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薜荔的研究进展

    李英英 王祝年 晏小霞

    摘要 ? ?薜荔是我國民间使用历史悠久的食药两用植物,兼具生态价值,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为了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薜荔,本文对薜荔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营养成分、栽培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 ?薜荔;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营养成分;加工利用

    中图分类号 ? ?S792.99 ?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5739(2020)19-0071-05

    Research ?Progress ?on ?Medicinal ?Plant ?Ficus ?pumila

    LI Yingying ? ?WANG Zhunian * ? ?YAN Xiaoxia

    (Chinese Academy of Tri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Haikou Hainan 571101)

    Abstract ? ?Ficus pumila is an edible and medicinal plants of tri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has long histrory of use and has ecological value, has good development foreground. In order to study, develop and utilize F. pumila better,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nutrients,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 utilization of F. pumila,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 ?Ficus pumila; chemical constituent;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nutrient; processing utilization

    薜荔(Ficus pumila)为桑科榕属常绿攀缘或匍匐植物,又名木莲、凉粉藤、凉粉树、爬石虎、石龙藤、石壁藤、补血王、王不留行等[1],具有不定根,常攀附于墙壁、岩石或树干部。薜荔广泛分布于我国和日本,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南、四川、江西、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2]。薜荔在我国的药用历史较为悠久,是一种食药两用植物,其茎、叶均可入药,性平,味淡酸微苦,入肝、脾、大肠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等功效,主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泻痢、水肿、尿淋、闭经、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痈疮肿毒等。其花序托(瘦果)可加工成凉粉食用,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消暑佳品。薜荔作为药用植物在我国民间使用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薜荔也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3]。薜荔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虽早就为人所知,但在我国仍依赖于野生资源采集,人工栽培资源较少,分布较为零散。目前,国内外对其资源的利用和研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为更加充分地开展对薜荔的开发利用研究,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营养成分、栽培及加工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以期为其今后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 ?生物学特性

    薜荔为攀缘或匍匐灌木,单叶互生。其不结果枝节上生有不定根;叶为卵状心形,薄革质,长约2.5 cm,先端渐尖,基部稍不对称;叶柄粗短,叶全缘,边缘略有翻卷。其结果枝上无不定根;叶为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革质,长5~10 cm,宽2.0~3.5 cm,先端急尖至钝形,基部近圆形至浅心形,背面被黄褐色柔毛;基生叶脉延长,网脉3~4对,在表面下陷,背面凸起,网脉明显,呈蜂窝状;叶柄长5~10 mm;托叶2个,披针形,被黄褐色丝状毛[4]。隐头花序,花单性,雌雄异株,花着生于隐头花序的花序托内,小花多数。其中,雄花序托长椭圆形,长6~9 cm,直径约6 cm;雌花序托倒卵形,长4~6 cm,直径约4 cm,绿色。果为瘦果,梨形或倒卵形,果皮薄,膜质,富黏液,直径约为4 cm或以上,果梗粗短。花期5—8月,果期9—10月[5]。

    薜荔的垂直分布海拔范围为50~800 m,主产于我国和日本,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各个省(区)。在山区、丘陵、平原等土壤湿润肥沃的地区都有野生分布,多攀附在村庄前后、山脚、山窝以及沿河沙洲、公路两侧的古树、大树、断墙残壁、庭院围墙上等[6]。薜荔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抗逆性较强,对土壤、水分、光照、温度、土质等条件要求不严格,幼株耐阴;当枝条攀缘到树上或墙头上,因日照充足,各营养器官迅速茁壮生长,茎干、枝条变粗,叶片变大、变厚,从而转型为结果枝。薜荔的病害较少,抗二氧化硫和其他尘埃的能力强[7]。

