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窑瓷器作品赏析

    

    摘 要:山西榆次窑虽然名气不大,但却以其厚重朴素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本文对榆次窑为数不多的几件瓷器作品进行赏析,通过这些珍贵的瓷器,进一步领略榆次窑当年的炽烈窑火和独特风采。

    关键词:榆次窑;瓷器;作品

    山西大地文化底蕴深厚。汉魏以来,各民族相互融合,交流加深,在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冲突和重建过程中,山西瓷器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呈现出独特的风采。其中,山西榆次窑虽然名气稍逊,却以其厚重朴素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关于榆次窑,相关文献进行了记载。清道光年的《榆次县志》上面记载:“天井观在孟家井,其中有伯灵仙翁祠,孟家井三百家业陶者祀。”清同治元年《榆次县志》上面记载:“出孟家井有黑白二色器,甚朴拙,而邻邑咸资其用。”民国版的《榆次县志》上面记载:“惟孟家井村所产瓷器,自经邑绅马继(祯)等集资设立晋元瓷业厂提倡改良后,复由省立瓷业劝工厂一再精研,彩釉鲜明,较前大进,而且品目繁多,运销四方,日见行远。”孟家井的伯灵仙翁祠内有明弘治三年的碑碣,其碑记载:“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力本陶器神祠祭,伯灵仙翁,上古始为陶器之人。”

    榆次窑开始创烧于金代末期,到元代、明代达到鼎盛,清末走向衰亡。其窑址在今太原孟家井,旧时属榆次县,故名榆次窑。金代所产瓷器多为碗、碟,同时有罐、钵、灯、枕等器物,釉色以黑、白釉为主,另有青、紫釉及白釉印花器,采用涩圈叠烧法烧造,既节省燃料,又可提高装烧量。现遗址还存有很多瓷片,品种繁多,色彩缤纷。据考古发现,榆次窑主要有白釉(牙白、黄白、纯白)、黑釉(纯黑、灰黑)、青釉、紫金釉等,其在与北方各个窑口的碰撞、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榆次窑遗存下来的作品数量有限,但是从现有的一些珍贵瓷器身上,我们可以窥见榆次窑当年的瑰丽风采。

    山西博物院现藏有北宋时期的一件黄釉印花缠枝花卉纹碗(如图1)。

    此碗高7.8厘米,口径19.5厘米。整体造型工整匀称,通体施以黄釉,颜色偏深,釉色深厚莹润,色泽明亮。其碗器内部装饰图案为缠枝花卉,六朵大缠枝花卉次第排列,花朵之间的空隙则是缠枝围绕,整体造型既紧凑又不失趣味。碗器底内刮釉一圈,露出胎体原色,更显质朴亲切,碗心内包有一“苑”字,设计感十足,安排巧妙又颇有底蕴。其所采用的印花纹饰是中国古代陶瓷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此碗的印花纹样灵动可爱,体现了浓郁的山西意味。

    国家博物馆藏有元代白瓷黑花“榆次县孟家井烧来”铭玉壶春瓶(如图2)。

    此玉壶春瓶高29.2厘米,腹径16厘米,足径8.4厘米。造型温婉又内含古朴,体现出鲜明的北方民间地域特色。此瓷器通身白地黑花,器型挺拔秀美,釉色白中泛黄,瓶器頸部和腹部各有两道弦纹,弦纹中间书写着“榆次县孟家井烧来的胡壶白如有不*(此字无法辨认)”十六个字。这些字系行书黑体,分四组竖写,次第排列,疏朗有序。据考证,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明确标明了系孟家井窑所产的瓷器。

    山西博物院藏有金代一件白瓷剔刻折枝花纹腰圆枕(如图3)。

    此圆枕呈现出腰圆形,高16.6厘米,长32.4厘米,宽28厘米。枕面曲线舒缓和谐,枕面中央为青灰色胎面,上面剔刻出折枝花纹,花纹枝叶舒展,形态优美,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剔刻细腻精美,花瓣及叶子上的纹理筋脉清晰可见,惟妙惟肖,颇为动人。除此之外,瓷枕腰身上还刻有大片印花装饰,形态精巧,造型立体,宛如浮雕作品一般。无论从整体上还是细节上,瓷枕线条细腻,纹饰大方,呈现出朴素而精致的风格特点,为榆次窑不可多得的瓷器精品。

    山西博物院藏有一件白釉褐彩诗文椭圆形枕(如图4)。

    此圆枕是金代作品,高14.2厘米,长27厘米,宽24.2厘米。瓷枕枕面呈椭圆形,下凹,一周出檐,边壁竖直微外撇,近圆形底,四边出一周小平台,底部正中有两个小孔。瓷枕釉色发亮,枕面褐彩书写着“高捲绣帘观夜月,低垂银幛玩秋金灯”的诗句,书法整体布局疏朗有致,字体线条流畅有力,书法作品周边还绘有三道波浪纹饰加以装点,既显雅致又不乏生动。

    绞胎瓷又称“搅胎瓷”,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胎泥进行揉和,然后经过拉坯、上釉,最终烧制出成品。其工艺复杂,烧制难度较大,两种颜色的泥土不易融合,开裂机会大,失败率较高。榆次窑就曾经出土过绞胎瓷的相关作品,可惜自明朝以来,榆次窑绞胎瓷烧制技艺已经失传了400年,留下的作品不多。但有一件金代的榆次窑绞胎瓷碗得以保留下来,精美无比(如图5)。此碗器形圆润规整。碗内纹饰由一白一褐两种颜色自然交融起来,由中心向四周像水波样荡漾开来,纹理状如鸟类羽毛,由碗心向周围呈放射状样态,变化奇幻巧妙,两种颜色交融在一起,宛如天成,浑然一体。此件作品是榆次窑绞胎瓷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除了以上作品,榆次窑还有一件元代的白地黑花葫芦瓶(如图6)。此瓶造型如一枚葫芦,精巧可爱。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中国人看来,“葫芦”谐音“福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葫芦是“福”的化身,具有吉祥如意的内涵,因此,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喜爱。此件葫芦瓶,以葫芦为基本器形,造型简练而别致,周身曲线变化自然巧妙,极富韵味。瓶身上书有“赵虎儿”三个字,或为瓷器拥有者的名字,此名淳朴温厚,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意趣,装饰在瓶身,为瓷器增添了朴素隽永之美。

    榆次窑遗留下来并保存完好的陶瓷作品不多,但从这些珍贵的瓷器身上,我们依然能够领略到榆次窑当年炽烈窑火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王向阳.瓷海遗珠——山西榆次孟家井窑传承与复烧的启示[J].美术大观,2016(12).

    [2] 王鼎.三晋名窑——孟家井[J].检察风云,2011(18).

    [3] 曹俊.志书所载山西陶瓷资料[J].沧桑,2013(6).

    作者简介:申晓旭(1987—),女,河北磁县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晋中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相关文章!
  • 论电影《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的

    文艳蓉《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以下简称《杨贵妃》)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十庆执导的电影。影片主要描述了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再

  • 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兴盛与发展

    程俊【摘 要】在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上,木版年画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木版年画艺术的兴盛与发展,离不开民间美术的土壤,民间木版年画与中国

  • 江婷作品

    作者简介:江婷,碩士和博士毕业于英国桑德兰大学艺术与设计、传媒学院,研究方向:玻璃首饰设计,现为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