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与探索
刘刚
【摘要】数字化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变革,出版企业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时,大多面临数字出版管理人才和编辑人才缺乏的困境。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企业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立足现状,制定和施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积极建设数字出版人才队伍。
【关键词】数字出版;企业;人才;培养;激励
数字技术进入快速增长期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变革,不仅传播功能得以延伸和扩展,而且传播载体和传播途径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手机、PDA、电子纸、3G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出版业态,由于具有快捷、方便、内容丰富、交互性强、服务个性化等优势,促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数字出版代表着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近年来,出版企业为更好地参与数字出版积极尝试各种探索,但大多面临版权保护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资金与技术缺乏等问题,尤其是数字出版人才匮乏成为阻碍出版企业发展数字出版业务的关键因素。怎样建设数字出版时代的人才队伍,可以说是关系出版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
一、出版企业面临的人才困境
目前,很多出版企业开展了数字出版业务,但成果并不理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新媒体公司和互联网企业凭借对数字技术的敏感和熟悉,在网络游戏、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认为,传统出版企业之所以遭遇发展瓶颈,与企业缺少数字出版管理人才和编辑人才有很大的关系。
1.缺乏数字出版管理人才
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出版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出版业重组产业链已成必然趋势。与传统出版相较,数字出版在知识结构、技术形态和出版的流程、形态、模式等方面有很大变化,这对管理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出版时代的管理者应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快速跟进、把握新技术和新理念的能力,以及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出版创新能力、市场预测能力、战略前瞻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1]。
目前,传统出版企业发展形势严峻,根源在于数字出版管理人才缺失。首先,传统出版企业在图书出版领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图书的编、印、发等可以套用固定流程,但这个流程无法适用于数字出版,因此,常年埋首于传统图书出版业务的管理者难免排斥数字出版。其次,目前从事数字出版的新兴产业管理人才大多对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运作方式比较熟悉,相较之下,传统出版企业管理者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再次,数字出版是一个新兴业态,关于数字出版的知识和规律尚在构建,随着数字出版与金融资本结合日益紧密,具备较强出版专业知识、了解数字出版传播技术和金融资本运营知识、能制订科学发展方向的数字出版管理人才是出版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而这类人才恰恰是传统出版企业目前最缺乏的。
2.缺乏数字出版编辑人才
首先,数字化出版的时代,编辑应该具有多重身份,除了是专业学术领域的专家、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文化评论者、社会活动者等,还应该是策划大师,要在出版过程中对出版物的目标受众、表现形态、传播方式等进行设计和开展针对性营销,还要做好产品价值链延伸和后继衍生产品开发的前期规划和战略准备工作。其次,数字出版产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对编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更多具有新知识、新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加入这个行业,才能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因此,人才战略必须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数字出版编辑知识结构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1]。
传统出版业的编辑,主要从事图书的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等出版流程工作,因此他们最基本的能力是语言文字能力。数字出版要求编辑除了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硬件、互联网和信息传播等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数字出版物产品的制作流程和数字出版商业运作模式[1]。目前,出版从业人员的主要学科专业背景是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经济学和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较少,偏文科的编辑对数字技术的学习能力不强,容易出现“偏科”现象。同时,由于出版业竞争加剧,编辑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疲于应付日常的编辑业务,较少有时间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这造成了编辑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编辑越来越缺乏创新性思维。同时,许多出版企业对出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或者采取的继续教育方式及课程内容设置与现实需要严重脱节,这也造成了编辑在数字产业链中较难找准自身位置。种种原因,导致目前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编辑人才严重匮乏。
二、建设数字出版人才队伍的措施
出版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人才资源是出版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出版企业作为社会文化高地的守望者,过去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与高素质出版人才紧密关联。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企业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立足于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牢牢把握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积极建设数字出版人才队伍。
1.要善于培养数字出版人才
数字出版从作者选择、读者定位、策划手段,到销售方式、传播渠道、资金流转、售后服务等,均不同于传统的出版形式,这就要求出版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数字出版知识和扎实的数字技术基础。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产业发展背景下,数字出版急需既精通传统出版流程,又熟悉数字技术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第一,出版企业要从增强危机意识和完善培训机制入手,促使从业人员实现转型。一方面,要使出版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带来的危机,要使他们认识到跟上数字出版发展趋势的紧迫性。要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发挥自身在传统出版中的优势和能力,并将这些转变为数字出版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将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建立相应的数字出版人才开发、培养和管理制度,重视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出版企业可以从开展数字出版项目合作入手,在实践中增加出版从业人员的数字出版经验。首先,传统出版企业可以与数字技术提供商开展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次,数字技术提供商积累了较多技术经验,培养和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传统出版企业可以通过与其合作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和建立自己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
第三,出版企业可以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后续人才。出版界和教育界一直注重培养能良好适应数字出版环境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目前,全国已有百余所大专院校开设了与数字出版有关的课程,近30所大专院校设立了数字出版课程。从规模上讲,数字出版的人才教育体系已经形成[2]。这些与数字出版有关的课程,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在学历教育阶段就培养出具备现代数字传媒技术和知识的研究型、创新型、应用型数字化出版人才,以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今后传统出版企业应更重视产学研结合,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数字出版人才。
2.要善于激励数字出版人才
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企业只有改变不适应数字出版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出版从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谋求在数字化出版背景下获得长远的发展。
作为长期激励的一种有效形式,产权激励是最具激励效应的方法与途径。产权激励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产权人格化,它通过产权合约的形式将企业所有权让渡给员工,逐步使企业的骨干员工、经营者、管理者享有一定股权,并以这个产权份额保证对员工长久的责权利激励和制约[3]。一般来讲,产权激励有两种有效方式,即职工持股和期权激励。出版企业通过这两种产权激励的方式,使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角色发生转变,从而增强出版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进而实现出版企业利益的最大化[3]。
作为具有文化和内容产业鲜明特征的出版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产业,更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出版业的这种产业性质注定了企业要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较高远的文化追求。在出版的数字化过程中,出版企业要跳出只重视物质资本的窠臼,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制定产权激励政策时,出版企业要充分借鉴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经验,不能搞一刀切;可采取员工集体持股的表面股份多元化模式,但不能是管理层全部持股的内部人控制结构;只有那些对企业的发展尽职尽责的、拥有公认较高的业绩并且对企业具有很强归属感的人才,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产权。这样的产权激励机制,才能为出版企业带来无穷的效益 [4]。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出版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意义是革命性的。在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背景下,出版企业只有充分掌握数字出版技术,找准自身定位,努力构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才能在数字出版的新兴浪潮中继续发展。
[1]桂晓风. 编辑要树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J]. 中国出版,2010(13).
[2]杨明,陈少志.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构成及其培养模式分析[J]. 出版科学,2014(6).
[3]张新新. 全方位布局与培养数字出版人才[J]. 出版参考,2016(6).
[4]唐乘花,周蔡敏. 产学研合作教育下的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J]. 科技与出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