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传媒期待视野的调查研究

刘玉洁,陈宁

摘 要 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肯定了阅读中读者的作用,这与传媒领域的“受众本位”观念不谋而合,将其应用于传播领域,能帮助更好地处理媒介与受众间关系。大学生是接触大众传媒内容的重要群体,文章运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天津师范大学2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2份。对收回数据整理分析,結合期待视野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下大学生的传媒期待视野的特点、形成原因、问题以及笔者对其的些许思考,希望对媒体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期待视野;传媒内容;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4-0108-02
1 期待视野的含义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主导概念,姚斯在其论文《作为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一文中全面阐述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强调读者的主体性地位。期待视野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经验、理想、素养、标准、环境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创造性,并支配或影响读者对文本做出理解和评判的潜在预期
结构。
大学生对于传媒的期待视野是指大学生带着“先结构”与“前理解”对当下大众传媒的内容有所期待的思维定势,为他们接触媒体内容提供了方向和范围。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传媒期待视野的两级分化性
本文调查了大学生群体对于媒体传播的内容、风格特点、传播形式的倾向性,并根据其结果总结出大学生传媒期待视野的特点:追求娱乐刺激与向往理性狂欢的两极化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倾向性:娱乐化与严肃性共存。被调查的162人中,对娱乐综艺感兴趣的有100人,时事政治71人,人文科教61人,明星八卦60人,影视剧58人,体育竞技39人,经济法制32人(见表1)。从数据可知,大学生群体关注明星八卦、娱乐综艺等亚文化节目,但并未一味趋之若鹜,对时事政治、人文科教也有较高
关注。
2)大学生对传播风格的倾向性:调侃戏谑与情怀感动并重。对传播风格倾向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大学生喜欢的传播风格依次为:《吐槽大会》占33.9%、《朗读者》27.1%、《快乐大本营》25.3%、《新闻联播》风格13.5%。《吐槽大会》和《快乐大本营》作为亚文化的代表,语言风格戏谑、调侃,凭借特殊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吸引众多大学生受众;但同时,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积极倡导下,包含更多情怀与感动的主流文化、正统风格节目,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同样收获不少受众。
3)大学生对传播形式的倾向性:新媒介与传统文字交织。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喜欢短视频的有120人,文字97人,动图56人,纪录片54人,网络直播31人,表情包30人,广播12人。由此推测,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借助移动网络传播,尤其是当下最为火爆的短视频。同时传统文字依旧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应用范围。短视频、表情包等是互联网时代下快节奏生活的产物,代表碎片化阅读方式,诉诸视听的感官刺激;文字是悠久历史下的宝贵遗产,代表着线性叙事方式、理性逻辑思维。
2.2 大学生传媒期待视野呈现两极化的原因
大学生这种明显两极化的传媒期待视野是由社会现实、媒介生态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新旧媒体之交的群体特征。当下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不仅见证了难得的世纪之交,也是处于新旧媒体之交的一个群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刚开始普及电视,2005年大学生电脑普及率为45.7%,男生稍高,为49.4%。2013左右智能手机才慢慢普及。他们经历了彩色电视的普及、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一路从文字走向电视画面,最后拥抱直播和短视频。新旧媒体都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烙印。这种成长经历是使得他们对媒体的期待视野具有新旧媒体两重性特征的重要原因。
2)多元存在的客观现实。大学生传媒期待视野两极化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必然现象。中国在短时间内高速发展,相对新兴的事物,如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等,只是在最近10年、20年才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快速的发展普及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击垮旧有的延续了很长时间的事物,于是多种媒介并存成为常态。新的形态蒸蒸日上,旧有的形态也并非完全失去生机。这种现实文化的复杂性,必然造就了大学生这代年轻人在选择上的矛盾,从而产生两级分化的期待视野。
3)亚文化圈中的传统文化复兴。当下亚文化盛行,各种调侃风、小众文化节目层出不穷,譬如《奇葩说》《中国有嘻哈》等,新颖的节目内容及形式迅速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但智能手机普及前,大学生接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正统文化熏陶,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情结,同时在广电总局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不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例如《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也在积极建构正能量,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取得很好的收视率。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交织碰撞,使大学生群体的传媒视野呈现两重性的特征。
