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媒体转型路径的思考
刘静
摘 要 当前,世界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形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移动传播渐成主流,社交平台迅猛发展,智能媒体方兴未艾,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文章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给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媒体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抓住机遇主动应用新兴技术展开分析,探索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用户思维;智能分发;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4-0124-02
人工智能技术(AI)深入渗透在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整个流程中,对新闻传播带来了深刻改变,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等发布的《网络正能量传播蓝皮书》中,“人工智能”位列创新中国热词榜第一。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广泛应用,并日益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1 人工智能给媒体带来变革发展的机遇
人工智能在媒体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中央厨房”创建升级加速;整合资源的共享平台开始出现;VR、AR不断创造视觉奇观;技术为用户内容生产赋能,定制化内容可“一键”生成;智能语音互动受到青睐,H5增强互动体验。
1)人工智能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人工智能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手段和方式,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新闻,给新闻内容生产发布、媒体运营方式、新闻传播形态带来了全新改变。网络视频直播、VR、AR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让用户借助高科技直达现场,360度沉浸现场,提升了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催生的传播新技术作为推动媒体发展的强大动力,受到媒体的广泛重视。
2018年,新华社发布《AR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用户点击新华社客户端首页下方的“小新机器人”,使用AR功能扫描身份证背面,便可用更具科技感的方式浏览政府工作报告,领取民生福利。2017年,《人民日报》推出《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H5产品,用户只要上传照片,就可生成自己不同年代的军装照,实现了普通人的军旅梦,这款H5上线两天浏览量破2亿。中国青年报“融媒小厨”推出《连线总书记:你最关心啥话题,打电话告诉他》,用户只要登记性别、年龄和所在地,就能拨通总书记的电话,点击关心的问题,与总书记畅谈心声。澎湃新闻推出《中国,你来写》H5产品,参与者轻点屏幕,“中国”两字就会出现在屏幕上,一幅展现5年来成就的水墨画卷会自动生成。该H5产品仅发布24小时,上传图片数量已达464万张,峰值时每秒点击量达2.4万,最高同时在线60万人。
2)人工智能丰富了传播手段,传播边界消失。人工智能将人、物、音频、视频等信息链接起来,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边界消失,万物皆媒体时代来临。当前机器人在媒体领域可实现写稿、写诗、交互、播报等功能,对于地震、爆炸、极端天气、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通过摄像头、无人机、行车记录仪等快速采集信息,实时捕捉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智能生成数据新闻,在第一时间发给媒体和记者。
2017年4月,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中国智能机器人“佳佳”采访美国科技观察家、《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并与多名计算机专家及媒体代表进行互动。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机器人运用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仅用25秒便完成了第一条关于此次地震的速报,并在震后18分钟发出。新华社推出的现场云支持手机新闻在线采集、加工、分发,通俗地讲,“记者带个手机就可以发稿了”,记者可以即采即拍即传、编辑即收即审即发,现场云采用全媒体信息流,把有价值的信息按时间和逻辑顺序铺开,用户只要动动手指刷刷手机就能快速了解事件全貌。
3)人工智能实现了人与信息的精准匹配。纵观新闻传媒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正将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地串联起来。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托,辅助读者进行精确的内容消费,同时针对不同领域、行业垂直深耕,帮助媒体实现精细化传播;媒体根据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热点,增强议程设置能力,提升舆论引导效果,并对读者的阅读颗粒与文章颗粒进行适当匹配,实现新闻内容的定制化
生产。
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依托智能分发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资讯。今日头条作为一款基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智能推荐引擎,可根据用户画像、内容理解和情景信息,计算用户对内容感兴趣的概率,推荐分发内容。今日头条将信息流与推荐引擎结合,实现了智能连接人与信息。新华社的“媒体大脑”通过人脸核查技术,可在海量的图片、视频资料中精确定位人物,并依托大数据为读者量身定制新闻资讯。
2 人工智能给媒体带来的严峻挑战
人工智能对媒体而言,更像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给媒体带来劣质信息泛滥、内容低俗化、个体的信息孤岛化、视角狭隘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用户体验,已在用户侧产生痛点,需要媒体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审慎规避。
1)内容低俗化影响了阅读体验。“依靠标题抓眼球”算法带来的阅读浅薄化甚至低俗化,读标题很精彩,但点开往往文不对题,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是因为海量数据的运算是基于点击,有无穷多用户是被耸动的标题吸引的。虽然用户个人体验很不愉快,但用户点击这个行为留下来了,又被算法捕捉到,就形成恶性循环,越多的用户被吸引,这条新闻就会被赋予更多权重,就会被大范围推荐,这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
