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引导策略

    汪吉珍

    [提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曾这样总结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些要求对处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尤其是义利观的矫正和引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义利观;引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及其理论特征

    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家思想十分重视王道与仁政,“仁”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统治者提倡“仁者爱人”、“以民为贵”,老百姓需恪守“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秩序法则,“德治”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治国途径。然而,在缺少“法治”框架下的“德治”,经不起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随着我国近代洋务运动等重工业化大潮的到来,旧的传统价值体系大厦随之瓦解。我国近代产生的新文化思想运动,使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质疑,然而民主和科学精神只停留在少数知识份子心中,导致普通民众内心价值体系支柱被动摇甚至推倒后,新的价值体系大厦却未能及时重建。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共产主义信仰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员的内心支柱。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共产主义理论与信仰已经扎根于共产党员和大多数知识分子心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向工业现代化社会迈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质上已经产生了引领我国民众价值观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的逐渐规范与完善,在价值观领域,用准确、通俗和简易的词汇去表达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已是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最朴实、最简单的方式普及民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笔者认为这简短整齐的12个词,通俗易懂、内涵丰富,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至善”。“至善”在国家层次,表现为强大的经济综合国力、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环境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文明与和谐;在社会层次,表现为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和公平自由的社会竞争环境;在公民层次,既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个人价值追求,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与友善。“至善”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魂之所在。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新时代条件下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亦是对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特点

    当代大學生的“义利之辩”,既非笃信传统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非只重视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当代95后大学生义利观的特点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后,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在“利”的大环境中成长

     新生代95后大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一直处于高标准的物质条件环境中,如大学开学报到“三大件”(电脑、智能手机、平板)配齐,大学宿舍都会安装空调,甚至存在父母在大学校外租房陪读等情况,更有少部分大学生为了购买奢侈品而陷入校园贷的深渊。总之,他们成长过程中一直不缺乏个人物质的“利”。

    (二)追逐“现实利与理想义”相结合

     目前95后大学生在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中,除了追逐物质的利之外,也向往公平、公正、自由等社会道德准则。如竞选学生干部时一定要求民主选举,班级管理要求信息公开、财务透明等。

    (三)价值观标准的多重性

     新生代大学生一方面追求道德标准的公正性,可是一旦公正标准适用于自己时,又试图降低甚至破坏原有的标准。如很多大学生都痛恨拜金现象,但实际操作时却表现非常功利与拜金。很多大学生痛恨考试作弊现象,认为作弊破坏公平,可是到考试时自己又试图作弊取得好成绩。价值标准的多重性与矛盾性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典型特征。

    如何引导当代新世纪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如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面对“义”与“利”的抉择时,始终以“至善”作为内心的道德尺度?找到此问题的答案并不容易,或许可以从我国一直弘扬的社会主旋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找到一些思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引导策略

    (一)强化哲学伦理学理论教育

     我国中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多停留在识记的层次,受中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制约,无法深层次理解这24字的丰富内涵。但大学生无论从生理心理特点上,还是从知识储备、认知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具备了哲学伦理学理论教育条件。大学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该适当增加哲学伦理学课程教育内容。大学生应从历史背景、理论原理上深层次地理解许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如我国由传统自我封闭式的封建小农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转变,需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保障,现代化社会应具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特征,成熟的社会公民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基本素养与品质。95后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教育资源丰富,认识理解能力较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都可以理解相关的哲学伦理学原理。学生能够从“之所以然”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其核心灵魂为“至善”,那么学生在义与利的处理态度上,“理想义”则能转化为“现实义”,不再“利字当先”、“见利忘义”,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下加固大学生内心“道德大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政府引导,旨在使全体社会成员内心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道德大厦”。在任何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内心的“道德大厦”一旦形成,那么每个社会成员便具备了与生俱来的“良知”。我国传统心学家王阳明认为“良知”能“知善知恶”,良知可指导人们在“格物致知”中“为善去恶”。然而“道德大厦”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社会成员也不能自行建立,需要在政府主导的社会价值主旋律下逐步形成。现如今在我国,政府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价值主旋律。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环境中学习与成长,共产主义信仰的精神大厦支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建立,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该信仰在金钱物欲面前可能会显得摇摆不定。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能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道德大厦”的加固稳定起重要作用。大学生有了稳固的内心价值体系,那么正确义利观的形成则水到渠成。

    (三)加强大学制度伦理中“道德立法”的执行力

     我国大学在制度建设方面均包括学生道德行为准则要求,如要求遵纪守法、恪守诚信等,尽管具体条文不同,但主旨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体系之内。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在制度伦理建设方面,“道德立法”仅仅体现为文字层次,“一纸空文”既不能深入大学生内心,更无法指导他们去明辨是非和“为善去恶”。一旦大学生出现见利忘义等失信行为,如果学校规范条例执行力不够,就不能起到良好的矫正作用。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四词,除了以刚性立法的方式写入规章制度,更应加强“违法必究”的执行效果,如此大学生拜金主义、考试作弊等自私自利的行为才能得到相应矫正。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义利观呈现出新特征。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框架内,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特色的正确义利观。

    [参考文献]

     [1]孙伟平.价值观的力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J].哲学研究,2008,(3).

     [2]王阳明.传习录[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4,(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上官涛]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喀什噶尔的高台民居

    徐敏+李嵱俗话说,不到喀什就不算去过新疆,不去高台民居就不算来过喀什。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北的高台民居,是建造于喀什噶尔老城内一处长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