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养方式与中高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父亲教养投入的调节作用
李丽楠
〔摘要〕为了探讨父亲教养方式和父亲教养投入与中高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以大连市某小学 4~6年级学生和他们的父亲为被试,使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修订版、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亲教养投入问卷施测。结果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分别与自我意识呈显著正、负相关;父亲教养投入与自我意识不存在相关关系;父亲教养投入在父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和严厉惩罚)与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之间起调节作用。当父亲的教养投入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情感温暖、严厉惩罚教养方式分别能正向、负向预测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本研究结果说明,父亲教养投入和父亲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意识;父亲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投入;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3-0012-04
一、问题提出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个人身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感知的主观评估,也就是对自己本身的认识[1]。儿童自我意识不仅影响认知能力[2]、学业成就[3],其发展也是人心理不断成熟的标志,对人的健康发展[4]、个性品质、性格塑造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
除了年龄、性别因素外,环境因素特别是父母有关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影响非常大,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心理和行为特征、亲子关系等。有研究表明,在自我意识的起源上,父母赋予孩子的,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将学习的,包括文化方面的情绪标签、表情互动以及规则、目标、标准等[5]。
自从20世纪70年代Lamb[6]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研究开始,父亲相关研究开始盛行。近两年,国内《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以父亲教育为主题的亲子互动节目的盛行,使父亲和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热点。
弗洛姆曾说,父亲虽然不能代表自然界,但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6]。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7]、内外控倾向[8]以及社会行为(攻击行为[9]、亲社会行为[10])有一定关系。有研究表明,父教的缺失與孩子的不安全感和较低的自我意识相关[11],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12]。以往关于缺少父亲教养投入对儿童自我意识影响的研究已发现,父亲教养方式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3-14],能预测父亲教养投入,但父亲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投入以及儿童自我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不确定。
综上,本研究探讨4~6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关注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以及父亲教养投入的可能的调节作用,试图阐明父亲教养方式对中高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具体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择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大连市某小学四至六年级11个班级的学生及其父亲。父亲问卷共回收496份,学生的问卷共回收400份,父亲与学生匹配成功的问卷为365份。
(二)研究工具
1.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 self-concept Scale,PHCSS)是Piers和Harris(1969)编制,于1974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适用年龄在8到16岁,主要考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情况。该量表包括80道是非选择型题目,分6个分量表:躯体外貌与属性、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焦虑、幸福与满足和行为。量表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意识发展越好。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2.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简称EMBU)由C.Perris等人(1980)编制,用来评价父亲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以及所采取的态度。本研究采用的是岳冬梅[15]修订的中文版,它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维度,即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分别是1为“从不”,2为“偶尔”,3为“经常”,4为“总是”。该量表在国内外应用十分广泛。
3.父亲教养投入问卷
该量表由伍新春、刘畅、胡艳蕊[16]等人编制,问卷包括父亲教养投入的三个维度,即互动性(包括生活照顾、学业支持、情感交流、规则教导、休闲活动五个维度)、可及性(包括空间可及和心理可及两个维度)、责任性(包括榜样示范、父职成长、信息获得、教养支持、发展规划五个维度),共22个项目,56个题目。问卷采用4点计分,0分是“从不”,1分是“偶尔”,2分是“有时”,3分是“经常”,4分是“总是”。此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好。
(三)研究程序
学生和其家长各自独立完成问卷。其中,学生要完成儿童自我意识问卷和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亲要完成父亲教养投入问卷。所有问卷回收后进行匹配。
(四)数据处理
用SPSS 19.0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4~6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我们以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与外貌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六个维度分别为因变量,进行3(年级:4年级、5年级、6年级)×2(性别:男、女)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行为方面,性别主效应显著,F(1,63)=6.09,p<0.05,η2=0.02,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年级主效应和两者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合群方面,年级主效应显著,F(2,63)=3.36,p<0.05,η2=0.02,性别主效应和两者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另外,在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与外貌属性、焦虑、幸福与满足这些方面年级和性别主效应,两者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二)父亲教养方式与父亲教养投入、学生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
