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容易缺乏安全感

    张立平

    

    

    银行卡没有丢失、密码没有外泄,可卡里的钱却不翼而飞,在短短5个月内,西安市160余名储户的740多万元存款被盗刷或者取现。最近,央视《焦点访谈》的一则报道引发人们对财产安全的广泛关注。

    食品不安全不再是那些“三无”小厂的专利,今年以来,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沃尔玛等知名跨国公司纷纷“中枪”,各种食品安全“门”考验着消费者的承受力。

    秋冬以来的雾霾,将国人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发挥到极致,各种防霾“神器”纷纷现身,各种调侃不绝于耳,无奈之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连清新干净的空气都成了奢侈品?

    以上几件看似毫无关联的公共事件,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出同样的社会情绪——安全感缺失、焦虑不安。一年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现场以及网络调查,综合统计发现,近九成受访者认同“全民焦虑”已成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病”,超六成受访者自认焦虑程度较深,过八成公众认为焦虑情绪会“传染”。

    在社会转型期,安全感缺失不仅是个体的感受,而是已逐渐成为当下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某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的调查也证明,明确表示有安全感的被调查者比例刚刚过半,明确表示“不太有安全感”和“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各占比12.8%和2%。

    我为什么不安?谁能给我安全感?在物质越来越充足、精神生活形式越来越多样的今天,为什么许多人反倒少了安全感?记者日前进行了调查。

    记者走访

    说说那些让人纠结的事

    纠结之一:食品安全各种“门”事件

    家住河西区的陆静坦言,自从孩子出生后她就变得有些神经质。“你说现在吃什么让人放心?吃菜担心有农药,吃肉担心有抗生素,给孩子买奶粉也不敢总吃一个牌子,隔三差五就要上网查查有没有相关品牌的负面新闻。”陆静一脸纠结,为了让孩子吃得健康,她把自家阳台开辟成了小菜园,生菜、油菜、芹菜、韭菜长得郁郁葱葱。这下总该放心了吧?“菜是解决了,可肉、蛋、奶怎么办?还是担心啊!”

    与陆静有着同样忧虑的人不少。“绿色农夫市集”就是一群年轻妈妈以“为了孩子的健康”为目标,成立的一个团购联盟,每周从经过自己亲自“认证”的郊区农场订购绿色农产品,总是很快被一抢而空。“就是图个放心,不过话又说回来,在现在这种环境下,谁又能‘独善其食?”参与团购的刘女士不无忧虑。面对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不禁担心这一扇扇“门”被开启,还有多少“门”要被打开?

    你最担心什么?某杂志从2010年开始连续4年发布的“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食品安全问题连续4年排名榜首,去年该杂志对此项调查发布的数据更是显示,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医疗安全、环境安全等项安全问题之中,食品安全以72%的比例名列第一。食品安全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大的不安。

    纠结之二:人际关系紧张,难以互信

    近日记者进入某高校天津校友微信群,对该群内70余名25岁~45岁校友进行访谈,其中60%的被调查者向记者坦言,生活中各种压力特别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令人焦虑,没有安全感,更有80%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烦躁”“压力山大”“郁闷”“纠结”来表达心情。

    “我的微信、QQ从来不加同事,不是我小心眼儿,以前加过一位同事,自认为关系还不错,有段时间工作不顺心,我就在微信上抱怨了几句,谁知转天就传到了领导耳朵里,弄得我很尴尬,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加同事了。”微信群中一位正在央企供职的白领说。

    “我的微信群里倒是有不少同事,人家主动向我申请加为好友,我不能不接受吧?”一位深谙职场规则的校友如是说,“微信朋友圈其实就是一个社交圈,为减少麻烦,我从来不发原创,也从不谈个人看法,一般就是各种转发。”

    一些被访者认为,人际关系的紧张并不仅仅体现在同事之间,官民之间、警民之间、医患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陌生人甚至在部分家庭成员之间也同样如此。在市场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多或少掺杂了各种利益的诱惑,彼此戒备、冲突增多,说到底是一个信任问题。

    “人民论坛”在2013年3月曾发出5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紧张、信任危机”已超越买房及教育和就业问题,成为受访者最感焦虑的第二大个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明,陌生人社会的隔膜和冷漠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大的无形压力,精神上的疏离和漂泊感让人感到没有安全感。

    纠结之三:收入没有房价涨得快

    两年前,北京一位白领发表的帖子“月收入7500元仍无安全感”曾在网络上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并引发一定范围的热烈讨论。今年,这一最低安全感工资又有了新的增长,再次引起人们对安全感的关注。

