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联网+”就业指导工作积分运作机制
林悦 巫晓霞
摘 要: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机遇。随着网络普及快速发展,高校务必要加强互联网+就业的创新方式方法指导,尽快构建“互联网+”就业指导工作积分运作机制和服务体系,为大学生铺设出一条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的就业指导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就业指导 完善 运作机制
目前,“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正逐渐被构建和完善,然而,大学生就业并非是简单的系统工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高校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重视“互联网+”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的建立,才能助力当代大学生更好就业。
一、建立互联网+就业工作积分制,分期落实就业工作
(一)分层制定就业工作列表
规定就业指导中心、各学院、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并按就业工作月度进程细化了就业指导中心、各学院、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就业重点工作,以此推进各项就业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取得更好成效,圆满完成就业相关指标。
(二)分期落实就业工作
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进行有计划、分层次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并且在指导的内容上力求做到完备周到。结合就业工作的开展,分三期整齐开展:就业启蒙期(大一)——普及就业知识,宣贯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就业预备期(大一和大二)——宣贯就业相关政策,开展各项就业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就业冲刺期(大三)——推荐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完成就业冲刺,全面提升就业质量,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三)采用“就业工作积分”制记录实施细项
依照就业工作内容推行“就业积分制”。就业指导中心、二级学院、班主任每月按照各项就业工作开展的情况对标积分,将工作内容责任到人。
二、完善互联网+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应当被施以“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工程”意即黨政一把手承担总责任,层层递进,依次履行职责,将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到位,不仅责任到位,政策和资金都要到位,使整个学校都能充分关注和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1]。各高校可以通过成立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建立线上资源共享系统,更好地实现毕业生就业与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促使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另外,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广大教师及辅导员的雄厚师资资源,以教学和科研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线上平台,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上的就业实况。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实则与学院的工作业绩和招生规模密切相关。
三、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健全就业指导全程化机制
要想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就必须使阶段性和连续性得到有效的结合,推动就业指导逐步实现从“方法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转型,促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靠近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标准[2]。
高校在学生一年级刚入学时就应当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针对一年级新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生通过线上专业素质测评对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高校应当重点宣传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使学生能够了解真实可靠的社会就业实况,使学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更加全方位,全程化。
四、多种渠道并行,开拓互联网+就业市场
(一)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建立就业市场的开拓与整合机制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对市场的动向有一定的把握,比如市场在不同形势下会对毕业生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通过多种渠道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构建稳定良好的就业信息化的平台,以便就业工作能够实现良性循环。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各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更好地实现各级教育部门与人事、劳动部门的有效沟通和合作[3],高校应当积极部署互联网+招聘会的事宜,使学生能够通过线上线下面试多渠道并行达到顺利就业的最终目的。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顺利实现双向选择,同时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所助益,通过互联网实现就业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有效实现各种就业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毕业生也能享受这样方便快捷、覆盖面广且资源丰富的平台带来的服务。
五、通过积分制的落地和对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管理、指导与服务水平
采用就业积分制度,细化并落实就业责任,从而形成良好的就业工作氛围,进而推动就业全员化进程,全面完成就业工作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平均薪酬等指标。切实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制定就业工作实施方案,规范就业工作日常行为
制定学校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各项就业规章制度,规范就业工作日常行为,各学院可以根据学院特色、专业特色、毕业生的主要就业行业与区域等实际情况,制定各学院的就业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年度就业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对标学校的就业积分制度,逐步实习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调动就业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
将就业指导中心、各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各层级所承担的就业工作,引入积分制的管理模式,将激励的行为通过积分制进行有效管理,达到调动人员内在动力,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的目的,留住就业工作人才,促进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实施就业积分制,推进各项就业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更加完善了就业服务体系,提高了整个就业管理、指导与服务水平。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享受到了更完善全面的指导和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构建完善的“互联网+”就业指导工作积分运行机制后,能有效落实就业工作细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秀俊,于建波.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5(12):69-71.
[2]杨静.高校就业工作问题与管理工作机制的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425-426.
[3]李焱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J].传播力研究,2017(10):261.
作者简介
林悦(1987—),男,吉林大学研究生,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客户管理师。
巫晓霞(1987—),女,吉林大学研究生,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软件工程,高级职业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