2.3 大学生的传媒满意度较低
本文还对大学生对媒体传播内容的满意度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其满意度相对较低:被调查对象中,仅有17.9%的人对目前媒体传播内容持满意态度,74%的人认为媒体传播内容一般,不满意的占8%,即被调查对象有82%对媒体传播内容有或多或少的看法,这已是一个很高的比率。其不满意的原因也是多样的:虚假信息占比70.5%、低级趣味占50%、传媒内容过于官方,政治性强占47%、传媒内容单调乏味占32%、其他原因占15%。
由此可知,当下大众传媒内容与大学生的传媒期待视野有一定差距,以至有超过八成的被调查对象对媒体传播内容有或多或少的看法。
在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审美距离。审美距离是指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和新作品之间产生的不一致,它也是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与期待视野紧密相连。审美距离为零,即内容与读者固有的期待视野完全重合,则文本缺乏创造性和新鲜感,难以吸引读者;审美距离为负,即内容低于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会对内容产生厌恶感;若审美距离为正且过大,即内容过高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则读者与文本之间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阅读过程不顺畅,读者难以理解文本内涵。最适宜的审美距离是文本应顺应并且适度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样才更有利于阅读,更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大学生对媒体传媒内容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即大众传媒内容与大学生传媒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不当。这种不适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审美距离为负,即大众传媒内容低于读者的期待视野,主要是假新闻频出、低级趣味、新闻敲诈等问题突出;二是审美距离为正且过大,即大众传媒的内容过高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主要体现在部分主流媒体政治意味太浓,远离群众生活,语言表达不当等。
因此,创造适当的审美距离,解决好大学生期待视野与传媒内容的关系,是当下媒体工作的重要方向。
3 对大学生传媒期待视野的思考
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当下大学生对于传媒内容的期待视野呈现出一边追求感官刺激一边向往理想光芒的两极化趋势,那么这种传媒期待视野是否合理呢?首先要明确,无论是追求感官刺激还是理性狂欢,都有其复杂的产生原因,然而应注意的是,过度娱乐化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媒体的经营以及社会的进步。《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警惕性地指出过度娱乐化的危害: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李良荣教授在《一名互联网时代难民的忠告》中也强调,大学生没有深阅读就不会有系统知识和邏辑性思考,只会夸夸其谈,哗众取宠,那是可怕的。因此大学生传媒期待视野中过度娱乐的部分是不可取的。那么媒体应如何适度满足大学生娱乐化需求呢?笔者认为,娱乐的层次有三:娱乐、感动和深度。当下很多媒体的传媒内容只局限于娱乐的层次,依赖于感官刺激,媒体应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从感动和情怀入手,以有广泛人性共识的情感刺激和宣泄起到良好的价值示范功能,达到价值感染的效果,更好地建构文化。
4 结束语
期待视野理论对传媒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即要注重受众的主体地位。然而该理论的提出是在受众地位势微的背景下,这与现实环境有一定差距,当下很多媒体视受众为上帝,一味以受众需求建构内容。因此在应用传统理论时,应结合现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媒体要关注受众期待,但不能把受众的需求作为传媒内容选择的唯一和首要因素,不能为了传播而传播,而是应做到兼顾受众期待视野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切实做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大学生形成客观合理的传媒期待视野。
参考文献
[1]周亚兵.论尧斯的“期待视野”[J].文学教育,2017(2):46.
[2]袁之洲.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弹幕文化分析——以Bilibili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2):34-35.
[3]黄光伟.“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J].北方论丛,2001(3):72-77.
[4]林素君.论审美距离[J].南昌高专学报,2001(4):30-33.
相关文章!
  • 中文传媒2016年度新闻及年度好

    2017年1月12日上午,中文天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文传媒)在北京举行“2016年度新闻、年度好书发布会”。中国版协常务副理事长

  • 把“短评”变成“大舞台”

    鲁艳艳<br />
    【摘 要】在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一家新闻媒体要想获得独家新闻,显得日益困难。地市级党报处在三级党报的最基层,新

  • 人民社推出《中国城市综合发展

    近日,以“大格局、大数据、大分析”为主题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发布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圍绕“释放数据的力量,寻找城市发展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