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雕塑造型语言中的形体关系

    摘 要:形体关系在具象雕塑造型语言研究中是一个基本的共性问题。本文首先从比例、形状与空间等方面梳理和归类形体关系的构成要素,以探寻有效认知和理解形体的方式方法,接着从造型能力基础的建立、个性化造型语言的形成以及形体的精神表达等层面,思考和讨论形体关系在具象雕塑创作中的作用、价值与实践途径。

    关键词:具象雕塑;形体关系;造型;个性化;创造

    具象雕塑造型语言拥有无限广阔的探究空间,无论其方法手段和形式效果如何丰富变化,都离不开一个本质恒久的共性——形体关系。举个例子,一次人体泥塑写生课上,学生指着自己做的雕塑的头部问老师:“我做的头像是不是大了?”老师回答:“你指的是你做的雕塑头像跟模特的头部比较?还是跟你做的这件人体泥塑比较?又或是跟隔壁同学做的头像比较?”老师的第一问指出要与写生的对象比较,第二问指出局部要和整体比较,第三问则引导发现不同个体主观感受和表达存在的差异性现象。这个情景对做雕塑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假如没有“关系的比较”作为前提,的确很难孤立地判断某个事物或某个方面的是非。事物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以“关系”的方式共存。

    1 把握形体关系的几个要素

    具象雕塑造型要求处理形体中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等的关系,形体关系可以无限地向外拓展以及向内细分,是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形体关系的无限丰富性和错综复杂性可能会令人感到无从着手:担心顾此失彼,迷失在孤立的局部之中;焦虑终点遥不可及,甚至虚无缥缈。回归较本质的形体构成要素来考虑,一定数量、尺寸、形状和方向的块面构成体块,无数的体块以各自的空间位置、组合方式构成形体关系。也就是说,形体关系可以解构为无数的以各自空间位置和组合方式存在的体块,这些体块可以解构为一定数量、尺寸、形状、方向的块面。为了使这个关系综合体的结构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将形体关系在比例、形状、空间等方面进行抽象化梳理和归类,并按关系的主次强弱排序,依次比较,这是一种有效的认知和理解形体的方法。

    比例——即量度的关系,例如一个量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对比关系,或者个别量与整体总量之间的关系,包括长度、斜度、弧度、密度等。

    形状——由物体外部呈现的线条或者轮廓组合形成。形状包括构成体块表面的块面形状、体块在各个角度所呈现的外在轮廓形状以及体块的各个内部剖面形状。事物由无限丰富的形状交织而成,于是出现了形状与形状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形状的区别。

    空间——形体向平面关系抽象为形,向空间关系具体延展为体,点连成线,线组成块面,块面再组成体块,点、线、面、体共同构成空间。空间关系包括位置关系、方向关系以及组合关系等。点、线、面、体在空间中有具体的位置,各个位置相互之间存在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关系以及距离。关于空间中的方向,单一的点是没有具体方向的,同时它有无限的方向可能。而直线在空间中存在两个方向可能,分别指向直线的两头。块面上任意两根直线可以确定其空间方向。形体拥有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视觉的形体可以理解为这两个空间之间的界面形象,当处于形体的外部空间时可以看到这个界面的外侧面,而处在形体的内部空间中可以看到这个界面的内侧面。形体与形体之间的空间组合方式包括相交和不相交,不相交的方式包括互不包含、包含和被包含等情况。

    2 加深对形体关系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建立主动的造型能力基础

    很多民间石雕匠人能够非常熟练地把坚硬的石头雕刻成狮子,某位石匠的祖辈都在雕刻石狮,一天他来到动物园,看见了真正的狮子时竟根本无法相信眼前的狮子就是狮子,他坚信自己雕刻的那些狮子才是狮子。中国无数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石狮令人叹服,其造型的技艺源于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观察和摹写,经过世代的发展、演变、交融和传承,变幻出无数的风格流派,其对形神的提炼和升华可以说是创造出了一种“人为的真实”。然而在今天,很多石匠也许只会雕刻石狮,甚至只会雕刻某款石狮。假如石匠能够意识到狮子的形态跟大自然中的万物存在共通之处,都是由关系各异的形体构成,从被动的重复摹写走向主动的造型,或许其就能运用世袭的精湛技艺雕刻狮子以外的事物。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已经模式化的技术,更是培养开放灵活的思路以及问题意识,除了知道“怎么做”,还可以质问“为什么”“还可以怎么做”。

