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综合防治

    黄清爽

    摘要:对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流行特点、发病原因、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流行特点;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8-0026-02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传染病。该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猪,特别是1~4月龄仔猪多发。病程一般在2~23 d,有的长达1个月以上。仔猪副伤寒致死率达20%。该病具有传染性、其发生无季节性,只要外界气候环境因素稍微变化或者饲养方式方法不当都可以引发。通常为大规模的断奶仔猪交叉传染发病, 病发期间还会伴发或继发其他传染性疾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增加仔猪死亡率。仔猪副伤寒在全国均有发生,尤其是一些饲养卫生环境达不到仔猪生长相关要求的猪场常发,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

    1 流行特点

    仔猪副伤寒通常呈散发性和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和早春多发,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但3~4月龄仔猪最易感,6月龄以上的猪发病少,1月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更少。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经消化道感染,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

    2 发病原因

    饲养管理不当 ,圈舍环境潮湿,猪群缺乏运动;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 造成其营养不能满足身体需要而直接影响仔猪的发育,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再加上外界因素如骤然更换饲料、长途运输和天气突变等都是该病的诱因。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急性型一般发生在断奶前后的仔猪,开始发生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常突然死亡。病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升高到41~42 ℃,精神沉郁,俯卧,食欲废绝,有时呕吐,后期开始下痢,胸前、腹下、耳根皮肤有蓝紫色斑点,粪便呈灰绿色,有时带血,恶臭,病程一般1~4 d,有的突然发病死亡.该型病程短,死亡率高,耐过者转为慢性[1]。

    慢性型较多见,似肠型猪瘟,表现体温升高(40.5~41.5 ℃),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寒颤喜卧,堆叠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脸黏着,角膜可见浑浊、溃疡。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暗绿色或淡绿色,暗棕色粪便中常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恶臭带有血液或荚膜,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持续数周,伴以消瘦、脱水而死。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咳嗽和呼吸加快,体温稍高或正常,后期食欲废绝,喜喝污水。由于长时间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衰竭而死,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部分病猪在病中后期出现皮肤弥漫性痂状湿疹。病程可持续数周,终致死亡或成僵猪。

    3.2 病理解剖诊断

    急性型可见败血症状,耳、腹部、四肢内侧皮肤淡蓝色或淡紫色、紫红色,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出血,切面外观呈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胃肠黏膜卡那性炎症,大肠黏膜有散在的麸皮状的坏死物,各脏器黏膜如心内膜、咽喉、膀胱黏膜及肾脏均有出血点;脾肿大、边缘呈紫色或蓝色,肝肿大、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胆囊黏膜坏死[2]。

    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 多见于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肠道黏膜严重脱落,腥臭,大肠黏膜有糠麸样坏死物。病程10 d以上的病畜盲肠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肠系膜淋巴结为索状肿,有的呈干酪样坏死。脾稍肿大,有少量灰黄色结节病变,切面呈蓝紫色,质地如橡皮样,脾脏黏膜面密覆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肿大,可见灰黄色坏死灶;胆囊中有小溃疡。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

    3.3 实验室诊断

    镜检:取病猪的肝、脾、淋巴结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和荚膜。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肝、脾和心血,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后观察。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出光滑、无色、半透明、似米粒大小的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出无色、半透明、圆形、边缘整齐、湿润隆起的菌落。取上述培养基上的菌落接种肉汤培养基,置37 ℃24 h后观察,可见肉汤液浑浊,试管底部有少量白色沉淀,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生化试验:氧化酶、蔗糖、VP、乳糖、尿酸、吲哚试验均为阴性,葡萄糖、硫化氢、麦芽糖、甘露醇、木醇糖、MR试验均为阳性,符合沙门氏菌的生化反应[3]。

    3.4 鉴别诊断

    仔猪副伤寒与肠型猪瘟症状相似,临床上极易误诊。但肠型猪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坏死性肠炎病灶从淋巴滤泡开始向外发展,因而形成同心轮层状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黏膜表面,色褐或黑,中央低陷,有的有剥脱现象。仔猪副伤寒的溃疡灶表现为表面粗糙、大小不一、边线不齐。

