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中的艺术创作独立性
温洋+王中强
摘要:文章认为在如今的艺术创作领域中,所谓“潮流”是指对技术过分追求所导致的喧宾夺主,即技术的异化(互联网文化的极度盛行,让整个世界更加理性化,世俗化,非神秘化,视觉上的大块朵颐取代了对艺术“美”的进一步的深层次的思考,使得艺术过度世俗化),以及为得到商业的肯定而不断退让直至丢失底线,失去应该保有的艺术水准,即商业的控制与吞噬。艺术的独立性在这几种“洪流”中,被异化,被泛化,被消费。那么如何在如此严峻的“潮流”中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呢?文章认为,作为艺术家或者说艺术创作者,应该探寻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对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亦或自己的某些感悟,抒发自己独有的见解与理念,最重要的是,与当今国际的主流艺术,思想等在根本的层次上自觉地“决裂”。
关键词:技术 异化 商业 决裂
引言
自古而今,艺术创作都是需要一定的独立性,相应的,影响艺术创作独立性的因素也是纷繁多样。很多艺术家针对如何在潮流中保持艺术创作独立性这一问题上做了很多的探索与研究。时代在发展,因素在改变,本文针对当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这一问题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技术异化对艺术创作独立性的影响
早在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日趋完善使得人们突然间意识到艺术的独立性似乎遭到了技术的干扰与破坏。一种目的在于保持艺术的独立性的美学观念便因此形成了,认为“艺术作品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只是或主要作为超然的审美体验的一个契机而被创造出来,而这种体验被认为是最高级的形式之一”。在埃伦迪萨纳亚克的叙述中艺术创作犹如艺术家的灵感一样,难得而可贵,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契机”,而且经由这种“契机”而出现的作品是一种高级的,超然的审美体验。“艺术如需永恒就必须是避免功利化的唯美,是‘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家应该避免形式的现代性和主题的现代性,对时尚浪潮的顶礼膜拜以及向某种意图屈服的主题乃是艺术的陷阱,艺术永恒的本质是艺术完美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它与现实保持不可侵入的栅栏而显示其优雅的风格”。文章认为这种时刻保持清醒的艺术观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技术盛行的时代下,对艺术家是一个中肯的提醒,但是不免有些过于阳春白雪,可能造成如新古典主义,学院派那种偏执的审美主张。文章觉得杜尚的《L.H_O.O.Q》和《大玻璃》系列尚有对艺术的思考在,但是视其为鼻祖的有些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就难免显得有些做作,甚至有些误解初心之嫌。技术发达了,成熟了作品的精神与对传统的反叛却日渐淡化。对技术的角色定义模糊还可以在最近流行的“数字艺术”中窥见—二。通过编程展现让人眼花缭乱的图案以及通过3D打印制作出来的结构复杂的立体构成式的雕塑全无上文提到的“契机”所在,只是一味地用技术去填补思想上的空白,到最后只是向观者展现了一次又一次地技术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行为也直接导致了艺术—次次地被泛化,被强行消费,失去了原本作为人类一种重要文化的地位。文章认为技术之于艺术在某种层面上完全是不相干的事物,虽然说艺术的发展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但技术终究是艺术创作上的一种“工具”意义上的存在,艺术创作中,或者说艺术品中所蕴含的某种思想,某种情感,是通过人来使用技术实现的,究其根本是人。我们要意识到技术是一把双刀剑。合理健康,运用得当的技术不仅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自由,也会使艺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独特魅力;而过度异化运用失当甚至失控的技术则不仅会带来军事战争,恐怖暴力,核威胁,自然灾难,生态危机等威胁人类自由的因素,更怀疑带来人类的完全技术化,非人化行程比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等的思想。
二、商业与艺术创作独立性的关系
说到商业,文章从来都不认为艺术家追逐名利是可耻的,但是在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同时,文章认为艺术家应该保持应有的艺术水准,而商家应该提供足够扎实的平台与充足的资金。在众多商业与艺术结合的失败案例中,文章认为缺少的是尊重。艺术是主观性大于客观性的,艺术家通过主观地表达自我的感受来传达自己思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给予观者美的享受。商业是客观性大于主观性的,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商品与服务的行为,是一项为满足物质生活而展开的经济活动。可见二者在这一层面上是矛盾的。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商业需要的是资本的不断积累,艺术需要的是思想与灵感的不断积累,在某种意义上,二者又是契合的。那么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就好似一位相声表演者与一位歌手一起拍摄电影,有些跨界的意味,那么互相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说到这儿,笔者不禁想到了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国家电影局从扶持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决定每年的6月10日至7月10日(或者7月到8月)为国产电影保护日,让人值得深思甚至是可笑的是,这真的有用吗?近几年来国产好电影屈指可数,虽然票房过亿的比比皆是,但是只能是作为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投资方们为了保证票房,邀请的均是当红的“小鲜肉”或者是各种“女神”,至于电影情节大多数都是拖泥带水,无病呻吟,人物塑造不具特色,空洞无力,电影中的特效给人_种为了特效而特效的感觉,完全是在技术堆砌,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電影中一个又一个生硬的植入广告镜头。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商业的吞噬下已经体无完肤。艺术与商业结合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必然的走向和趋势。正如上文所说,艺术与商业是既矛盾又存在联系的。因此,在艺术与商业结合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商业应该尊重艺术,尊重艺术的敏感身份与创作成果,同时提供充足的资金与广阔的平台,成为培育艺术的温床,而艺术应该自觉地保持自我的纯粹性,与商业利益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为了得到商业的肯定而失去应该保有的艺术水准。倘若能够做到互相尊重,商业通过艺术而盈利,艺术通过商业而传播,何乐而不为呢?
