色、校园特色、生活特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框架,可用以下“四个一”来概括。
一、夯实基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实施队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军。我校采用学科专任教师为主、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双轨制”指导策略,抓住教师在校本课程中重新学习、自我锻炼的难得机遇,开展了四大系列培训活动:一是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举办骨干教师讲座、开展教师课程故事演讲等方式,促进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了解,树立崭新的角色意识。二是定期进行常规性和主题式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集“做、说、评、思”于一体的活动中形成富有个性的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三是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师研训工程,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纵向沟通,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四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报告评比、活动方案设计大赛、展板设计评比等活动,为教师搭建校本课程展示、交流的大平台。
二、立足实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之路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与文化、与自我的关系,以一轴(校本课程开发为轴心)三线(以学生需求为主线、以资源条件为主线、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10余门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梁祝文化、甬上风情、气象探秘、创意版画、魅力太极、巧手纸艺等。
内容形成序列。我们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序列,避免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体现个性差异。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如我校气象探究室、科技活动室、红领巾气象站联合开展气象科普系列实践活动,并以“气象七小活动”(小观察、小制作、小调查、小实验、小发现、小课题、小报告)为载体,分阶段分年级自主实施,实现由“小研究”到“大学问”的飞跃。
体现地域特色。我校根据本地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具体情况,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如“千年传说梁祝故事的变迁情况调查”“宁波市十大名桥的历史调查”“黄泥墙传说与康王下江南真实性研究”等。
三、狠抓落实:构筑一道校本课程风景线
加强组织领导。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十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由教科室分管,并成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工作。学校将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开发校本课程需要的经费、人力和物力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学校选定骨干教师担任各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科学管理,以典型带动群体,带动其他任课教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倡导团体指导和协同教学,进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工作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全面深入地铺开。
合理开设课程。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孩子最重要的产品。我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构建形成“开发潜能,弘扬个性”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运行体系,逐步建立起由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大类课程组成的“蝶变”校本课程,旨在培养有个性、有特长、有学力的学生。目前,我們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优良的品德底色、强大的学习能力、出色的个性特长、自主的实践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培养目标,开设四大类课程(基础知识拓展类、体艺个性特长类、科技兴趣实践类、地方传统文化类)共计51门。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连续又有梯度,旨在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便于学生针对各自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课程。
确保课程实施。一是活动开展有序。每学期初,学校教导处对全新校本课程系列活动进行总体安排,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二是研讨坚持常态化。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校本课程观摩研讨活动或班级公开汇报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强化检查督察。通过随机推门巡课、抽查教师的备课笔记等方式,了解课时的落实情况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对学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活动开展的真实情况,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对活动效果的评价等,确保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真正落实。
建设精品课程。我校校本课程的探索已有七八年历史。多年来,我们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梁祝文化探究》《气象探秘》《创意版画》等一批精品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如《梁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梁祝文化独特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优势和情、意、境的可感受性,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让梁祝文化走进校园,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成功打造了梁祝文化的特色品牌。
四、大胆创新: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改革是校本课程改革的难点,针对以往只有活动、没有评价的情况,我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做了创新尝试。
课程评价实现制度化。本着整体性、多元性、过程性、激励性的原则,学校制定了《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实施细则》,规定学生每学年校本课程学分由考勤态度分(10学分)、过程评价分(60学分)与终结评价分(30分)三部分组成;平时加强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做好适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同时对学生学业的结果进行评价,形成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内容侧重于实践展示性内容。
活动评价实现多元化。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实行多元评价, 做到公正、公平、真实。多元化活动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是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评价内容多元,学校组建了包括电子文本、展板、手抄报、黑板报、调查报告、故事演讲、汇报演出、小论文以及原创作品等多个项目的评价库。评价方式多元,学校开发了形式新颖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既有活动参与、活动记载、微信表彰等过程性评价,又有各级活动成果展示、课程评优等终结性评价。
成果评价实现自主化。每次组织校本课程主题活动后,我们都会在班级、学校层面开展活动展板、手抄报、电子文本、故事演讲、视频录制动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展评活动,为学生实现自主评价搭建舞台,让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展示、自主评分、自主统计,通过成果评价发现自我、收获成功、享受快乐。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