父亲教养方式与父亲教养投入、学生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意识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与自我意识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父亲教养投入与自我意识不存在相关关系。同时,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两个维度与父亲教养投入呈显著正相关。
(三)父亲教养方式和学生自我意识的关系:父亲投入的调节作用分析
根据之前的理论假设和相关分析,我们将父亲教养方式作为自变量,学生的自我意识作为因变量,父亲的教养投入作为调节变量,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调节作用的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父亲教养方式和父亲教养投入放入第一层回归,然后将二者的乘积放入第二层回归,考察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我们将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维度逐一作为自变量,考察了父亲教养投入可能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只有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两个维度上出现了父亲投入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调节作用,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的结果表明,情感温暖对自我意识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05,p<0.001),但是父亲教养投入对自我意识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p>0.05),父亲教养投入在自我意识与情感温暖的关系之间发挥调节作用(β自我意识- 情感温暖=0.142,p<0.001)。
表4的结果表明,惩罚严厉对自我意识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06,p<0.001),但是父亲教养投入对自我意识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p>0.05),父亲教养投入在自我意识与严厉惩罚的关系之间发挥调节作用(β自我意识- 严厉惩罚=-0.120,p<0.05)。
本研究的关注点是父亲教养投入如何调节父亲教养方式对学生自我意识影响,为此,将父亲教养投入总分前27%的学生归为高投入组,将父亲教养投入总分后27%的学生归为低投入组,其余为中投入组。
分别取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和严厉惩罚的 Z 分数为 0 和正负 1,绘制交互效应图。从图 1可以直观地看出父亲教养方式对自我意識的影响如何受到父亲教养投入的调节。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如图a)和严厉惩罚(如图b)的教养方式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大小可以看直线斜率,它衡量了情感温暖理解或严厉惩罚教养方式的变化与自我意识变化的关系。
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如图(a)所示,在父亲教养投入水平较低时,随着情感温暖理解的增加,自我意识上升幅度不明显(β低=0.15,t低=1.41,p低>0.05);当父亲投入为中等水平时,随着情感温暖理解的增加,自我意识的上升幅度有所增加(β中=0.28,t中=3.54,p中<0.01);当父亲投入较高时,随着情感温暖理解的增加,自我意识表现出更加显著的上升趋势(β高=0.52,t高=5.68,p高<0.001)。也就是说,只有父亲投入达到一定量的时候,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才能够显著的预测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在严厉惩罚方面如图(b)所示,在父亲教养投入水平较低时,随着严厉惩罚的增加,自我意识下降幅度不明显(β低=-0.14,t低=-1.34,p低>0.05);当父亲投入为中等水平时,随着严厉惩罚的增加,自我意识下降幅度有所增加(β低 =-0.29,t中=-3.66,p高<0.001);当父亲投入较高时,随着严厉惩罚的增加,自我意识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β高=-0.49,t高=-5.20,p高<0.001)。也就是说,只有父亲投入达到一定量的时候,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才能够显著的负向预测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四、讨论分析
(一)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在小学四、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略有上升。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在小学四年级到五年级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逐步建立和发展,从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阶段,但是四、五年级的差别并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孩子的辩证思维逐步发展,促使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这一研究结果与韩进之和魏华忠[17]研究的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是一致的。
女生在行为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主要在于女生在学校中更倾向于安静,自我控制能力水平高于男生,而男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有更旺盛的精力,对于安静地坐在课堂中整堂听讲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他们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所以在小学老师的评价中,女生在行为上会得到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这直接导致男女生在行为上的自我评价会产生不同。
在合群方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四年级、六年级的合群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但四年级和六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四年级学生延续了三年级学生的乐群性,所以在合群方便的分数会比较高,当进入到五年级后,学生开始进入到青春前期,开始关注自我多一些,朋友的选择不再是一群人,而是选择与自己合得来的朋友,所以在合群上的分数会略有下降。到了六年级,学生开始面临毕业分离,老师家长会引导学生珍惜最后一年大家相处的时光,这些无形中会促进与彼此的友好相处。所以六年级学生的合群性又会呈上升趋势。
(二)父亲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投入与学生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投入与自我意识不存在相关关系。实证研究证明,父亲教养投入作为调节变量,在父亲教养方式和儿童自我意识的关系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而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呈负相关。而父亲教养投入考察的是父亲在教养中与子女的互动性、可及性和责任性三方面,多为生活和学习中各个方面的照顾、关心和教育,对父亲的自我成长和行为有一定的启示,与子女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不存在直接的相关。