    造型是具象雕塑创作中重要的能力基础。造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获得并逐步提高。在美術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一般采用人体写生训练的方式开展雕塑造型基础能力的教学,其原因主要是人体中涵盖大量丰富多样的形体关系。写生训练作业的进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观察、理解、造型和检验,从观察开始,4个阶段循环往复直至作业结束。而这4个阶段的对象、手段和目标都离不开形体关系。其中,比例关系可以遵循“大度先决”原则,先确定最大的量度并加以明确,以此作为测量标准,然后按照量度从大到小的顺序逐步测量、明确和检验其他量度,经过各个量度间的反复比较,可以逐步提高其比例关系的准确度;形状关系可以先归纳出某个形状的几何形特征,再与其他形状反复比较以捕捉其个性化特征;空间关系可以建立三维坐标以确定和比较位置关系;方向关系可以通过比较和归纳明暗关系获得对块面空间朝向的初步判断,并结合多角度,观察、比较和检验轮廓的斜度关系。通过长度关系、位置关系和方向关系,可以明确线段,若干明确的线段结合形状关系可以明确块面,若干明确的块面可以构成明确的体块,将若干明确的体块按明确的密度关系和组合关系可以构成无限丰富变化的形体关系。

    无论是写生人体还是石雕狮子,加强对形体关系的观察、分析、理解,掌握形体关系的普遍规律,可以避免具象雕塑的造型思维被固有概念和技法局限,能够更灵活主动、全面深入地认知形体;提高对形体关系的比较、判断和把控能力,可以提高造型的效率,有利于个体感受力、判断力以及造型自信的培养,使雕塑造型更加坚决、果敢、自由。

    3 深化对自身主观感受的分析理解,建构个性化的形体关系体系

    伯里曼的素描创建了一套运用概括的几何体块来分析理解人体结构的体系,为认知和表现人体提供了科学、简易的思路,其目的是研究形体关系中的普遍共性规律。学习伯里曼的造型体系可以获得一种有效理解形体结构的思维方式,而非万能公式或人体模版。概括的目的不是“简单”,而是“丰富”。掌握共识的形体关系基础只是雕塑造型的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建构属于自己的体系,发展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造型语言。

    事物的客观存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无差异的,无论是谁、在哪里、看见什么、想到什么,日月天地都在按其自然的轨迹运动变化发展。同时,每个人作为生命个体,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生理和心理构造、人生经历、兴趣爱好、审美习惯。不同的人即使在相同的时空面对同一物体,所见所感所想也不尽相同。假如有足够的自信,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持续观察、认识、理解,就会逐步形成个性化的特征。对具象雕塑而言,这种独特性也许就是大家所说的形体感,它与生俱来,并随生命的历程不断生长变化。有的人选择欣赏、尊重、珍惜,在观察和表现的过程中渐渐地构建出其关系体系,用心培育出真诚、和谐、生动、独特、富于生命力量的造型语言。溯古思源,雕塑大师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形体关系体系的?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这些特点带给人怎样的感受和体会?源于客观存在的个体主观感受如何生长成为个性化造型语言?

    罗丹的雕塑造型喜欢强化视觉印象中的形状关系和空间方向关系,表情各异、大小错落的体块此起彼伏,以彼此的高点与外部空间相抗衡,深陷的低点和灵动的虚实关系营造空气中逼真的光影氛围,形体在呼吸、张弛间创造出生命运动的节奏和旋律。马约尔、布德尔和卡尔米勒斯都是罗丹的学生,而他们的雕塑造型语言都各自呈现出极其独特而强烈的风格。马约尔选择大自然坦荡浑厚的形体态势,通过减弱甚至舍弃细节低点的深度,成就浑然饱满的整体,形状倾向圆中偏方,极力强化形体的厚度和体量;布德尔专注于形体内在结构组合关系的分解和综合,通过强调构造的明确性实现由内而外的力量传递;卡尔米勒斯的雕塑在上扬、升腾、凌空、跳跃的内在气息中蕴藏着拉长的比例关系、富于弹性的线条弧度以及活泼灵动的空间朝向运动变化。他们被罗丹的雕塑吸引,但罗丹并没有给他们雕塑,而是交给他们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是罗丹自己的形体关系体系。学生们分别埋下了这颗种子,用真诚、勤奋和耐心培植出各自的形体关系体系,为世界带来各种各样的视觉感动和具象雕塑造型的可能性。

