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探讨
林真真
〔摘要〕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应运而生,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精神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为适应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新教育当之无愧地被提高到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地位。创新教育,意味着必须摒弃传统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方法,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育理念,从树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理念、优化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框架和实施创新课堂教学管理三方面入手,构建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3-0018-04
创新推动着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21世纪的今天,机遇和挑战并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需要教育部门、教育者等群策群力,共同把创新教育向前推进。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过程,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
一、树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理念
创新是指通过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用已有的思维模式,提出不同寻常的思路和见解,在确定的环境中,为满足社会需求或理想化需要,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环境、路径、元素、方法,从而获得必然的成果的行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变革、进步、超越是其本质特征。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力量是创新,人类发挥本质力量的最高表现也是创新。有了创新,人类才能不断地超越现实世界。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最具价值的生命活动形式无疑是创新,它促使人类从现有的生命水平迈向更高的生命水平。有了创新,人类才会不断地超越生命。所以,创新不仅会超越现实世界,还可能会超越现有生命水平。创新教育就是使人类整个教育过程刻上创新烙印,缔造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并以此为教育基础,是一种以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1]。
(一)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
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固有的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小学教育过分重视构建知识结构,课堂教学也往往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导致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我们要破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打破教师一味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新知的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创新教育。虽然创新不能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但知识的全部和知识的累加却一定不是创新。如果学生脑子里只是储存知识,思维定向,把既定的答案当作独一无二和最终的答案,那么学生就会慢慢地变成书本和知识的奴仆,久而久之就成了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的机器。我们应当明白,教学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学生学习知识是“探索发展”和再生产、再建构、再创造,而不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学习过程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创新情景下进行创新能力的学习[2]。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不断地创新。
教学应该是多种知识积淀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动,是能力内化的过程,而不能只是知识的累积和技能的传承。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乐于探究,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激发学生敢于超越,并且做到不模式化,不保守封闭,不按部就班。传统教学求同,以教师为权威,教学模式刻板固化,课堂管理封闭沉闷,教学评价单一,这种教学应该改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求异,让师生民主交流,教学模式多变,课堂管理开放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做引导,多让学生提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让学生亲身体验,切身体会,多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气氛在教学实践中是很有价值的,教师不能固守己见,不更新教学观念,一成不变适应不了时代的發展。
(二)树立创造性的教和学的观念
创新教育要摒弃传统教育的弊病,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并突破以往的保守性教育和传承性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能力的发展为起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逐步把教育“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具有创造性,学生的学更要有创造性,要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愉快地探索学习新知识,使课堂气氛充满和谐。
教师的教要具有创造性,体现在教师不再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教给学生探求答案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得到启发,学到知识,学会方法。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地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有潜力的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有差异的。承认差异,重视实施,才能让有差异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并且潜能都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发展,这一点教师应相信,正如相信每朵花都会开,只是花期不同一样。教师应敢于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这意味着教师要有灵活的创新头脑,强烈的创新意识,坚韧的创新意志,并且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3]。
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学多表现为:学生敢于超越,敢于展现探索的过程,并展现这一过程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而不是急于寻求结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会主动探索新知识,不懂得结合实际,不懂得创新的人。学生不应该只是凭一时的兴趣,而是应该有强烈的好奇心、主动的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新时代的学生应乐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究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并且做到不盲从,思维不定势,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基于自身的知识和认知,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问题、新论点。
教师创造性地教,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创新,以优异的成绩去迎接深入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才能贯彻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并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二、优化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框架
一个课堂框架,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4]。要实施创新教育,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前沿地带,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主体性来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框架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5]。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目标居于重要的地位,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换言之,教学目标影响着教学形态、教学效果。应试教育模式束缚了传统教育,单一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考试。各学科之间是相对独立、互不相干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的创新教育不仅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多样性,还要注重目标的科学性。教学目标不仅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和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现行的课程计划学科种类仍然偏多,教材难度设计或深或浅,课程设置呆板。虽然无力去修正课程体系,但教师们可以进行各学科的“集成”和“取舍”,进行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和互补,当然这需要教师们有综合贯彻、驾驭多学科教材思想和目标的高超技巧。
(二)选择科学的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能适应学生自由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和强化以下三种教学模式。
第一,探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激发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积极地自主探究,努力地尝试探索知识中的规律,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让学生大胆地超越,勇敢地实现,不断地创新。探究是创新的起点,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超越更是不尽的创造。
第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把占用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构建生本课堂,有秩序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展示个人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培育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以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创新。比如有的教师采用课堂表演、开讲座和技能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这些都是有效实施自主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举措[6]。
第三,问题发现法教学模式。学生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创造。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问题,努力地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教师会留出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也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向老师提问,甚至把老师问倒[7]。
(三)运用高效的教学策略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策略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因素。我们的教材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素材在科学的教材设计中越来越丰富,我们要善用资源,要贯彻教材的创新要求,体现创新教材的教学效能。
其次,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创新离不开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使学生从做中学,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最后,要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与创造性思维有关,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尤其表现为学生的想象力。我们提倡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但一味地别出心裁不可取,要反对刻意地奇思怪想和盲目地胡编乱造,引导学生把创造性思维建立在理性的科学想象上。
三、实施创新课堂教学管理
从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来看,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和丰富的互动教学关系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一)多元化的课堂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新教育,将改革应试教育中出现的弊端用创新的教育思想彻底改造,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考核学生和选择学生势在必行,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多年来应试教育备受诟病,主要的原因就是评价单一、呆板。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对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在评价内容上,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上有三个方面要切实抓好:一是“双基”,也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二是创新能力的评价,三是学生特长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模糊评价与精确评价相結合,二是整体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三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二)互动丰富的教学关系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问题,能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能引导学生互相支持,互相肯定,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就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地展示创造才能[8]。我们提倡教师“在学生面前流露真情实感”,要求教师敢于说“我们是朋友”,不仅应对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小动作”“絮叨”“激昂”等现象进行合理的、客观的归类,还应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注意教室物质环境的多变性,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走向学生,取消不利于发挥学生创新才能的规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创新教育在创新观念的教与学关系下获得有力保证和良好发展。
实施课堂中的创新教育既是一个教育思想的问题,又是一个操作体系的问题,需要我们理性思考,并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现状,使课堂教学真正地发挥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功能。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基础教育的改革成效才会得到切实的体现。
注:本研究系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资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景春,李玉杰. 加强中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04):4-5.
[2]王和平,李梦胜. 谈创新素质的培养[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05):6-8.
[3]张秀成. 谈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2(04):19-20.
[4]单炯. 试论体育学科的教学策略[J]. 体育科研,2000(02):39-41.
[5]孙娟. 创新型课堂教学探析[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2.
[6]张明新,黄珂生. 层次结构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J]. 河南教育,2002(09):29.
[7]刘长寿.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几种策略[J]. 学周刊(a版),2014(5):52.
[8]骆念蓓. 浅议创新人才培养[J]. 科技和产业,2007,7(03):75-78.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漳州,363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