    2 ? ?化学成分

    薜荔化学成分多样,早在1965年曾广方等[8]就从中药薜荔乙醇浸出液中分离出5种晶体,经鉴定,为中肌醇(meso-inositol)、芸香苷(rut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yl acetate)以及β-香树精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Kitajima 等[9-10]从薜荔果实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2种新的乙酰化达玛烷型三萜苷及2种新的相关化合物,并随后分离出苯β-D-吡喃葡糖苷、(E)-2-甲基-2-丁烯基β-D-吡喃葡糖苷、芸香苷及3种新的倍半萜葡糖苷,并将其命名为荔枝苷(pumilaside)A、B、C。范明松等[11]对薜荔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脱肠草素、佛手柑内酯、内消旋肌醇、芸香苷、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乙酸酯及β香树脂醇乙酸酯等16种化合物,其中5,7,4′-三甲氧基黄烷-3-醇等8种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张 ?峰等[12]对薜荔的茎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10种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数据及波普学方法鉴定为熊果醇、白桦醇、豆甾-5,24(28)-二烯-3β-醇、5α-豆甾-3,6-二酮、白桦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羽扇豆醇、豆甾醇、正二十六醇,其中熊果醇、白桦醇、豆甾-5,24(28)-二烯-3β-醇、5α-豆甾-3,6-二酮和正二十六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张恩景等[1]首次对薜荔中活性成分儿茶素、槲皮素进行了薄层色谱定性,同时首次对薜荔果药材黄酮类成分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薜荔药材黄酮类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章乐建[13]在研究薜荔主要成分时,分离得到5种晶体,分别为内消旋肌醇(meso-ino sitol)、芸香苷、 β-谷甾醇(β-sitosterol)、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y lacetate)、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acetate)。肖文琳等[14]运用现代分离技术从薜荔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分别为佛手柑内酯、β-谷甾醇、6α-羟基豆甾-4-烯-3-酮、6β-羟基豆甾-4-烯-3-酮、3β-羟基豆甾-5-烯-7-酮、4-acetonyl-3,5-dimerhoxy-p-quinol、胡萝卜苷、柚皮素、金圣草黄素。其中,6α-羟基豆甾-4-烯-3-酮、6β-羟基豆甾-4-烯-3-酮、3β-羟基豆甾-5-烯-7-酮和金圣草黄素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佛手柑内酯和4-acetonyl-3,5-dimerhoxy-p-quinol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蔡 ?月等[15]从薜荔叶中分离得到11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蒲公英萜醇乙酸酯、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β-谷甾醇、(23Z)-cycloart-en-3β,25-di-ol、3β-acetoxycycloartan-24-al、(24R)-6β-hydroxy-24-ethyl-cholest-4-en-3-one,7-keto-β-sitosterol、pubinernoid A、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hol、羟吲哚,其中除蒲公英赛醇、(23Z)-cycloart-en-3β,25-di-ol、 β-谷甾醇、7-keto-β-sitosterol外,其他化合物均为从薜荔或榕属中首次分离得到。

    3 ? ?藥理活性

    薜荔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增强免疫、抗诱导、保护心血管、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保护神经、调节糖脂代谢、驱蛔虫等药理作用[16]。

    3.1 ? ?抗菌活性

    1997年Juan等[17]从薜荔叶中分离得到香豆素类化合物,并发现其中的佛手内酯在一定浓度时,能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另一香豆素类化合物水合氧化前胡素在一定浓度时,能够对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1999年Ragasa等[18]从薜荔叶子中分离得到1种新的三萜类化合物neohopane(19),并发现其在一定浓度时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均具备抗菌活性。吴文珊等[19-20]发现薜荔的氯仿提取物中的佛手柑内酯、水合羟前胡精对多种病菌都表现出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表现出明显抑菌效果,乙醇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有较明显的抑菌效果。Maria等[21]对薜荔各部位的乙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薜荔藤茎、叶、根和果实的乙醇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黄曲霉、蜡状芽孢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奇异变形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证明薜荔干燥和新鲜藤茎的乙醇提取物对蜡状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Rakshith等[22]采用琼脂插头、纸片扩散法、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研究薜荔果的抗菌潜力,结果表明,薜荔果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对人类的革兰阳性、革兰阴性和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均具有抗菌活性。肖文琳[23]对薜荔茎的85%乙醇提取物和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粗提物活性进行筛选,得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并对薜荔茎中分离获得的紫罗兰型倍半萜类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的试验,结果表明,部分紫罗兰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蔡月[24]对薜荔叶的药理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提取的薜荔化合物中,有4种化合物对蜡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及副溶血性弧菌均具有抑菌活性。

    3.2 ? ?对免疫系统的活性

    鄂少廷等[25]研究发现,薜荔果多糖对化疗所致的免疫抑制现象有纠正作用,且对放疗和化疗后的骨髓有一定保护作用。

    3.3 ? ?抗肿瘤活性

    李 ?方等[26]通过动物试验研究薜荔多糖的抗肿瘤作用,结果发现,薜荔籽的水洗黏液对多种小白鼠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对放疗和化疗后的骨髓有一定保护作用。Ramcharan等[27]和Larbie等[28]分别采用MTT法测试了薜荔叶80%甲醇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以及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均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且薜荔叶50%乙醇提取物的抑制增殖作用最为强烈。肖文琳[23]对薜荔茎的85%乙醇提取物和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粗提物活性筛选,发现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并对从薜荔茎中分离获得的部分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发现部分化合物对乳腺癌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活性。蔡月[24]对薜荔叶的药理活性进行分析,得出7种化合物分别对宫颈癌细胞、乳腺癌细胞和肺腺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3.4 ? ?抗炎活性

