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
王晓珊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投入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本文以七年级《爱在家人间》一课教学为例,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有效情感教育渗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情感教育 ?有效渗透
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重视认知教学目标,忽略了情感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情感教育渗透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受到固有教学理念的影响,一方面仍然将讲解理论知识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忽略了“情感认知”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无法从内心真正认同道德与法治所倡导的理念,更无法导之以行。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过分强调“情感教育”,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变为“情感说教”,教师强行给学生灌输情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思想,没有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念,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降低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育者如何巧妙地从课前准备到课堂实施等操作层面,一步步深入实现情感渗透,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渗透情感教育进行一些简要探析。
一、挖掘“学生资源”,捕捉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广泛而优质的课程资源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与其他教育资源相比,“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学生资源”具有更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这种资源来自学生本身,这能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实际,也更符合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笔者所教的学生多为外来务工子女,情况较为特殊。学生的父母大多以务工为主,文化程度不高,平时繁重的工作让家长很少坐下来与孩子谈心;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家长缺乏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打骂孩子的现象非常常见。而学生处于逆反期,情绪波动非常大,稍微一不顺心,可能就与父母发生口角。同时,进入青春期,学生一方面独立性越来越强,越来越渴望与父母平等交流;另一方面又期望获得父母的关注,特别是二胎政策实施后,学生这方面的需求更明显,因此家庭矛盾不可避免。
基于对学生背景的调查研究,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梳理,还要提炼出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因素——亲情之爱,并将其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深化教学主题“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化解与父母的冲突”,并引入“体味亲情,发现爱”“爱的碰撞,明白爱”“沟通传递爱,学会爱”“感恩父母,践行爱”等教学环节,将这些环节作为课堂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艰辛,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二、创设情境教学,促进情感共鸣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可以通过创设情感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课堂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情感教育的渗透。
如在讲授《爱在家人间》这节课时,教师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亲情之爱的表现形式”、“了解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其次,教师选取了几个有针对性的资源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情感方面层层推进。下面以第一个情境“体味亲情,发现爱”的创设为例。开篇配乐播放沙画剪辑视频《父爱》,并让同学们谈感受,强烈的视觉和音乐渲染将学生带入了爱的氛围中,对本节课进行情感铺垫。当然在互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立刻有所共鸣,有的孩子对于亲情没有太深刻的感受甚至存在冷漠的态度。考虑到这些“个性”问题,教师先分享了自己的亲情故事,再引导学生回忆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有些学生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父母可能曾经缺席,但是在这为数不多的相处时间里父母也用他们的方式尽力地爱着自己的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好些同学沉默片刻后也举起手来,自发地谈起与父母的故事。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产生了共鸣。
三、融合生活教学,增强情感体验
除了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外,教师还可引入生活化的元素,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切身体会,引发学生的自主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实现课堂情感教育的渗透。
学生在与家長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爱的“碰撞”,特别是我班的不少学生家长更是没有太多的耐心去与孩子交流沟通。尽管情况特殊,但是世上孩子与父母矛盾的爆发点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利用多媒体,首先选取了学生的同龄人——一部电视剧中的角色“方朵朵”与父母在日常相处中几个代表性的片段。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情绪很激动,开始七嘴八舌地倾诉,同龄人的生活经历明显触动了学生。紧接着我设计了更贴近学生的两个问题:“你和父母发生过类似情况吗?”“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矛盾?”很多学生也还原了自己与父母日常的相处片段:因为手机使用问题与父母有了冲突、父母管教太多而让自己厌烦、父母经常采取暴力教育……正是因为融入了很多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细节作为教学资源,所以学生的情感并不是教师“给的”,而是他们自主体验到的。
四、巧借媒体资源,推动情感升华
信息化媒体资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是为了传播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依托信息化媒体资源是教学中非常必要的选择。
在本堂课第三个环节“传递爱,学会爱”中,教师通过事先与家长的沟通和各方面的了解,将家长们想对孩子说的话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借此机会认真倾听父母的想法,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工作的不容易,将本堂课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们认识到原来父母这么爱我,我却不知,我也爱着爸爸妈妈,他们却觉得我不懂事,让他们体会到这些都是缺乏沟通造成的。在学生经历了情感的波动后,教师抓住契机,在课堂的最后播放了视频《遇见20年后的父母》,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学生们仿佛看到了20年后的父母,白发苍苍,背影佝偻……他们纷纷沉默着、思考着、泪流着,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真切地感受到要珍惜父母的恩情,要学会感恩父母,情感升华达到最高潮。
总之,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认知教学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于教材,将情感渗透作为教学手段和重要目标,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宋雪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现代农村科技,2019(3):67.
[2]许有峰.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8(1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