三、“决裂”于主流,继承于传统
标题中的独立性我认为是一种心理上独立性,是一种强大意志力的表现,是一种不愿被国际主流艺术同化的倔强,于是我想到了“决裂”这个词。前文中提到的技术与商业是外在环境中对艺术创作独立性构成威胁的因素,通过合理的运用与相应的理解是可以避免和解决的,而艺术家自觉地与主流艺术甚至与世界“决裂”则显得好似没有标准的解决方案,甚至是有些荒诞的理想主义色彩。那么,对“决裂”的解释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文章认为所谓的决裂是一种在纷繁的信息中保持独立的态度,保持孤独的一份决心,保持思考的一种觉悟。在与国际主流艺术“决裂”方面,杜尚已经为后世的艺术家做出了榜样,在这里我就不做过多赘述了。艺术将人类的情感客观化呈现,为人们认识情感、规范情感提供了重要的途径,通过艺术熏陶,人们能够规范自己的情感,可以避免成为统治者和政客们所利用的非理性因素。在苏珊.格朗的《艺术问题》中,艺术需要的“自律”,我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决裂”。在保持清醒的同时,认识艺术的本质,艺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像一面镜子,映射并规范人们的意识,同时又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非理性因素和人们剥离开来。在西方的古代艺术发展史上,对艺术的理解主要有两种:“再现论”,即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再现i“摹仿论”,即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卡西尔在否定了“再现论”与“摹仿论”后,提出了“发现论”,认为艺术是实在中对生命力形式的发现。我认为无论是再现、摹仿,还是发现,这些与以中国为主的东方美学与哲学思想面前都显得未免有些幼稚。从道家、儒家,抑或是禅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将美上升到“道”、“善”、“禅”的高度,认为美是自由的,是道德的,是超脱的。这些观点可以从中国古代的诗歌、词曲、绘画中略见—二。文章认为将西方对艺术的理解与东方对“美”的理解结合比较来看,那么有一个词便跃然纸上——“想象力”。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笔者觉得艺术是虚无的,飘渺的,是艺术创造者通过想象力,将梦幻一般的感悟呈现出来,某种意义上是与现实的“决裂”,有些像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对梦境的描述。与现实“决裂”是艺术创造者与本我拥抱的途径,与内心潜在的动机的邂逅。艺术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它必定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商业结合也是必然的趋势,各种影响艺术创作独立性的“潮流”也会如潮汐一般交替更换,那么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时刻保持一份“决裂”于“主流”的清醒,捍卫自我独立思考的权利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如何在潮流中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
如何在潮流中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首先,笔者认为需要长期的积累,在平时的创作中积极思考,探索作品背后的思想,含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个人的独立性都离不开平时的所闻,所感。蔡国强用火药创作,殊不知他是上海戏剧学院搞舞美的,搞舞美的一定是熟知烟火的;徐冰用文字来创作,是因为他是学版画的,那些观念性作品的背后是他长期用刻刀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从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创作中的独立性与个体的积累具有一定的关系。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例,当代艺术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说是“舶来品”,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依然是与西方原先的理论轨迹若即若离,不仅中国如此,西方国家的当代艺术也很难从中看出所谓的独立性,独立性已经不是中国当代艺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共享的问题。文章认为所谓的独立性并不是一种区分你我的标识,不是说中国当代艺术拥有了独立性就可以区别于西方当代艺术的权利话语体系,如果非要有一个区分你我的标识,那独立性将没有任何意义。文章认为艺术创作中的独立性应该是以个体为单位,从传统出发,并有意地偏离传统,与此同时应该时刻警醒,在偏离的同时不要成为传统的一部分。纵观历史,中国古代的艺术种类十分丰富,经过5000年的文化积淀,可谓是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章认为中国的艺术创作者应该扎根于此,不要一味地按照西方或者国际的模式来探索我们自己的当代艺术,要善于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发掘元素,加以研究并应用,结合当代艺术的概念,探索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说到这儿笔者不禁想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传统社会中对艺术的需求是极大的,上到皇帝的宫殿,贵族的服饰,奢侈品,下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皮影戏,家家户户装饰门窗的剪纸,种类样式纷繁多样。但是在当今快节奏的,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很多传统的艺术功能被电视剧,电影,网络游戏等所取代,传统文化、艺术想要在当代社会存活下去就必须要探索新的路径,某种意义上,这种需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需求不谋而合。传统艺术是个“温床”,中国的当代艺术可以从中汲取巨大的能量,創造新的艺术创作形式,继承并发扬东方独有的审美情趣;当代艺术是个“经纪人”,利用当今先进多元的而变换的手段让传统艺术继续闪耀下去,激活传统艺术的同时又能起到相应保护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滋润。理性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当代的创作意识,有意识地偏离传统,重视历史,并将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当然,所有的事情并非一蹴而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独立性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结论
笔者认为影响艺术创作独立性的因素主要有三,即技术的异化,商业的不尊重,以及“决裂”的不彻底性。在技术与商业的问题上终究是对“度”的理解,通过合理地运用与相应的理解是可以避免和解决的,重要的是“决裂”。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份决心,时刻保持一份“决裂”于“主流”的清醒,捍卫自我独立思考的权利是保持艺术创作独立性的根本所在。无论是理性的继承传统,还是有意识地偏离传统,文章认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情感上和血液中深藏的东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