    毛彩霓等[29]对薜荔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抗炎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薜荔乙醇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急性、早期炎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薜荔水提取物仅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表明薜荔药材乙醇提取物能抑制以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性水肿为主的炎症早期反应,并且抗炎效果要优于水提取物。

    3.5 ? ?抗氧化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是具有开发前景的天然抗氧化剂,也是薜荔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薜荔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2008年Leong等[30]从薜荔叶中分离得到的芦丁对DPPH和超氧化自由基具有强抗氧化作用。王晶晶等[31]通过DPPH法、FRAP法和TEAC法对薜荔果实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抗氧化试验,发现薜荔的80%乙醇提取物具有最优的抗氧化活性。Maria等[32]研究发现,薜荔的新鲜茎和干燥根的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4 ? ?营养成分

    薜荔不仅药用价值很高,而且营养成分全面,薜荔的果皮、花粉、瘦果和种子、茎叶以及藤均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王晓鹏[4]研究发现,薜荔果胶含量达到32.70%,蛋白质含量为3.80%,含糖量达20.33%,粗纤维含量为5.05%,维生素和矿质元素丰富,且脂肪的含量较低(2.67%)。李华西等[33]研究表明,薜荔种子果胶量为20%,内果皮果胶量为14%。果胶凝度为142,酯化度为61%,最佳凝胶pH值为1左右,主要指标均符合商品化要求。薜荔瘦果果胶属于低热量的水溶性纤维,可用于制作果冻,进入人体消化道中可以促进肠胃畅通,并具有养颜美容、清凉消暑的功效。利用薜荔制作果冻的方法是每年6—8月瘦果金黄色时采收,晒干后贮存,食用时将瘦果放入布袋,于水中进行揉搓,待其自行凝胶,薜荔果冻的风味独特、口感滑润。吴文珊等[34]研究薜荔瘦果的营养成分发现,薜荔果营养丰富,瘦果和花被等部位均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瘦果中脂肪酸含量很高,达30.13%,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如α-亚麻酸、亚油酸等;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粗纤维(33.4%)、蛋白质(15.7%)、果胶(15.15%)等以及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且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俱全,各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含量亦较为丰富。对薜荔花被的研究显示,花被中果胶含量最高,达32.70%;脂肪酸含量很低,仅占2.67%。因此,花被也可作为制作低脂食品的理想原料。王晶晶[35]采用GC-MS分析薜荔瘦果种籽油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种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占全部脂肪酸含量的88.3%,主要包括α-亚麻酸(54.44%)、亚油酸(23.14%)、油酸(10.85%)等,在医疗和保健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利用前景。

    5 ? ?育苗繁殖

    薜荔是一种兼具观赏、食用、药用功效的植物。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研究薜荔的人工栽培技术十分有必要。薜荔的繁殖主要靠播种、扦插、压条或组织培养,其中播种和扦插繁殖是简便和有效的方法,目前使用较多。薜荔果实采收后堆放数日,等花序托软熟后用刀切开取出瘦果,放入水中搓洗,并用纱布包扎成团,然后用手将肉质糊状物滤去取种子,种子阴干后贮藏到第2年进行播种[36]。薜荔种子的种皮较厚,种子露白需要的时间较长,且其种皮外有富含果胶的果肉,在土壤中容易发生霉变,为提高种子发芽力、出苗率及出苗整齐度,在播种前对薜荔种子进行处理十分必要。潘德灼[37]研究了Ca2+和GA3对薜荔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a2+和GA3可以明显提高种子的活力,Ca2+和GA3的复合溶液能够更好地促进种子萌发;Ca2+和GA3复合溶液处理的淀粉酶活性高于Ca2+或GA3单独处理,且酶活性回降的幅度为复合处理小于单独处理。林 ?炜等[38]研究了H+和K+对薜荔种子发芽的影响,得出用H+、K+溶液浸种均能提高薜荔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HNO3浸种的最佳浓度为37.78 mmol/L,KNO3浸种的最佳浓度为40 mmol/L,浸种时间为6 h。薜荔除了种子繁殖外还可进行营养繁殖,薜荔的不定根发达,蔓生茎根较多,使用带有不定根的枝条进行扦插,极易成活[4]。郑天汉[39]研究发现,薜荔嫩枝扦插的成活率远高于硬枝扦插的成活率;ABT生长素处理后扦插成活率高于未处理的对照组。姜傲芳等[40]以薜荔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快繁,获得了诱导丛生芽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以6-BA的诱导效果最好,IAA的诱导效果最差。李 ?方等[41]在以薜荔顶芽、带腋芽的茎段和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组培时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有利于诱导丛生芽,且顶芽的丛生芽诱导效果最好。