    天津市以5350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13位,不少网友感叹自己的工资“太不安全了!拖了全市人民的后腿”。虽然安全感是个较为主观的因素,不存在统一的客观标准,同时网络数据的科学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深究,但不可否认,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收入焦虑。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今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3.5%的居民认为本市存在着物价高的问题,多数居民感觉到了物价上涨的压力。人们对物价的压力还反映在对房价的态度上,有87%的居民认为房价太高。

    罗先生是天津市一家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妻子在天津市某事业单位工作,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可是罗先生却时常感到“压力山大”,来津7年,住在天拖附近一片老居民区50平方米的独单里。孩子还有两年上小学,他看中的一所学校附近的楼盘令他寝食难安。

    “收入赶不上房价涨得快,5年前我们夫妻俩月收入总共8000元,现在虽然加起来超过1万元了,但是房子每平方米的单价涨了5000元,我们仍然买不起房子。”罗先生告诉记者,2009年他们看中了同样地段同样档次的小区,10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只要30多万元,而现在少说也得60万元了。罗先生接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像他们夫妻俩这样的,双方父母家境一般,依靠自己的力量买房子,就是不吃不喝,一个月只够买半平方米。现在又有了孩子,吃穿用的花费也都在涨,罗先生说,他不抽烟、不喝酒,也很少到外面应酬,但是一个月下来也攒不下多少钱。

    纠结之四:看病贵、养老难

    “未来生活中您最担心什么?”日前记者在体北公交站附近随机采访了近20位40岁~60岁左右的市民,其中12位中老年被访者提到医疗与养老。“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哪有不生病的?虽说现在有医保,但是还是觉得医药费太贵,一旦生了大病,全家倾其所有也不一定够。”一位刚刚退休的阿姨边等车边和记者闲聊。

    养老问题是很多市民心中的不安。一方面,机构养老一床难求,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老年人的晚年如何安放?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市民对于养老问题的满意度较低,36.7%的被调查者认为养老服务的项目少,45.4%的居民认为服务水平低,36.1%的居民认为服务价格高,30.2%的居民认为服务人员素质差。

    为了解决自己的养老难题,年逾6旬的陆阿姨最近就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她把自己住了一辈子的40平方米独单卖了,回郊区老家找了一家养老院住下,将卖房得到的近70万元房款作为她今后养老、医疗的费用。

    说起这样的决定,陆阿姨坦言是不得已而为之。老伴儿走得早,她靠为别人卖货打工挣点生活费,儿子和儿媳也没有固定工作,生活也不富裕。陆阿姨对记者说:“我这是实在没有办法,我也不想成为孩子们的负担。现在我还不太老,身体也还行,说不定哪天就病倒了,到那时我该怎么办?”

    深入探究

    三个原因让我们“心里不踏实”

    原因之一:熟人社会逐步瓦解

    “有认识儿科专家的吗?医院里谁有熟人啊?”孟树玲,这位“新晋”奶奶面对突然发烧的3个月大的孙子一脸无措,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抱着孩子到医院就医问诊,而是拿起电话给身边的亲戚、朋友一一打了个遍——找熟人。“这不是担心嘛,不认识的大夫给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花点钱是小事,关键是孩子受罪呀。”孟树玲说。

    陌生人的社会,给孟树玲带来了不安。年近7旬的她在热闹、传统的大杂院里住了多半辈子,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别说一个大院,就是附近几条街道、甚至多半个城区都是熟人熟面,即使互不相识,也许随便聊聊就会聊到熟悉的人。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原有的熟人社会逐步瓦解。异地求学、异地工作,各怀目的的迁徙潮使得原本平静的社会变得愈加活跃,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熟人社会已慢慢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不要说几条街道,就是住在同一小区、同一楼门的邻居,甚至同在某些大集团工作的职工都互不相识。就拿孟树玲所在的城镇,原本1万多人的小城,现在已成为10万人的新型居住区,写字楼、大型城市综合体、高楼住宅区林立,原来的熟人社会被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慢慢稀释。

    陌生,很难产生信任,没有信任,谈何安全感?有多少人相信陌生人?有多少人会在陌生人身上找到安全感?中国社科院对此的调查结果是不到三成。记者曾经进行的一项调查比例则更低。

    “人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容易找到安全感,熟人社会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在脱离原有熟悉的群体和文化后,人们的内心惶惶无所依附,不安全感油然而生,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习惯遇到事儿找熟人、找关系,以此弥补内心的不安。”一位心理学教授对记者说。

