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何处寻
毛智周+李好
北京“十三五”文化规划将“西山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列入主要任务,可见北京市委市政府已认识到西山重要的文化地位,并希望借“西山文化带”的保护与开发,加速首都文化中心的建设。“西山文化带”的说法虽已提出,但尚存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譬如其基本的地理范围,各方观点不一,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欲明确今日“西山文化带”的地域范围,不妨从古人对西山及其地理范围的认识入手,以古鉴今,或许更有一番别样的收获。
一、金元时期的西山
北京西山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山脉,其名最早见于金朝史籍。金初大臣蔡松年的诗文集《明秀集》中便出现了“燕都迫于西山,故云软红尘裹西山”的文句。稍后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出使金国,在中都期间,适逢重阳节天降大雪,遂作《燕宾馆》一诗抒怀。诗题注:“西望诸山,皆缟”,而全诗最后一句“雪漫西山把菊看”则更是点出了西山之名。由此可见,“西山”在当时已成为对京西山地的称呼。
有金一朝,西山一带兴修或改建了一大批行宫、佛寺,而尤以香山、玉泉山为众,如元代佛教书籍《佛祖通载》记,金世宗“大定二十年正月,敕建仰山栖隐禅寺,今大都西山”。这里面最有名的当属金章宗修建的八座寺院型行宫,即“西山八院”,其中清水院(今大觉寺)、香水院(法云寺,今七王坟)的地望尚有据可考,其他六院的具体位置虽众说纷纭,但应均不出今京西近邻山地的范围。此外,相传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亦源自金章宗某次冬日西山观雪之旅,金人元好问词集《遗山乐府》中有《浣溪沙·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一词,也说明“西山晴雪”在当时便是皇帝御笔题诗的燕京佳景。
入元以后,西山更加成为皇室重要的祭祀、礼佛和游乐之地。据《元史》记载,文宗图贴睦尔曾遣道士毛颖达“祭遁甲神于大都西山”;英宗时皇帝在西山敕建佛寺过甚,引起了大臣们的连连反对,重臣张珪也提到:“建西山寺,损军害民,费以亿万计”;仁宗晚年倦于政务,曾向近臣透露心事:“朕欲为太上皇,与若等游观西山,以终天年,不亦善乎!”
此时,西山物产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如元代有关饮食保健的著作《饮膳正要》中即有“西山有玉泉,水甘美,味胜诸泉”的说法。西山出产的煤炭亦为北京居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元史·百官志》中便录有官府下辖的西山煤窑场一座;元末北京地方志书《析津志》更記载:“城中内外经纪之人,每至九月间买牛装车,往西山窑头载取煤炭,往来于此。”
“西山”一词在金元时期虽屡见于史籍,但具体描述其地望的文献则寥寥可数,所以我们只能依据当时位于西山的行宫、寺院和其他景观推测其范围。最有地理指示价值的地物是金代的“八大水院”,其中位置确凿的有阳台山麓的大觉寺(清水院)和妙高峰山腰的七王坟(香水院),足以证明当时的西山北限至少在今海淀北安河妙高峰一带。仰山栖隐寺和西山一带的煤窑也是重要的地标,它们均位于现门头沟区的山地,亦可指示西山的西部范围。此外,香山、玉泉山一带的近郊山地中,佛寺、行宫等名胜的数量最多,应为大西山景观的核心区域。元代地理总志《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元大都”章节中,没有记录西山,却有“香山”“玉泉山”等条目,或许在著者的心目中,香山、玉泉山的胜景足以作为京西山区风光的核心代表。综上所述,金元时期的西山泛指京西山区,其核心区为近郊的香山、玉泉山一带,北至今海淀北安河、西至门头沟斋堂,皆为时人心目中的西山。
二、明清时期的西山
明清两代的存世文献远较前朝丰富,方志、文集、实录、档案等材料中有关西山的内容比比皆是,不少都提到了西山的范围或具体内涵。这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对西山地理范围的认识提供了可靠依据。
