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三十年的一把“利剑”

    【摘要】德国浪漫派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浪漫主义滥觞之地——德国,其浪漫派不仅成员众多、大家云集,而且理论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论德国浪漫派》是陈恕林教授30年德国文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书中表现的创新精神与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格令人敬佩,它弥补了我国在德国浪漫派研究专著方面的不足,对国内德国浪漫派乃至德国文学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论德国浪漫派》;陈恕林;学术价值

    【作者单位】阚丹,长春理工大学。

    浪漫主义是一场发轫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至今余波仍未平息的文学和艺术运动。浪漫主义表现对启蒙理性的反叛,推崇感性、情感、激情和主观性,重视灵感、直觉、想象力,崇尚个性、天才和英雄人物等特点,波及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国,曾一度风靡欧洲,诞生了诸如法国雨果,英国拜伦、济慈和雪莱,德国席勒、霍夫曼和施莱格尔以及美国索罗、霍桑等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优秀文学作品。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席卷了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理念,极力驳斥了法国僵化的古典主义,彻底颠覆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清规戒律,与后来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建了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对19世纪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文学史重要篇章之一的德国浪漫派,是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是浪漫主义滥觞之地,德国浪漫派拥有数量众多的成员,其中不乏重量级的作家,诺瓦利斯、弗·施莱格尔以及霍夫曼等都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德国浪漫派在文坛崛起之时,就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联系紧密,或者说德国浪漫派一开始就自觉地用独特理论来武装、创建并系统发展自己的文艺理论,而且进行了丰富的创作实践,这在当时的欧洲是难能可贵的。德国浪漫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经验,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对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德国也因此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故乡。

    陈恕林教授20世纪50年代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接着又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选修德国语言文学,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一直从事德国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其重点研究方向就是德国浪漫派。他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思考、不盲从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格在如今功利主义、浮躁盛行的学术环境之下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论德国浪漫派》是由陈恕林的女儿和他生前好友、同事张黎共同执笔整理而成,演绎了一段“文人相助”的佳话。这部专著出版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前期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总结

    《论德国浪漫派》是一部研究德国浪漫派的学术专著,是对陈恕林教授一生研究德国文学成果的系统总结。德国浪漫派历来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其派中有派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就已经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陈恕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对德国文学情有独钟,早期不仅翻译了霍夫曼、霍普特曼和卡尔·迈的小说,还发表了多篇重量级的论文。陈恕林在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张黎教授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他为研究浪漫派所收集的论文、专著和评论文章的复印件足足订了厚厚二十几册,规规矩矩地堆放了一大摞,复印资料分门别类装订得整整齐齐”[1]。这部著作集中展示了陈恕林生前德国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可以让我们系统、全面了解他的思想观点,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在本书最精彩的第三篇“热点难点问题”部分,作者对与德国浪漫派关系密切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魏玛古典文学、海涅以及欧洲浪漫主义等做了深入、系统的阐述,与传统权威展开激烈论争,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观点。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篇则集中展示了作者早期的研究成果。如《从德国浪漫派看“积极”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划分问题》《海涅与德国浪漫派》和《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等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外国文学评论》的作品,《德国浪漫派及其评价问题》是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的作品。其中,《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获得香港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和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颁发的“国际优秀论文奖”,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与肯定。

    在第四篇“人物研究”部分,作者重点关注德国浪漫派理论家弗·施莱格尔、诗人诺瓦利斯和怪诞小说家霍夫曼。霍夫曼是德国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小说大家,以别具一格的作品和独特的叙事艺术而备受世人关注。实际上,作者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霍夫曼,他不仅翻译了霍夫曼长篇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和中篇小说《斯居戴里小姐》,还撰写了论文《德国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浅论霍夫曼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和《一个艺术狂人的悲剧——E.T.A.霍夫曼的〈斯居戴里小姐〉析》等发表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外国文学研究》上。这些成果无疑成为“人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关于霍夫曼的生平创作,还是对他的创作原则及影响的研究,都反映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深入的理解与成熟的思考。

    二、内容全面系统,具有指导性意义

    国内学者对德国浪漫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诸如陈恕林、马家骏、任国强等学者从不同层面对德国浪漫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关于德国浪漫派的研究还稍肤浅,一些观点囿于传统偏见而缺乏新意,富有建树的学术专著更是凤毛麟角。而陈恕林先生一直走在德国浪漫派研究的前列,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专著的出版是对德国浪漫派研究的巨大贡献,使德国浪漫派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呈现在读者面前,对国内研究德国浪漫派甚至德国文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张黎教授的评价:“它是我国学者在这个领域撰写的第一部专著,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系统研究德国浪漫派文学的先河,对我们开始摆脱对这个领域一知半解的窘困状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动我国学界对此开展深入的研究。”

