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校企一体”办学优势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周春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176-02
摘 要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从体制、机制上作“文章”,打造一支教育观念新、实践能力强、一专多能、具备相应学历和实践能力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本文主要以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校企联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创新机制和具体举措。
关键词 校企一体 高职院校 双师型 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已为我们起到了引领和定向的作用,即:“培养社会急需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因此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贴近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生产的实际,只有使教学与实践,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才可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即双师型教师。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云南省特大型国有企业:“昆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一所公办普通高职院校,学校在办学体制上就天然形成了“企校一体、深度融合”的办学机制,秉承“产教结合,铸钢铸才”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与规律,实现了企业全过程参与育人。坚持“办学形式日制教育与职工培训一体化,办学机制企校一体化,培养模式产教一体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的四化育人模式。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
工作任务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相结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产教深度六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立体打造“学成有业”的就业创业工作链,连续多年荣获云南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15年,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称号。
一、学校双师教师基本情况
“双师型”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学校发挥校企一体办学的优势,把学校双师教师界定为:双来源、双证书、双职称、双素质。通过采取各类措施,不断加强双师教师隊伍建设,全校双师型教师达到68%,双师教师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二、校企一体促双师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制度,为双师提供保障。
学校利用校企一体,同企业水乳交融的关系,为一体化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人事关系统一由昆钢集团公司管理,学校新到校的专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深入到企业车间一线锻炼和服务,缺什么补什么;教师能将企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汇到教学内容中,能及时把握知识更新和专业领域的新动向,学校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任课教师,40%以上直接来自昆钢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
昆钢公司还制定了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履职晋级传授制度,要求企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每年必须到学校承担一定量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教学工作才能聘用,从公司层面为建设一支数量大、质量高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学校内部也进一步完善师资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昆明工业职业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办法》、《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实施办法》、《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聘任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评选办法》、《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及管理办法》等师资管理制度。通过企业和学校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为建设双师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策激励,校企引双师。
高校的竞争就是教师的竞争,昆钢公司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针对学校公开招聘、引进人才政策,学校可以自主根据需要招聘或引进人员,为此学校结合发展需要,近年来招聘引进了部分双师教师,有引进其他高校的教师,有引进其他企业的骨干人员,也有引进企业的高级技师、技师到校任教。通过招聘引进,学校双师教师素质极大增强。
(三)挂职交流,校企造双师。
在昆钢公司的重视支持下,近年来校企双方坚持推行了互派骨干人员交替挂职交流锻炼制度,教师可带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到企业去,向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请教学习.将企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使教学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同时将自己的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带到企业去,指导企业生产与技术开发,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样企业人员也到学校挂职任教,将自己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促进了双方互惠互利,真正达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从2011年起校、企成批量互派人员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交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下厂实践,提高双师实践教学能力。
学校坚持教师下厂实践制度,每年暑期专业教师必须下厂进行为期二周的实践锻炼,进行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技能的需求调研,把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教学与工艺结合、与生产结合,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所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同时要求部分骨干教师坚持下厂专业实践锻炼制度,每年学校结合二级学院实际,都会选派一批教师进行为期半年的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学校还制定了下厂实习任务要求,下厂教师通过半年的实践锻炼,取得良好效果,也得到企业的好评。2011年至今,90%以上专业教师都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践锻练。
(五)共同研发,校企育双师。
鼓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研发新型实训设备,创新试验实训室,积极参与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把企业先进生产技术融入实践教学,锻炼教师的理实一体能力。如冶金企业由于特殊性,生产现场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并且其工艺链较长,冶金技术专业学生在进行认知实习时,或其他专业学生要了解钢铁生产工艺过程时,只能是走马观花,远距离地进行观看,一天下来,跑了几个厂,没能对钢铁生产工艺过程形成一个总体、连贯、完整的认识,得到的只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局部的印象。实习效果差,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利用好校企一体的优势,发挥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各自特长和优势,冶金技术专业教师与炼铁厂、炼钢厂的兼职教师一起绘制图纸,利用业余时间跑市场买材料,按照钢铁生产链,把各生产工序的主要生产设备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共同研发制作了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模型展示室,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在展示室中通过专业教师对照工艺流程模型的讲解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运转,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了一个直观全貌的整体认识,同时也作为企业新进员工培训观模室,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校企共建了“维修电工多功能实训设备”、“数控机床实训设备”、等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室,通过共同研发实验实训设备,不仅满足学校日常教学需要,也培养了一批双师教师,还实现了校企共建共享。提升了学校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强化培训,实现理论、教学能力双发展。
学校作为中国冶金行业第54培训站、云南省第127职业技能鉴定所、昆钢职工培训教育中心,为承担好这些社会职人能,学校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针对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了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取证培训、专业技能考評员取证培训、专业技能资格证取证培训及各类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内部培训、外部送培等方式使教师每年参训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同时为保证教学规范,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每个学期各二级学院都在开学之际,对所请的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的基础规律、教学规范和教学手段,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课程建设是学校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关键,学校利用校企一体优势,在课程建设等方面邀请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提高了课程建设的实际应用性。学校各专业及专业群都成立了有企业兼职教师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会议,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制订工作,参与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通过企业调研与座谈方式,根据企业对主要核心岗位日常工作完成所需的能力需求进行分析,依照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解构出冶金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中各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素质+技能”,共同制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八)校企科研合作,共创“双师”成长科研平台。
学校和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以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为载体,以任务作驱动,以项目为纽带,通过任务和项目的实施来提高双师教师的科研能力,近年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就有19项。不少项目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些项目还成功申报了实用新型技术专利。同时学校部分骨干教师受聘参加企业科研项目验收评审及科研证。通过参与企业科研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双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总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高职院校只有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2011—06-21.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Z],2008—04—09.
[3]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4] 教育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2016[3]号.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
[6]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