    原因之二:市场经济各种不确定性增加

    日前北海市一名妇女持刀砍杀两名儿童,造成1死1重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该市很多家长的关注。“这两天带孩子出门,下车前我总是很紧张,不由自主地就四处张望,谁知道走在马路上会发生什么状况。”在华苑居住区某幼儿园门口,一位正在等着接孩子的家长说。

    近日普洱茶市场风云突变,令在茶叶市场打拼的汪老板心灰意冷。“去年一饼最高时卖到8000多元,谁想到今年突然降到一饼3800元都卖不出去了!”汪老板告诉记者,普洱茶经历了2006~2007年的疯狂,2008~2009年的低迷,从2010年的重生,直到现在又急转直下。“大起大落,谁受得了?”汪老板决定转行。

    在三四十年前,汪老板这样的焦虑几乎不存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吃的都是大锅饭,尽管收入低,生活质量差,但是收入是稳定的,人们不会为了生活的波动而担心。但是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在一个高速发展却充满变数的时代,变数带来的不确定性,令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平添了一分对于安全感缺失的恐慌,投资失败、职位变化、上岗下岗,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记者日前对月收入在3000元~20000元不等的人群进行采访,发现收入与安全感呈现出有趣的关系,安全感最低的人群并不是收入最低的人群,而是5000元~10000元的中等收入者,如此看来,该收入阶层“上下皆有可能”的不确定状态,使这个群体弥散着焦虑不安的情绪。

    “计划经济是确定的,但是没有前途。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如果社会保障健全,就会打消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原因之三: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很多人认为,安全感缺失是纯粹的心理问题,其实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根源。

    连日来,记者采访多位已步入老龄行列的市民,虽然绝大多数都有养老金以及医疗保险,但是他们还是希望保障的力度再大一些。一位已退休的市民刘大爷对记者说:“解决好养老、医疗等保障问题不仅是我们老年人的事,更是为子女减轻负担,是增强全社会安全感的有力措施。”另一位老年人说,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他身边仍有不少老年人担心自己的晚年。

    通过朋友介绍,记者进入天津市某局职工自建的微信群,对部分工作时间不到5年的年轻干部进行采访。“为什么选择报考公务员?”在近30名被访者中,超过一半人数的答案涉及“有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务员“热”透着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担心。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储蓄率自2009年以来,排名世界第一,人均储蓄超过一万元,在国家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攻势下,居民存款似乎仍然是“千呼万唤出不来”。老百姓为什么不舍得花钱?有关人士认为,说到底还是缺乏安全感,目前居民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老百姓不敢花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专家观点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张宝义:安全感是我们绕不过去的问题

    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小说人物,想必大家都会印象深刻,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就是那个整天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套中人”。他的与众不同是这样的: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每当他坐上出租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现实生活令他懊丧、害怕,弄得他终日惶惶不安。

    这是一个安全感严重缺失的人。

    在100年后的今天,安全感仍然是当今社会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具体说,安全感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受,当人们因社会或者周边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对个人存在的危机感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对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把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这种心理秩序的失衡,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基于这一概念,我们理性分析,安全感缺失的重要原因是由于风险的增加、不确定和不可预测因素的出现。比如说,我们习惯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我们习惯了出行没有这么多车,我们习惯了周围邻居都是熟人,一旦这一切发生改变,就可能感到没有安全感。此外,安全感缺失也与经济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有关,比如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担忧,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疾病研究的日益深入,使得以前很多没有听说过的疾病走进了大众视线;还有,人们对于财产安全的担心,也是因为生活富裕了,人们口袋里有了钱才会产生如此不安。

    虽然安全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受,在同一环境下,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为提高公众的安全感,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加以改善。例如,从目前广大群众安全感较低的领域入手,将住房、医疗、收入三大问题列为重点目标,与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让居民住得起房、看得起病、养得起老,为城市居民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在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方面,依法对生产有毒食品、不安全食品者加大严厉打击和处罚的力度,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文章!
  • 构建晋标升级体系 激发竞争机

    吴疆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058-01摘 要 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凝聚党员群众、

  • 开放数据背景下的文档管理探析

    周文泓摘要:立足开放数据背景探索文档管理发展旨在明确档案领域数字转型方向与策略。本文以理论构建法基于开放数据内涵,明确对文档管

  • 夯实关键3点6年办火乡村游

    7年前还不通水电没有公路。2010年他回到家乡,让这里变了模样。穷村摇身一变,成了很赚钱的旅游胜地,他到底有啥高招?乡村游的灵魂:不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