    6 ? ?加工与应用

    薜荔花被和薜荔籽中富含果胶物质,可作为食品中的凝胶剂、乳化剂、增稠剂和稳定剂[42]。康德灿等[43-44]分别以杏鲍菇菌丝提取液和金针菇菌丝体提取液与薜荔汁液调配,制成了含有菌体蛋白、多糖体、薜荔汁等丰富营养成分的复合型饮品。彭 ?凌等[45]以30%薜荔浸提液作为饮料稳定剂,研制了薜荔籽保健饮料。彭凌[46]在薜荔籽浸提液中加入卡拉胶、琼脂复合稳定剂等,得到色泽、透明度及凝胶性等均较好的果冻。近年来,果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受到医学的重视。研究表明,长期食用果胶,血液中的胆固醇会有所下降;另外,果胶还能与放射性元素结合,以无害的形式从体内排出,因而被认为有防癌作用的可能[47]。吴文珊等[34]在对比薜荔瘦果的果胶含量时发现,其明显高于山楂、橙皮、柠檬皮、松树皮和柑类等果胶含量较高的植物,表明薜荔瘦果是良好的果胶资源。薜荔花被除含有丰富的果胶外,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可作为开发低脂、低热量保健饮品的资源。薜荔的藤蔓柔性好,可用于编织和造纸,其胶乳可以提取橡胶。薜荔作为常绿植物,不定根发达,攀缘能力强,生存适应性强,可用于园林绿化、装点山石、护坡或驳岸绿化、护堤等,既可保持水土,又可作为观叶观果植物[7]。

    7 ? ? 结语

    薜荔作为使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被医学家熟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薜荔的食用价值和生态价值也逐步为大家所知,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目前针对薜荔展开的相关研究工作还远远不够。因此,深入开展薜荔化学成分及药理分析,扩大薜荔的栽培面积,制定薜荔专属性定量评价标准,使薜荔资源得到真正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将是薜荔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8 ? ?參考文献

    [1] 张恩景,孟军华,曾庆源.薜荔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7,20(7):1293-1295.

    [2]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9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2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99-500.

    [4] 王晓鹏.薜荔的繁殖及其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0(6):25.

    [5] 张恩景.薜荔果药材的质量分析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9.

    [6] 唐新霖,胡小三,李怀福.薜荔开发前景及大田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1):33-34.

    [7] 赵虎,颜玉娟,袁洪辉.薜荔在园林中的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2007(3):73-72.

    [8] 曾广方,姚天荣.薜荔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1965(9):577-583.

    [9] KITAJIMA J,KIMIZUKA K,TANAKA Y.Three new sesqui-terpenoid glucosides of Ficus pumila fruit[J].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00,48(1):77-80.

    [10] KITAJIMA J,KIMIZUKA K,TANAKA Y.New dammarane-type acetylated triterpenoids and their related compounds of Ficus pumila fruit[J].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1999,47(8):1138-1140.

    [11] 范明松,叶冠,黄成钢.薜荔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7):29-31.

    [12] 张峰,张俊清,孔令仪.薜荔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9,40(10):942-945.

    [13] 章乐建.络石藤与薜荔的异同[J].海峡药学,2011,23(5):54-55.

    [14] 肖文琳,陈文豪,宋小平,等.薜荔茎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成药,2015,37(8):1734-1737.

    [15] 蔡月,肖雄,宋小平,等.薜荔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7,40(4):834-837.

    [16] 钟小清,徐鸿华.榕属药用植物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0,31(9):3.

    [17] JUAN E,RIDEOUT J,RAGASA C Y.Bioactive furanocou-marin derivatives from Ficus pumila[J].Philippine Journal of Science,1997,126(2):143-153.

    [18] RAGASA C Y,JUAN E,RIDEOUT J A.A triterpene from Ficus pumila[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1999,1(4):269-275.

    [19] 吴文珊,王扬飞,方玉霖,等.薜荔抑菌效应的研究[J].福建热作科技,2004(2):15-16.