    一方面,作者能宏观把握德国浪漫派的整体框架。陈恕林对德国浪漫派研究框架的搭建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无论是德国浪漫派的形成历史,还是理论基础、艺术特色、代表人物以及重要影响等重要环节,无一疏漏,构成了整个研究的骨架。在每一个小框架中,作者严谨安排、设置具体内容。如在“人物研究”部分,他选取了德国浪漫派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三位人物——弗·施莱格尔、诺瓦利斯和霍夫曼作为重点考察的对象,分别从浪漫派理论家、浪漫派诗人和怪诞艺术大师的角度作为重点考察的对象进行提纲挈领的深入分析。另外,作者并没有按照当初的设想撰写成一部断代史类型的著作,而是突破局限将诸多与德国浪漫派有关的问题都纳入写作的视野。如对与德国浪漫派关系紧密的启蒙运动、魏玛古典文学、海涅和法国大革命等进行深入讨论,还关注了德国浪漫派与欧洲浪漫主义的关系,从而肯定德国浪漫派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作者深入德国浪漫派的各个重要环节。鉴于德国浪漫派发展的复杂性,他将浪漫派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浪漫派、中期浪漫派和晚期浪漫派,对每一个发展阶段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他阐述了浪漫派产生的理论基础,强调指出德国浪漫派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以理论来武装,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无论是康德的美学论著《判断力批判》、费希特的“唯我论”,还是德国哲学家谢林的自然哲学,抑或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都对德国浪漫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还选取了与德国浪漫派关系密切的人物以及艺术特色进行重点介绍和分析。如在谈到德国浪漫派独特的文艺理论时,作者追溯了文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述了其美学革命和文学纲领,深入探讨了德国浪漫派独特的理论形式“断片”和“反讽”,重点分析了浪漫文学核心的长篇小说——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和弗施莱格尔的《卢琴德》。此外,作者在附录部分对德国其他浪漫派作家进行补充介绍,无疑给读者和研究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参考价值。

    三、敢于挑战传统,富有创新和开放精神

    所谓学术专著,是指“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从事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的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或实验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2]。近些年由于职称评定的需要,一些学者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是临时抱佛脚、胡乱拼凑甚至抄袭便可“勾兑”完成一部所谓的学术专著,其内容根本谈不上什么真知灼见,更谈不上有多大学术价值。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作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从事德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而且在研究德国浪漫派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继续向前推进,始终走在国内研究德国浪漫派的前列。

    陈恕林在论证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与创新精神。就《论德国浪漫派》的内容而言,一般学者可能仅围绕其发展历程、代表人物、艺术特色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断代史研究就已经算是大功告成,而陈恕林却花了大量篇幅去质疑、思考历史上关于德国浪漫派的论争,有理有据地与学术权威进行辩驳,阐述和表明自己的学术立场,这也是整部著作最为精彩、华丽的篇章。如德国文化史上大师级的人物歌德、海涅和卢卡契等都成为他论战的对象,表现了他惊人的勇气。与当时这些大家对浪漫派的讽刺、挖苦的评论风格迥然不同,陈恕林采取心平气和、言之有据的评论方式,既尊重和敬畏他们的成就,又不盲目崇拜,极力表达自己的主张。

    关于海涅与德国浪漫派的问题,他用发展的眼光,冷静、理智而又辩证地评价海涅的著作《论浪漫派》,指出应该运用具体问题去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判定海涅的流派归属,陈恕林认为,海涅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是复杂的,他既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参加者和浪漫遗产的批判继承者,又是浪漫派的批判者或背弃者。这一论断显然与传统的仅依据《论浪漫派》一文就断定海涅是浪漫派的敌人,并把他排除在浪漫主义运动之外的观点大相径庭。关于积极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划分问题,陈恕林就历史上高尔基关于积极与消极的划分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鉴于德国浪漫派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认为这种划分方法过于武断,容易产生误导,一些作家的流派归属问题不仅难以解决,而且还牵扯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界限问题。关于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问题,作者首先介绍了德国浪漫派启蒙运动“对立论”的来龙去脉,以及海涅的评论对19世纪乃至20世纪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认为这种传统“对立论”的观点缺乏科学辨证的分析,偏离了客观事实,难以自圆其说,与其说浪漫派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倒不如说是启蒙运动精神的继承发扬者。

    与此同时,本书还呈现一种开放的精神。陈恕林在导论部分指出德国浪漫派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不仅对当时和后来德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当时整个欧洲乃至美洲文学。德国浪漫派的历史长达数十年,留下了珍贵又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一座尚待开发的矿藏。而国内对德国浪漫派的研究依然相当滞后,观点陈旧,仍未摆脱传统偏见的束缚和影响,陈恕林期待国内学术同仁对它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总之,《论德国浪漫派》是一部研究德国浪漫派的学术专著,凝聚了陈恕林一生的心血,是他三十年磨砺的一把“利剑”。该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行文流畅,可读性强。作者在阐述过程中既宏阔之至又细致入微,读者不仅能深入德国浪漫派的诸多派别探求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还能了解当时与德国浪漫派有关的文化现象、思潮以及政治事件。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既尊重、敬畏前人的成就,又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在与传统大家的论战过程中表现出英勇的创新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张黎. 前言 论德国浪漫派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2]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EB/OL]. http://www.most.gov.cn/tztg/201207/W020120713602432184652.doc.

    [3] 陈恕林. 论德国浪漫派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相关文章!
  • 电视工业新闻报道例话

    王 莹<br />
    工业新闻报道是经济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工业报道除了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电视采访和写作技巧外,还必须掌握经济

  • 如何让主题性报道更真实更有温

    杨洁<br />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主题性报道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从思维方式、写作方式、拍摄要求等方面,探讨了让主题性报道见

  • 音乐美学的自我觉醒

    【摘要】音乐美学,看似研究音乐之美,简单、通俗、易懂,实则不然,一旦我们想要探索其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显得复杂得多。叶纯之先生的《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