    4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该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导致发生和传播的,因此,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应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增强仔猪抵抗力,饲管用具和食槽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干燥, 勤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同时,对地面、用具、设备等进行全面消毒。仔猪提前补料,防止乱吃脏物。如气候突然变冷要做好防护保暖工作,不要突然变更饲料,断奶不要过早等,断奶仔猪根据体质强弱大小分槽饲喂,给以优质而易消化的多样化饲料,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均可预防该病的发生[4]。

    (2)进行免疫接种。1月龄以上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20%氢氧化铝稀释,每头猪耳后肌肉注射1 mL,免疫期9个月;在疫区仔猪断奶前后各注射1次,间隔3~4周;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 mL,掺入料中喂服。

    (3)对发病的猪群及时隔离和治疗,圈舍用具要清扫、消毒,粪便要及时清理,堆积发酵后利用,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4)抗生素疗法:常用的是土霉素、新霉素和强力霉素。土霉素:口服,每日每千克体重50~100 mg,分2~3次服用;肌注,每千克体重40 mg,一次注射。新霉素:口服,每日每千克体重5~15 mg,分2 ~3 次服用。强力霉素:口服,每次每千克体重2~5 mg,每日1次。

    (5)磺胺类药物疗法:磺胺增效合剂疗效较好。磺胺甲基异噁唑或磺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20~40 mg, 加甲氧苄氨嘧啶每千克体重4~8 mg,混合后分2次内服,连用1周。或用复方新诺明,每千克体重70 mg,首次服用量加倍,每日内服2 次,连用3~7 d。

    (6)中药疗法:败酱草40 g,薏苡仁30 g,金银花20 g,丹参、苦参、土茯苓各18 g,地丁15 g,丹皮10 g,广木香6 g,煎水给仔猪内服,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内服3~5 d。

    5 小结与体会

    (1)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威胁养猪业较为严重、死亡率较高的一种仔猪传染病,以1~4月龄的仔猪最为易感, 但该病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平时注重自繁自养,严防疫源传入。此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环境卫生,对污染的场地及用具全面消毒,坚持检疫及隔离的原则。春秋两季有计划、高密度地进行仔猪副伤寒单菌或三联菌(猪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预防注射是最有效的途径,选择有效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效果好,可有效控制猪的死亡,减少养猪业的经济损失。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治疗,都必须坚持改善饲养管理与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死猪应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2)提高饲料管理水平,改善猪舍卫生条件。对于该病的预防,关键在于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以增强仔猪抵抗力。圈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及时清除粪便。注意给仔猪提前补料,及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对断乳仔猪可根据体质强弱和大小进行分槽饲喂, 同时要防止突然更换饲料导致应激[5]。

    (3)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或滥用,尤其是农户按照个人经验用药治疗,造成即使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也不能根治或毫无治疗效果。因此,使用抗生素要合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赵洪梅.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1(5):24-25.

    [2] 姜长虹.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J].现代农村科技,2010(12):39-40.

    [3] 汪诚天,叶祝年,王云芳.兽医实验检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 张雨林,仔猪副伤寒的诊断要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09(5):104.

    [5] 陆科鹏.仔猪副伤寒的临床诊断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12):44-45.

相关文章!
  • 浙江省化肥农药实名制、定额制

    汪洁 张小琴摘 要 化肥、农药“实名制、定额制”改革是当前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浙江省肥药使用强度至今仍未达到国家对农业绿色发展先

  • 河北省淡水养殖创新团队召开20

    李中科2019年1月23日,河北省現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产业创新团队在石家庄召开了2018年绩效考评和2019年工作任务对接会议,团队

  • 从果农投诉案件谈药害的发生与

    宋民斗近日,果农陈某投诉,他在某农资店购买农药防治冬枣炭疽病及其他病虫时出了问题,其用药情况如下:水量150千克,混配的药剂有25%(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