    [20] 吴文珊,纪小苹,王扬飞,等.薜荔叶及花序托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2):55-56.

    [21] MARIA N,NORONHA,RIBEIRO G E,et al.Phytochemical profile and antioxidant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hydroethanolic extracts of Ficus pumila[J].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2014,8(28):2665-2671.

    [22] RAKSHITH D,SANTOSH P,SATISH S.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microbial metabolite producing endophytic Phomopsis sp. from Ficus pumila Linn.(Moracea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emical & Analytical Science,2013,4(3):156-160.

    [23] 肖文琳.薜荔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5.

    [24] 蔡月.薜荔叶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7.

    [25] 鄂少廷,唐新德,闵德潜,等.薜荔果多糖对小白鼠免疫功能影响的探讨[J].武汉医学院学报,1980(4):13-17.

    [26] 李方,夏宜平,任君.薜荔的组织培养和薜荔果多糖抗肿瘤作用的试验研究[J].武汉医学院学报,1977(5):81-83.

    [27] RAMCHARAN G,CLEMENT Y N,MAXWELL A R. Cyto-toxic activity of selected West Indian medicinal plants against a human leukaemia cell line[J].West Indian Medical Journal,2010,59(6):597-601.

    [28] LARBIE C,APPIAHOPONG R,ACHEMAPONG F,et al.Anti-proliferative effect of Ficus pumila Linn. on human leukemic cell lin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2015,4(2):330-336.

    [29] 毛彩霓,谭银丰,严沪明,等.薜荔药材醇提物抗炎活性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37-38.

    [30] LEONG C N A,TAKO M,HANASHIRO I,et al.Antioxidant flavonoid glycosides from the leaves of Ficus pumila L.[J].Food Chemistry,2008,109(2):415 - 420.

    [31] 王晶晶,李均,陈炳华,等.薜荔果实乙醇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初步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1):110-114.

    [32] MARIA A N,MARCOS A D S R,CIOMAR A B,et al.Chemical composition,anti-inflammatory,molluscicidal and free-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the leaves of Ficus radicans 'Variegata' (Mora-ceae)[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12,26(4):323-330.

    [33] 李華西,张临春.薜荔果胶的研究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1992(1):27-31.

    [34] 吴文珊,方玉霖.薜荔瘦果的营养成分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2):51-55.

    [35] 王晶晶.薜荔隐头果原花色素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36] 吴松成.薜荔的开发利用及栽培技术[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2):51-52.

    [37] 潘德灼,李凤玉.Ca2+和GA3对早白菜苔和薜荔种子萌发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92-96.

    [38] 林炜,宁正祥.爱玉多糖的制备、凝胶性能及应用[J].四川食品工业科技,1997(1):23- 26.

    [39] 郑天汉.薜荔种苗的繁殖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02,16(4):25-27.

    [40] 姜傲芳,田大伦,谭晓风,等.薜荔茎段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3):10-13.

    [41] 李方,夏宜平,任君,等.薜荔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36(3):228.

    [42] 唐翠娥,梁瑞红,刘伟,等.薜荔概述及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2):18-19.

    [43] 康德灿,彭凌,安敏.杏鲍菇富硒薜荔汁复合饮料的研制[J].食品科技,2003(10):79-81.

    [44] 康德灿,彭凌,安敏.金针菇富硒薜荔汁复合饮料的研制[J].食品科学,2003(8):91-92.

    [45] 彭凌.薜荔籽保健饮料的研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24(3):68-70.

    [46] 彭凌,吕艳.薜荔籽胶凝果冻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2004(2):90-91.

    [47] 梁志.实用医疗饮食指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基金项目 ? 南药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利用;南药种质资源保护;海口综合试验站(CARS-21)。

    作者简介 ? 李英英(1990—),河南开封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药用植物资源收集与开发利用工作。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 2020-06-09

相关文章!
  • 浅海围栏牧场中柱桩受力及波浪

    王刚 王建康 陈丁 王新鸣 陈国强 宋炜 王磊摘?要: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浅海围栏牧场设施中柱桩的受力及内部波浪场进行了研究。试

  • 猪瘟疫苗在猪瘟综合防治中的应

    高改林摘要:随机抽取18头猪进行猪瘟疫苗免疫接种,检测其免疫效果。结果表明,接种30 d后猪体内的抗体水平仍保持较高的水平。说明猪瘟疫

  • 宝塔形桃树整形修剪技术

    申晓静 晁顺波 韩志乾 张献利 马冠峰内黄县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桃树的天然适生地。全县共有桃树面积5万余亩,广大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