    贾克梅蒂曾师从布德尔,他的雕塑给人的深刻印象是一个个瘦长粗糙的人体,就像空洞灼眼的白光前收缩凝固的黑影。这种形体感受可能源于个体被现实造成伤痛印象的视觉情感记忆,这是雕塑家眼中的真实。他固执于对自身主观感受的忠诚,苦苦挖掘和千锤百炼内心深处极尽枯竭无助的形体感受,这种强烈区别于一般审美标准的视觉冲击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共鸣。具象雕塑的前辈创造了列举不完的生动案例,比如亨利莫尔在自己痴迷的石头和骨头的造型规律中发现并创造出独特的向内收紧而非向外膨胀的形体关系体系;与伯里曼建立的方块形体关系体系相对,伯特罗建构出圆球的形体关系体系……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形体关系体系可以是一个向内认识和剖析自我并贯穿一生的过程,这个体系源于客观存在,流经眼睛、头脑和双手,在雕塑造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 拉动形体关系,用形体创造和传递精神层面的视觉感受

    具象雕塑中“写实”的“实”指向丰富。它可以是“客观现实”——就像用机器绝对准确地复制出来的一样;也可以是“主观现实”——人作为独立的感官和精神个体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现实;还可以是“创造的真实”——想象的具象呈现;还可以回归“自然的真实”——内外高度协调统一,近似于意象的境界。

    雕塑的现实形体关系与观者从雕塑中获得的形体感受未必是一致的。在造型过程中,出于精神情感表达的需求,可以从“客观现实”中寻求形体关系的连贯性、合理性和协调性规律以呈现真实感和生命力;可以通过“主观现实”挖掘形体的个性化表达可能;为了主观表达的需求,例如当需要强化某方面的形体感受时,可以通过培养形体的想象力,使想象从局部扩展出全部,从朦胧走向清晰,从凌乱无章的碎片组织成为完整条理的整体,拉动形体关系变化,在连贯、合理、协调的基础上建立主动的形体关系新体系,创造出自己的“主观真实”世界;可以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经验积累,将人生的修养和专业的理论、技术融会贯通,使个性化的形体关系体系趋向于一种造型潜意识,令主观表达自然流露,实现主客体的高度协调统一,回归“自然的真实”。

    小尺寸雕塑可以做出无比巨大的感觉,雕塑的真实尺寸与观者的尺度感受未必相同,形體关系可以改变和创造尺度感,例如利用透视规律拉动长度比例关系的节奏以实现人为的视觉深度。物质带有丰富的人类情感体验信息,物质的材质感可以引导或创造情感的记忆和联想,雕塑的造型可以运用视觉经验赋予不同物质的形状关系特质从而创造该物质的材质感。根据主观精神表达的需求,可以通过拉动形体的各种关系实现各种视觉感受,包括质量感、空间中的方向感、力度的强弱感、硬度感、空间深度感、激烈或柔和的节奏感、速度快慢感等。

    具象雕塑从客观再现到主观创造是一个综合、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需要眼睛的观察、头脑心智的思考和双手的表现高度同步协调,从客观自然中认知美的规律,开发对形体空间的感受力、判断力,锻炼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培养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激发思维的反应力和创造力。主观创造的真实可能会片面、极端,也可能更强烈、更纯粹、更不可思议、更有感染力。

    客观现实已经存在,并等待每一个精神主体去感受、认知和思考,除了数字技术和机器就可以完成的机械重复和再现外,雕塑还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造型思维来创造一种主观的真实,完成真正主动的精神思想表达。假如形体关系可以成为可控、可变的思维体系,也许雕塑造型语言本身就可以带有崭新的时代性和深刻的观念性,正如远古的浑宏、古典的优雅、中世纪的肃穆、文艺复兴的理智、巴洛克的繁华、近现代的抽象、当代的极简……新时代中国特色具象雕塑造型语言将会蕴含怎样的时代气息与精神内核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作者简介:陈宏践(1976—),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雕塑。

相关文章!
  • 费斯·阿金电影中的主题内核:爱

    王政捷“移民”,是当下全球的热点。作为移民后代的导演费斯·阿金,移民题材自然是其电影的重心,其作品中传递出的主题内核则是爱、回归、漂

  • 岩井俊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胡潇【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同时期的日本电影却步入了低谷,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衰退期。一直至上世

  • 永乐宫壁画《朝元图》色彩搭配关

    尚旭杰摘要:位于山西省芮城县的永乐宫是元定宗元年民间艺人为纪念吕洞宾而建立的道教圣地,它最精美的地方就是壁画,因而其壁画也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