2)信息孤島化拉大了社群隔阂。人工智能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用户非常细小的兴趣需求,并根据兴趣推荐同类新闻和资讯,而很多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影响国计民生的政策等却没有机会进入用户的视野,基于个人兴趣和消遣的信息过于在垂直人群中传播,不仅会带来信息孤岛化,还会加大不同社群的沟通难度,拉大社群隔阂。如何在时间敏感性的高质量新闻与个人兴趣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用户的潜在兴趣、公众的共性兴趣和个性需求之间找到平衡,需要媒体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3 人工智能时代媒体的转型路径
1)数据化转型,重建与用户的链接。无论用户是拿起手机浏览新闻资讯,还是在移动端消费、支付、社交就会产生数据。媒体对用户数据的沉淀和挖掘,可以获取更高效的需求匹配能力,从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即时需求。用户在内容消费上的兴趣导向、社交伴随、全移动化日常、弱目的性阅读,将出现更多的内容需求和场景,这种消费趋势,将向全年龄段加速扩张。用户在哪,服务就延伸到哪,争取延长用户的注意力,培养用户使用媒体的习惯和粘性,是媒体向数据化转型、重建与用户链接的重要基础。
2)做强优质内容,提升舆论引导效果。人工智能对媒体的创新转型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所有手段、形式的改进都是吸引受众的重要方式,但坚持正确导向,生产优质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优质内容的回归将是内容产业的一大趋势,内容呈现多元化、高质化生长,新闻内核重新回归,价值导向和用户思维将主导内容生态。媒体要适应分众化精细化传播趋势,探索并推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新闻采写编发的全流程之中,根据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热点,增强议程设置能力,提升舆论引导效果,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阵地。
3)增强互动,提升与用户的共情能力。与传统媒体新闻发布流程不同,现在新闻发出后,仅仅是传播的开始,文章发出后,编辑要迅速跟进、观察、分析、总结用户数据和留言,从而获得用户反馈,并将其作为内容进一步改进的重要依据,和用户一起投入新一轮的内容生产,与用户的互动频次和程度成为判断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标尺。趣味性、互动性、社交性强的新闻极易获得用户的注意力,用户越来越看重阅读中情感的交换,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表达。因此,媒体需要共情能力,要善于发掘用户心理去讲有意思有审美趣味的故事,这样用户才会主动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
4 结束语
人工智能给媒体带来的巨大变革,特别是机器人写作的兴起,曾让媒体人产生了本领恐慌,一度担心将来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其实新技术不是让人失业,而是让人从繁重地重复性劳动中获得解放,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新工作,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让人的工作能够随时代发展“进化”。无论技术的趋势如何演进,无论介质的迭代如何迅猛,人工智能对媒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技术的应用终将会为更好地服务用户而存在。
参考文献
[1]凯文·塔尔博特.移动革命:人工智能平台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胡正荣,周亭.新媒体前沿: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中國记协网.盘点2017融媒体报道年度“爆款”[EB/OL].[2017-12-02].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12/20/c_136839310.htm.
摘 要 当前,世界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形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移动传播渐成主流,社交平台迅猛发展,智能媒体方兴未艾,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文章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给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媒体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抓住机遇主动应用新兴技术展开分析,探索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用户思维;智能分发;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4-0124-02
人工智能技术(AI)深入渗透在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整个流程中,对新闻传播带来了深刻改变,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等发布的《网络正能量传播蓝皮书》中,“人工智能”位列创新中国热词榜第一。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广泛应用,并日益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1 人工智能给媒体带来变革发展的机遇
人工智能在媒体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中央厨房”创建升级加速;整合资源的共享平台开始出现;VR、AR不断创造视觉奇观;技术为用户内容生产赋能,定制化内容可“一键”生成;智能语音互动受到青睐,H5增强互动体验。
1)人工智能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人工智能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手段和方式,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新闻,给新闻内容生产发布、媒体运营方式、新闻传播形态带来了全新改变。网络视频直播、VR、AR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让用户借助高科技直达现场,360度沉浸现场,提升了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催生的传播新技术作为推动媒体发展的强大动力,受到媒体的广泛重视。
2018年,新华社发布《AR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用户点击新华社客户端首页下方的“小新机器人”,使用AR功能扫描身份证背面,便可用更具科技感的方式浏览政府工作报告,领取民生福利。2017年,《人民日报》推出《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H5产品,用户只要上传照片,就可生成自己不同年代的军装照,实现了普通人的军旅梦,这款H5上线两天浏览量破2亿。中国青年报“融媒小厨”推出《连线总书记:你最关心啥话题,打电话告诉他》,用户只要登记性别、年龄和所在地,就能拨通总书记的电话,点击关心的问题,与总书记畅谈心声。澎湃新闻推出《中国,你来写》H5产品,参与者轻点屏幕,“中国”两字就会出现在屏幕上,一幅展现5年来成就的水墨画卷会自动生成。该H5产品仅发布24小时,上传图片数量已达464万张,峰值时每秒点击量达2.4万,最高同时在线60万人。
2)人工智能丰富了传播手段,传播边界消失。人工智能将人、物、音频、视频等信息链接起来,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边界消失,万物皆媒体时代来临。当前机器人在媒体领域可实现写稿、写诗、交互、播报等功能,对于地震、爆炸、极端天气、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通过摄像头、无人机、行车记录仪等快速采集信息,实时捕捉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智能生成数据新闻,在第一时间发给媒体和记者。
