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廖敏霞

    [提 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满足居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现状着手,介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机制设计,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

    一、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现状

    (一)政府部门公共文化供给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其供给水平仍然较低,民众的参与程度也不高。在吉安市万安县罗塘乡、赣州市章贡区三康庙社区调查过程中,当被问及街办社区、乡镇、村小组是否定期或经常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中,在有效作答的127名群众中,回答没有组织过的占24.4%;回答偶尔组织过的占31.3%;不知道、没听说过的占14.5%;只有19.3%的群众认为政府经常定期组织文化活动,且这部分群众主要居住在社区、乡镇中心位置。在和居民交谈、调查过程中,课题组工作人员了解到,多数居民群众知道有文化馆、文化活动站、村文化活动室,但他们都很少去这些地方,更不用说去那里参加文化活动或看书,有的即使一开始会参与,后来也因各种原因不感兴趣了。居民群众普遍认为“国家”、“政府”只有在国家重要节假日才会偶尔组织文艺文化活动,甚至有不少人认为政府从未组织过文化活动。同时,政府“送文化”的公共供给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乡镇农村基层的多样性供给能力明显不足。

    (二)乡镇村级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情况

    乡镇村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经过调查发现,公共财政投入、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等直接影响文化站的建设。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乡镇村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硬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26位乡镇村文化负责人的反馈,目前江西农村乡镇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面积增幅较大,设施档次也明显提高。据初步统计,吉安市辖区范围乡镇村文化站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有71个,占59.37%,面积在201-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有47个,面积在101-100平方米的有69个,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下的有6个,85.3%的受调查群众认为该基础设施面积能够满足基层文化建设场所要求。但是,与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相比,乡镇村综合文化站设备仍是落后,内容单一,直接影响其功能发挥。

    (三)群众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居民群众主要的文化活动方式主要有看电视(占85.3%)、聊天(占62.3%)、体育健康(占33.6%)、上网(占32.4%)、打牌打麻将(占29.1%)等;较少人参加乡镇、村组织的文化活动(占24.3%),也较少人参加“看戏”(占19.21%)、“听广播”(占12.31%)。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看电视”是居民群众最主要的文化活动方式。随着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乡镇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逐步向现代化转变,由过去的听广播、读报等传统方式向有限数字电视、网络等一些信息量大、方便快捷、娱乐性强的文化消费方式转变,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考虑“便利性”、“经济性”、“私人性”和“可获得性”。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的内容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系统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文化基础设施系统。公共文化设施系统可以采取多种财政保障形式,首先,可以由政府投资兴建并承担使用维护费用,如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阅览室等。其次,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兴建、共同运营、共同管理的设施,如专业纪念馆。三是由政府投资兴建,再采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运作,如某些电影院、戏院等。

     (二)公共文化服务生产系统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强化公共文化生产系统,提供足够的有效供给,满足公共文化市场的广泛需求。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生产者主要包括:一是公益化机构,这是最主要的,主要包括图书馆、乡镇村文化站、文体活动室。二是其他公益性文化工程,如流动演出团、送书下乡活动等。

     (三)公共文化服务支撑系统

     文化技术、文化人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撑,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保证。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技术的更新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人才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包括城市、乡村的文化技术人才等。据调查,当前我省农村基层文化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大多数为大专及以下学历,人才质量水平有待提高。文化技术系统主要包括文化生产、采集、传输设备技术、文化数字开发应用技术等。不同门类、不同用途的文化技术难度大、投入高,也是影響当前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财政保障的新要求及机制设计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事业保障机制相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体系具有新的特征、新的要求。

     (一)在保障理念上,以保障需求为中心

     根据马克思主义供求理论原理,公共文化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公共文化政策、方针设计的根本着力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其公共文化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高效化的发展态势。在管理理念上,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管理模式上表现为明显的“以需求为中心”,即按居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来制定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确定公共文化管理职能,是一种典型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开放型管理模式。

     (二)在保障范围上,以公民权益为本位

     在公共文化财政保障范围上,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计划性的生产、分配、消费体系。很长一段时期内,受体制机制的影响,传统的公共文化体系多按文化事业单位的生产能力确定公共文化供给,形成了以文化事业单位为本位的财政保障机制。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打通了供给方、分配方、消费方之间的壁垒,按照契约交易原则进行公开化管理。这客观上要求公共文化生产者须向社会开放,其对象不仅仅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还包括公共文化企业、非营利性的团体及组织。在这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范围必须以居民群众基本权益为中心,保障其文化权益。

    (三)在保障标准上,向量化规范转型

    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是公共文化行业的重要特征。社会公共文化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其经营管理模式主要以行业部门预算为基础,以粗放型定性作为标准,这一现象反映到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标准上,就没有社会统一认可的定量标准。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标准化、均等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特征。只要在我国范围内,居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一样的,采用的是同一标准,这客观上要求建立规范、量化的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标准,实行统一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供给尺度,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均衡发展。

    (四)在保障方式上,向竞争性配置转变

    以国家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单位为本位,按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系统,采取直接拨款的方式,分配国家财政资金,是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普遍做法,具有行政干预、计划指标特征。可以看出,能否取得体制内的合法身份,是其得到国家财政保障的重要前提;同时,行政级别、项目的政治意义等也制约着财政保障的程度。相比之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系统内包括国家体制内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也包括大量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社会化机构,要确保财政保障的有效性,采用竞争的开放式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竞争性分配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方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客观上要求引入绩效评估指标,建立财政保障经费投入的竞争性机制,实现公共财政资源效益最大化。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公共财政保障与支持对文化事业的繁荣至关重要。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是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如何紧跟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脉搏持续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是一段时期内理论与实践界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叶菊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构建.[J].经济论坛,2013,(7).

    [4]傅才武,陈庚,彭雷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财政保障标准研究[J].福建論坛,2015,(4).

    [5]陈波.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朱晨光]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野夫的江湖

    呼东方似乎一夜之间,新浪微博里的各种名人,都在写一篇叫《1980年代的爱情》的影评,连潘石屹也不例外。有人说,野夫的文字有着青铜的质地、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