研究表明,当父亲投入达到一定量的时候,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溫暖理解与惩罚严厉能够分别显著从正、负两方向预测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这一结果表明,父亲对子女的教养投入越大,其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意识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明显。那些愿意为子女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父亲往往更注重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去养育孩子,他们的子女通常会表现得更宽容和大气,不斤斤计较,做事果敢,独立性强,不怕困难,有勇气;而对于父亲在教养投入上付出较少的家庭来说,其子女通常会呈现极端的现象,有的孩子会比较怯懦,不自信,而有的孩子却无视规则,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所以父亲教养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其教养方式,从而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发展起到调节作用。
五、教育建议
第一,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父亲在子女的教养过程中,要学会表达情感,经常与孩子一起谈心,或者用肢体来表达对孩子的喜爱与赞同,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那种深沉、踏实、有力的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很多困惑和问题。作为父亲要在孩子有进步时,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改变,从而拥有更多的勇气和信心继续向上发展;当孩子犯错误时,要能平心静气地指出孩子的不足,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父亲要能够尽量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学习当中,关心了解孩子生活与心灵的需要,做孩子贴心的朋友和精神的引领者。
第二,教育好孩子,才能有好孩子,莫要“成绩好就一好百好”。
好孩子的标准绝对不是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在学校中,性格良好、情绪稳定、沟通能力强的孩子在学习上通常表现优异;而反观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情绪容易激动的孩子,常常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而这些孩子通常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父亲在家庭教养中是缺失的。所以,好孩子与好成绩是相辅相成的。在家庭中,当父亲给予了孩子富足的爱和关怀时,哪怕在时间上不能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但会通过电话、书信、便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不一样的精神鼓励与支持。孩子只有先成为“好人”,才能成为“能人”。
第三,提高父亲教养的意识,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以家委会为纽带,促进家校合育,让父亲教养真正渗透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
以往开家长会,母亲参与得较多,而极少能够看到父亲们的身影。现今,家长会中有越来越多的父亲参与其中。班级家委会的会长由父亲来担任的现象也很普遍。种种迹象表明,父亲的教育意识在逐渐提高。家委会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联接和纽带作用。在学校运动会或者班级组织的集体外出活动,可以设立父亲参与的专项活动,让更多的父亲参与进来,让父亲们为孩子而聚,在参与和体验中彼此交流、沟通、学习,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教育意义,取得的效果远超过活动本身。所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调动起父亲们的力量,家校合育,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以此次研究结果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研究父亲教养方式中具体的、实际可操作的方式方法,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Han J,Wu H R,Yu Y Z,et al. Study on Self-cons-ciousnes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Factors[J]. Biomedical &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18(3):207-210.
[2]Dendir S.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schooling and work:Evidence from Ethiop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4,38:22-36.
[3]Eckert T.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hronic self-concept,peer relations,and learning conditions[J].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4,22(5):1-19.
[4]Hay I,Ashman A. Self-Concept[C]. In Levesque R J,ed.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 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2011:2516-2526.
[5]Lewis M. The origins and uses of self-awarenesss or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me[J]. Consciousness & Cognition,2011,20(1):120-129.
[6]Lamb M E. The fathers role:applied perspectives[J].1986.
[7]杨燕,刘帅. 父亲教养方式、幸福感及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3):28-32.
[8]Keshavarz S,Baharudin R.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 of Fathers and Adolescents Locus of Control in a Collectivist Culture of Malaysia:The Moderating Role of Fathers Educa-tion[J].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13,174(3):253-270.
[9]Kawabata Y,Alink L R A,Tseng W L,et al.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meta-analytic review[J]. Developmental Review,2011,31(4):240-278.
[10]Padillawalker L M,Nielson M G,Day R D. The Role of Parental Warmth and Hostility on Adolescents Prosocial Behavior Toward Multiple Target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15,30(3):331-340.
[11]張丹丹,张红坡.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 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4):217-222.
[12]梁晓燕,汪岑. 父教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0):10-14.
[13]吴秀凤. 小学生自我意识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4.
[14]钮胜芳. 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儿童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48-51.
[15]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
[16]伍新春,刘畅. 中国教育心理测评手册,胡艳蕊,郭素然,郭幽圻,陈玲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7]韩进之,魏华忠. 我国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 (1),11-18.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