2017年4月,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中国智能机器人“佳佳”采访美国科技观察家、《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并与多名计算机专家及媒体代表进行互动。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机器人运用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仅用25秒便完成了第一条关于此次地震的速报,并在震后18分钟发出。新华社推出的现场云支持手机新闻在线采集、加工、分发,通俗地讲,“记者带个手机就可以发稿了”,记者可以即采即拍即传、编辑即收即审即发,现场云采用全媒体信息流,把有价值的信息按时间和逻辑顺序铺开,用户只要动动手指刷刷手机就能快速了解事件全貌。
3)人工智能实现了人与信息的精准匹配。纵观新闻传媒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正将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地串联起来。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托,辅助读者进行精确的内容消费,同时针对不同领域、行业垂直深耕,帮助媒体实现精细化传播;媒体根据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热点,增强议程设置能力,提升舆论引导效果,并对读者的阅读颗粒与文章颗粒进行适当匹配,实现新闻内容的定制化
生产。
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依托智能分发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资讯。今日头条作为一款基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智能推荐引擎,可根据用户画像、内容理解和情景信息,计算用户对内容感兴趣的概率,推荐分发内容。今日头条将信息流与推荐引擎结合,实现了智能连接人与信息。新华社的“媒体大脑”通过人脸核查技术,可在海量的图片、视频资料中精确定位人物,并依托大数据为读者量身定制新闻资讯。
2 人工智能给媒体带来的严峻挑战
人工智能对媒体而言,更像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给媒体带来劣质信息泛滥、内容低俗化、个体的信息孤岛化、视角狭隘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用户体验,已在用户侧产生痛点,需要媒体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审慎规避。
1)内容低俗化影响了阅读体验。“依靠标题抓眼球”算法带来的阅读浅薄化甚至低俗化,读标题很精彩,但点开往往文不对题,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是因为海量数据的运算是基于点击,有无穷多用户是被耸动的标题吸引的。虽然用户个人体验很不愉快,但用户点击这个行为留下来了,又被算法捕捉到,就形成恶性循环,越多的用户被吸引,这条新闻就会被赋予更多权重,就会被大范围推荐,这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
2)信息孤島化拉大了社群隔阂。人工智能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用户非常细小的兴趣需求,并根据兴趣推荐同类新闻和资讯,而很多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影响国计民生的政策等却没有机会进入用户的视野,基于个人兴趣和消遣的信息过于在垂直人群中传播,不仅会带来信息孤岛化,还会加大不同社群的沟通难度,拉大社群隔阂。如何在时间敏感性的高质量新闻与个人兴趣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用户的潜在兴趣、公众的共性兴趣和个性需求之间找到平衡,需要媒体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3 人工智能时代媒体的转型路径
1)数据化转型,重建与用户的链接。无论用户是拿起手机浏览新闻资讯,还是在移动端消费、支付、社交就会产生数据。媒体对用户数据的沉淀和挖掘,可以获取更高效的需求匹配能力,从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即时需求。用户在内容消费上的兴趣导向、社交伴随、全移动化日常、弱目的性阅读,将出现更多的内容需求和场景,这种消费趋势,将向全年龄段加速扩张。用户在哪,服务就延伸到哪,争取延长用户的注意力,培养用户使用媒体的习惯和粘性,是媒体向数据化转型、重建与用户链接的重要基础。
2)做强优质内容,提升舆论引导效果。人工智能对媒体的创新转型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所有手段、形式的改进都是吸引受众的重要方式,但坚持正确导向,生产优质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优质内容的回归将是内容产业的一大趋势,内容呈现多元化、高质化生长,新闻内核重新回归,价值导向和用户思维将主导内容生态。媒体要适应分众化精细化传播趋势,探索并推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新闻采写编发的全流程之中,根据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热点,增强议程设置能力,提升舆论引导效果,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阵地。
3)增强互动,提升与用户的共情能力。与传统媒体新闻发布流程不同,现在新闻发出后,仅仅是传播的开始,文章发出后,编辑要迅速跟进、观察、分析、总结用户数据和留言,从而获得用户反馈,并将其作为内容进一步改进的重要依据,和用户一起投入新一轮的内容生产,与用户的互动频次和程度成为判断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标尺。趣味性、互动性、社交性强的新闻极易获得用户的注意力,用户越来越看重阅读中情感的交换,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表达。因此,媒体需要共情能力,要善于发掘用户心理去讲有意思有审美趣味的故事,这样用户才会主动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
4 结束语
人工智能给媒体带来的巨大变革,特别是机器人写作的兴起,曾让媒体人产生了本领恐慌,一度担心将来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其实新技术不是让人失业,而是让人从繁重地重复性劳动中获得解放,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新工作,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让人的工作能够随时代发展“进化”。无论技术的趋势如何演进,无论介质的迭代如何迅猛,人工智能对媒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技术的应用终将会为更好地服务用户而存在。
参考文献
[1]凯文·塔尔博特.移动革命:人工智能平台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胡正荣,周亭.新媒体前沿: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中國记协网.盘点2017融媒体报道年度“爆款”[EB/OL].[2017-12-02].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12/20/c_136839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