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作文小组竞写
摘要:我们以每周一篇随笔作文为写作形式,写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小组竞写为组织形式。“师生共写”和“快乐写作”是“随笔作文小组竞写”的两大特色。
关键词:随笔作文;小组竞写;教师下水
一、概述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如何让学生爱写、乐写,如何让教师爱教、乐教,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
朱永新教授在《还语文教学以本来的面目》一文中提出这样的做法:第一,不许看任何作文书;第二,不讲作文应该怎么写;第三,从小学开始每天坚持写日记。这给作文教学带来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要“隐去技巧”地教作文,以学生真正投入其中的写作活动代替“教作文”。
“作文本身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而是育人的一种重要途径。换句话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不同时代有不同要求,在当代,最基本的是要培养有智慧的人、有民族热血的人、有创造品格的人。智慧、民族心性、创造品格,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如果作文教学要注意文化关怀的话,那么,就要在学生的文化岩石上开凿泉眼,让青少年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文化性感觉最自由、最真切、最具体地迸发出来,并且要有针对性地指导、校正。”[1]关注“人的发展”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生的角度介入一次写作活动,才能真正起到“启迪心智,为文为人”的作用。
我们的写作形式是每周一篇命题随笔作文。除了每周的随笔作文,我们广泛阅读,读写结合。各学期均安排阅读课,学生读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也读自己买的书。我们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即写“读书笔记”。
“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2]学生在三年的随笔作文和读书写作过程中,逐渐练就了对文字的“敏感”。
二、过程与方法
(一)写作内容
学生的写作水平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水平和语言驾驭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写作题目和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兼顾培养学生的能力。练笔,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练笔,不仅是完成作文,更重要的是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记录生命的历程。
七年级教学之初,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将写作要有读者意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文章要表达真情实感等写作理念传达给学生。事实上,有些学生正是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們的写作内容有三个基本点:以课文教学为依托,以学生生活为土壤,以培养人格为目的。
1.教什么,写什么。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我们共进行了17次随笔作文写作,其中与课文学习相关的5次:“田野里的秋天”安排在《春》《济南的冬天》教学之后; “幸福的瞬间”安排在第五单元教学之后(这是一个亲情单元);“顺叙,倒叙,插叙”以《走一步,再走一步》(顺叙)、《风筝》(倒叙)、《紫藤萝瀑布》(插叙)为例文。以课文为例子学写作,学生容易理解,学得轻松,所教的内容大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课文在作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视,虽然这一点早已成为业内同仁的共识,但如何具体实施,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2.想什么,写什么。学习的行为理论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导致的有机体的行为、思想或感情的相对持久的改变。普雷马克原理认为可以用那些更偏爱的活动来强化那些不太喜欢的活动。”[3]仍以七年级上学期为例,累计以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生活内容命题写作9次。学生刚来到新的学校和班级,我们写《 ,这就是我》,横线上选填“咳,嘿,哈,”中的一个词。学生十一小长假大都帮家里收玉米,我们写《劳动日记》。学生升入中学,科目多了,我们写《我喜欢的一节课》。我们读了《草房子》,又一起看了同名电影,以此次阅读活动为题材,写《这也是语文课》。学生在期中考试之后感到学习压力,我们写《我愿意做的事》《我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冬天来了,我们写《冬天的童话》等。
(二)小组组织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认知发展主要是由机体外部向内发生的。维果斯基的主要假设是:个体内部的过程起源于个体同他人的互动。儿童观察自己所在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且自己也同其他人进行互动,然后利用这些互动来促进自己的发展。”[4]“随笔作文小组竞写”正是以发挥学生在小组内的互相促进作用来推动学生个体的发展。
“效用最大化理论指出,人们行动的目的是想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同时,将痛苦最小化。”[5]学生如果不愿意交作文,通常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写不好作文。写不好作文的结果无非是得到一个不好的评语。所以我们在小组中给学生一个位置,让他的作文即使不能得一个良好,也能给小组里做出贡献。小组的团结凝聚力是学生完成作文的动力之一。
过多地强调表现目标(如表扬、等级和高分)会削弱学生对于任务掌握目标(如学习新事物、提高自己)的关注。我们主要是通过“语文的魅力”“有趣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我们举行作文竞赛,先在小组内“海选”,各小组派出评委进行“入围”评选,教师参与评选确定进入决赛的名单。然后,打破班级界线,由两个班的学生共同担任评委,投票选出获奖作文等。
(三)下水作文
陈俊江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写作素养应包括“有思考的习惯;有文化的积淀;有生活的基础;有科学的理念;有下水的能力;有命题的水平;有鉴赏的眼光;有评改的能力。”我们在“随笔作文小组竞写”中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写作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
1.学习写作理念。教师贴近生活的写作内容和部分学生所写的“陈旧内容”“普遍内容”不同。这种区别在一次次“共生写作”(黄厚江语)中逐渐缩小。渐渐地,学生也开始能够从“最近的生活中选材”,并且把教师作为潜在的第一读者。
秉承“爱作文,爱生活”的写作理念,我们向学生灌输“写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思想。这一点,从我们七至九年级命制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中可以体现。有时候一个突发事件会为我们提供写作和教育的契机。记得我们进行《你来到我的生活里》写作时,我在一个班布置题目时可能多写了一个“了”字。我写了一篇《你来到我的生活里》在作文讲评课上念给学生听。我写到:“皇帝”,这个安徒生童话里的人物,他来到了我的生活里。是因为此时我和他一样属于犯了错的人。
2.教给写作方法。黄厚江老师说:“其实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书本上多的是,并不需要教师们讲;即使要讲,也是教师用自己的话语讲,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讲,这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己的写作体验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通常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开始酝酿自己的下水作文。我们希望学生做到的,或者说,这次作文学生需要着力提高的方面,教师下水作文需要体现出来。
教师的文化功底,教师的文笔风格,教师的文字功夫,对学生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
3.提高写作兴趣。王开东老师说:“教师写作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对写作形成正确的理解。教师写作还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写作困惑和学习要求。”如果教师以写作来帮助生活,那么学生才有可能从写作中受益。如果教师能够感受到写作带来的精神的愉悦,那么学生才可能和教师一起开开心心地写。如果教师在自己的作文里倾注对学生的情感,那么学生从教师的作文里获得的,不仅是写作的启示,更有精神的养料。
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和学生的心贴近了,教育的效能将近在咫尺。
综上所述,“随笔作文小组竞写”是我们面向广大初级中学研究并实践的作文教学方法。正所谓“教无定法”,我们所实践的具体写作内容以及小组组织形式,必将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具体学情下不断更新、完善。“爱作文,爱生活”,让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写作的快乐,在写作中成长,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成为朋友,将会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注释:
[1]陈军.名师讲语文:陈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朱光潜.天资与修养[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3][4][5]罗伯特 J·斯滕伯格 (Robert J. Ster) .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娜(1977— ),女,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里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