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梁淑平 邓琼飞 方礼刚

    [提 要]海南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拥有丰富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调查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阐释保护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现实意义,从加强原生态海洋社区保护、社区教育、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作为海岛型省份,沿海居民多以渔业为生,千百年来,海南渔民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耕海,接受大海的馈赠。作为海洋大省,海南省申报的与海洋相关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明显不足,社会大众的海洋意识淡薄,缺乏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意识。因此,海南亟待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一、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通过浏览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分析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海南省仅有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含麻纺织、絣染、双面绣、龙被织造),该项目属于传统技艺类;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儋州调声、崖州民歌、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海南八音乐器、黎族竹木器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临高渔歌、苗族民歌、黎族打柴舞等28项,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以及其它等7个类别。其中海盐晒制技艺、南海航道更路经两项与海洋相关,占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7.1%;海南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技艺、民俗以及其它等10个类别。其中海南谚语(临高渔谚)、海螺姑娘传说、临高渔歌、疍歌、海盐晒制技艺、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海口天后祀奉、南海航道更路经,共8项与海洋有关,占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11.1%,占比相对较低。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中,针对海南黎、苗、回族等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较多,而针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献比较少。近年来,海南各高校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逐渐从陆地转向海洋,研究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及保护对策,通过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增强社会大众的海洋意识。上述涉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为普通渔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疍民群体的独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其他海洋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三类。

    (一)海南渔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海南谚语(临高渔谚)、临高渔歌、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海口天后祀奉、海螺姑娘传说等都体现了与海南渔民渔业生活相关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以上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涉海资源外,海南渔民传统捕鱼方式,例如,下氧、单气、行盘、手钓等,也应该深入挖掘,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二)海南疍民群体的独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疍家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疍民日常起居全部在海上。从历史上看,海南疍民数量很少,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多数疍民迁居陆地。相比之下,广东疍民数量多,疍家文化的保护起步早,所以广东疍家文化更加成熟,成为其省级非遗项目。而在海南,仅疍歌进入省级非遗项目。海南疍民作为重要的涉海群体,常年的渔业生活方式,积累了丰富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疍民的生活方式、饮食、信仰、服饰、语言等,都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要深入挖掘除疍歌以外的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三)其它与海洋相关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已有的海盐晒制技艺和南海航道更路经项目都与海洋紧密相关。作为海洋大省,海南应加强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对于证明和维护国家南海主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现状

    通过对海南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的分析,在海南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非常少,与社会大众对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相比,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还很贫乏。海南省拥有丰富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海南社会大众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不强。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所展示的内容可以看到,其展示内容多涉及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涉及海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却相对匮乏,海南省级涉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占比仅为11.1%。在网络宣传中,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介绍也非常少,如海南日报尤梦瑜报道:“与海洋有关的非遗项目数量有限——以海申遗任重道远”。社会大众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和了解不足,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會氛围不浓厚。

    二是缺乏对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性挖掘和整理。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一方面,需要详细、系统地梳理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另一方面,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传承和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建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香港地区对于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较为细致与完善,为后续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南海域辽阔,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政府相关部门应推进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全面掌握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状况、种类、数量、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等。在全面梳理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收集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科学价值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实物和资料,摸清家底,登记造册,建立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前提与基础。

    三是政府缺乏传承和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配套政策。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化部关于印发《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印发《关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五年规划(2011-2015)》的通知、海南省文体厅印发《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保护培养暂行办法》等文件。以上政策性文件涉及地方戏曲、黎族传统织染技艺、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保护和发展,其内容主要涉及保护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关注不足。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政府应加强对海南海洋环境、渔业活动、渔民生活方式等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出台传承和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针对性政策。

    三、海南海洋非物質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原生态海洋社区的保护,重建海洋非物质文化的生存土壤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和扩张性发展等,不断挤占渔民(疍民)原有生活、渔业空间,进而促进渔民转型转产。同时也冲击本地居民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例如,三亚南边海、海坡村等社区的棚户区改造,使得原有渔村的消失。在以经济为导向的沿海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应当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基础上,注重对原有社区历史文化、社区资源以及社区网络的保护和重建,保留当地社区居民的集体记忆,例如,诸多蕴含海洋文化的传统观念、民间风俗、工艺等,如果原有的社区环境被完全解体,与之相关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利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和保护。

    (二)推进海洋非物质文化知识进学校、社区,提升社会大众的海洋意识

    推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关键要营造人人参与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更重要是要从政策变为实践,让社会大众真正了解、认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参与到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规定,要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社会大众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传承和保护氛围是申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关键点。

    从长远看,要增强社会大众的海洋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氛围。因此要通过推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进社区,提升社会大众的海洋意识。海南省已将海洋通识教育课程列入各中、小学课程,以普及知识的形式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海洋文化教育。另外,还可以组织编写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丛书,向青少年普及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在社区教育方面,应利用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资源,推进海洋文化(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引导组织、个人参与到宣传和推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中来,帮助提升社会大众对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认知度。

    (三)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性保障措施,而且需要动员民间力量(民间社会组织、个人)参与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海南三亚蓝丝带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通过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展示,使社会大众清晰地了解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成为了宣传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于2007年6月1日在三亚注册成立,是以海洋保护为主旨的中国民间公益社会团体,致力于海洋保护宣传教育、海洋垃圾清理、海洋生态资源保护、建设中国民间海洋保护网络等工作,促进中国海洋保护事业发展。该协会一方面发挥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倡导社区居民保护海洋,增强社区居民的海洋文化意识。该协会对于宣传和展示海洋文化、海洋环保教育、海洋非物质文化保护有着显著作用。政府应该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到挖掘和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工作中,通过社区教育的形式,强化社会大众对海洋文化的认知,增强社会大众的海洋意识。

    (四)从政策层面保障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实现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保护,需要从政策层面得到保障,政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一是,政府要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海洋非遗项目申报。海洋非遗项目的申报主要依靠属地政府,市县政府的重视程度对于推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尤为重要,因此,应从政策层面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二是,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28项,其中涉海的有2项,在传承和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要合理运用省内外新闻媒体资源,宣传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是,在各类旅游产品中融入海洋文化,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融入旅游项目。文化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对游客有吸引力,也是海洋非物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尤梦瑜.以海申遗任重道远[N].海南日报,2017-03-06(28).

    [2]张国凤.“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8).

    [3]苏勇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J].海洋信息,2008,(11).

    [4]刘玲.宁波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2,(8).

    [5]孙文刚.深植生命记忆之根—如何有效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J].今日海南,2013,(10).

    [6]王苧萱.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与未来走向[J].中国海洋经济,2018,(4).

    [责任编辑:朱晨光]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延长石油传奇

    杨旭民1905年11月8日(农历十月二十二),光绪皇帝一声令下,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厂——延长石油厂成立。从那时起,延长石油先后登上一吨油、十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