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

    沈时丽 廖蓉

    摘要:我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互动中会产生怎样的新变化、面临怎样的新问题。但我们要追求预设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的经验、灵活的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拓宽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平台,追求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实现超越预定目标的理想。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学?动态生成

    课堂互动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二者具有思辨性和创造性,所以数学课堂不是静态发展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只能预估,不能预约。数学智慧课堂需要师生思维的交流碰撞和心灵的沟通契合,需要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跳出备课的预设思路,随机应变,捕捉课堂活动中有价值的新信息和突发问题,因势利导,使新信息和突发问题成为课堂教学可利用的生成资源。如何赋予抽象、静态的数学资源生命力呢?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不可估摸的作用,它以无与伦比的优势介入现代课堂,在师生互动中有效生成丰富的课程资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具有生命力和人文关怀。下面针对如何发现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以案例解读的形式,谈谈我在实践中的发现和想法。

    一、激活原有资源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很多资源和途径,其中,书本是师生最常见的原有知识资源。现代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表明,书本知识是静态的,但师生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的过程是动态的。日常教学中,最需要将这些已有的静态的教学资源以鲜活的状态呈现,并转化为突出知识活性的多向互动的教学过程。

    案例一:《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师播放课件,提问:大家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1:老爷爷拿着大剪子剪树。

    生2:小朋友在排队做操。

    生3:还有小朋友在踢足球。

    教师又启发道:还能发现什么?

    生4:教学楼前还有青翠的松树。

    生5:……

    案例解读: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对话,对“角”进行初步认识,且课堂形式是开放的。学生自由发言观察到的内容,你一言,我一语,教师也不会剥夺学生说话的权利,而是再三启发:“还能发现什么?”但学生始终不能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属性。之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交互的灵活性,将主题图做了如下处理:

    案例二:《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师演示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有何发现。

    生1:有位老爷爷在剪树。(屏幕出示剪树放大图)

    生2:小朋友在做操。(屏幕出示一位小朋友张开双臂的放大图)

    生3:教学楼上有一面钟。(屏幕出示钟面图)

    生4:……

    随后,屏幕把从主题图中提取的景物一一排列出来。

    师问:你们看,这几幅图中都藏着什么?

    生1:我发现小朋友张开的双臂是一个角。

    生2:老师的三角板上也有角。

    生3:……

    案例解读:这幅主题图是单一的、静态的数学知识,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启发性、有新意,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中获取知识重点。此外,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样的、动态的,每一个孩子看问题的方式都不同,对主题图的理解也就不同。案例一淡化了主题图的功能,造成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却不知方向的局面。案例二由于课件的调整,除去非本质属性的东西,留取精华,让学生既能走入设置的情境,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又能跳出设置的情境解决数学问题。

    二、動态生成资源

    教学的过程是有计划的,但又千变万化。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需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时地生成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多种方案,并且灵活运用。

    案例:《统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师画“正”字,引导学生思考:轿车50辆,面包车30辆,客车25辆,货车10辆,课件展示一幅画有方格的条形统计图雏形,并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你能填写下面的统计图吗?

    生1:用一格表示2辆车。(屏幕改动纵轴数据为0,2,4……)

    生2:我反对,“以一当二”,50辆轿车不好画啊!我觉得要“以一当三”(屏幕改动纵轴为0,3,6……)

    生3: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我认为“以一当五”的方法更好(屏幕改动数据为0,5,10……)

    师:有道理,爱动脑筋,真棒!还有什么好方法呢?

    生4:我有一种方法,不知道合不合适?轿车的辆数用三根直条表示。(屏幕演示轿车的辆数用三根直条表示)

    生5:还可以加格子,在每格的中间增加一条线,这样“以一当二”就能表示轿车有30辆了。(屏幕改动予以验证)

    案例解读: 在上述案例中,多媒体的参与,使静态的数学设计动态化,给教师创设了捕捉学生想法的空间,及时合理地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使得教学效果超出了教师的备课预想。由于是学生自主探索来的知识,因此印象深刻。实践证明,最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最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基本都是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不断动态生成和精彩演绎的课堂。

    三、自主开发资源

    数学知识不只是结果。学生认识数学,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的是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隐藏着许多教育资源,如果教师只会简单处理,甚至照搬套用,那么学生会很难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就难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素养和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典型的思维启发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想办法采取现代教育技术等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拓宽信息处理的渠道,科学有效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自发而愉快地参与学习,探索发现。

    案例:《对称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这是网络环境下的课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是在“看一看、听一听、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进行的,“认识对称图形”以及画对称轴都是学生在网络观察中获取信息和动手实践中完成的。教师设法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究和自由创造的空间。

    “摆一摆”开拓了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界面,这个界面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图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及旋转、移动工具,学生运用这些工具,选择图形来拼搭各种美丽的对称图形。学生把这一活动当作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了很多奇思妙想,有的搭出了“小楼房”,有的摆出了“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有的拼出了“机器人”……思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随后的网络交流中还兴趣盎然,每个人都享受到创造的愉悦和成功的快感。

    “画一画”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对称知识,练习寻找对称轴,画好对称图形。界面提供了需要填充另一半的方格和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填充工具和颜色,画出一幅漂亮的对称图形。结果证明,学生的设计不仅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思考,充满了个性化设计,从颜色上表现了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而且有的学生超越教师给定的思维框架,如给电脑娃娃梳起了辫子,扎上了漂亮的蝴蝶结。多媒体营造了探究的氛围,把知识结论转化为探究对象,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想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新资源进行了再次開发和运用,从整合到融合,最终生成了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动态资源,促进了师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也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案例解读: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最有意义的改变是教师开始集体性地、主动地、有意识地在使用规定教学内容的同时,整合和开发各方面资源,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动态化和开放性,也增强了学生的体验和学习兴趣。科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巧妙挖掘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促进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运用者。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教学的好伙伴。掌握其性情,发挥其能量,将有形的预设,随时切换到动态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充满生命力的教学状态,使数学教学体现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化学平衡模型的建立

    摘 要:化学平衡是高中课本选修四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要靠逻辑思维的想象能力;对想象能力稍微欠缺的同学来

  • 再见了,校园小卖部

    刘桂友 孙燕香【导? 语】“去小卖部吗?”“不去。”“我请你!”“那走!”……下课铃一响,相约小伙伴去学校小卖部买辣条、冰棍儿、唐僧肉、酸梅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