文献中能够说明西山地望的,当首推《顺天府志》。光绪年间的《顺天府志》对“西山”的地望及具体所指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描述与解释:“宛平县山:城西三十里曰西山,总名也。析言之,曰聚宝山,俗呼荷叶山;曰香山,亦名小清凉,乾隆十年诏改静宜园;曰普陀山;曰平坡山,一名翠微山;曰卢师山,有秘魔崖;曰觉山;曰寿安山;曰半天云岭;曰万华山;曰天宝山;曰金山,亦呼瓮山,乾隆十六年命名万寿山,在清漪园;香山后为中峰。”(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地理志二》“山川”)
该志称“西山”为“总名”,并具体说明了“西山”包括哪些山峰。结合原文注引,对比古今地名,可以发现这些山峰基本位于今八大处-香山-植物园-百望山一带,可能还包括以西的克勤峪、蘑菇帚等处,都是今六环以内的山地。那么由此可以推测,光绪《顺天府志》所说的“西山”即今城区西北部六环以内的部分山地,这是明清时期人们对“西山”地望及范围的一种理解。
在明清时期的其他文献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的“西山”概念。如同治六年(1867)记录工部官员查勘西山水源的一条档案中即有如下的表述:“于二十四日起程,前往西山,逐日会同在附近一带。地方详细履勘,先将圆明园迆西,玉泉山之静明园,昆明湖之清漪园,香山之静宜园、碧云寺,樱桃沟之卧佛寺;并圆明园迆南,畅春园外之方河、萱花地泉,宗庙后小河泉,巴沟左近之蒲坑、黑鱼坑、菱角泡,西花园之南北河泡;以及圆明园迆北,青龙泉下游之萧家河,凡有泉水处,逐一查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号03-4969-001工部右侍郎魁龄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二日奏报查勘西山水源情形事)
可以发现,这次勘察“西山”水源的范围大致包括了今天的香山-植物园-圆明园-颐和园-巴沟一带,位于光绪《顺天府志》所指“西山”的东南山麓地区,亦即清代“三山五园”及其周边。
与金元皇室钟爱游乐西山相同,清代宫廷也着力于经营西山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检阅朝鲜使臣记录出使中国经历的众多“燕行”文献可以发现,不少使者都将“西山”与京西园林联系起来,甚至直指万寿山是“西山”:
“西山,在都城四十里,景趣殊胜,宫观寺院在焉。海子,去都城与西山同,周围筑墙,方四十里,中有大池。”(《两世燕行录》)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即太行之别阜,亦名万寿山,素称名山,非妆占楼台之胜,则一凡山而止。”(《蓟山记程》)
“西山,在西直门外十余里,盖燕蓟间好山水也。畅春、长春、静宜等诸园皆在西山之内,圆明园正在西山之下,即雍正帝潜邱也。乾隆间修治,增广浚昆明湖,周数十里。又开西湖周十里,受玉泉山诸流成巨浸,环湖遍置楼馆。”(《燕行录》)
诚然,认为“西山”即万寿山很可能是朝鲜使臣因交流障碍而产生的错误理解,因为我国同时期的文献中从来没有类似的记载。但朝鲜人的这种错误认识以及认为西山即园林的观点,实际上体现了时人眼中西山与园林的密切关系。
总而言之,以上各种文献中所描述的“西山”大致指的是今六环以内的部分山地,还包括“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及其周边地区。
不过,在明清时期的其他文献中,尚可看到对“西山”的不同理解,其地望似乎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如明末记述北京风土的笔记《帝京景物略》的卷六《西山上》、卷七《西山下》中以名胜为一章节介绍了“西山”的许多景点,每章节的小标题如下:
“香山寺”“碧云寺”“洪光寺”“卧佛寺”“水尽头”“中峰庵”“晏公祠”“卢师山”“平坡寺”“嘉禧寺”“罕山石景山”(《帝京景物略》卷之六《西山上》)
“西堤”“功德寺”“玉泉山”“瓮山”“戒坛”“潭柘寺”“雀儿庵”“仰山”“滴水岩”“百花陀”(《帝京景物略》卷之七《西山下》)
这里叙述的“西山”诸名胜,有些在光绪《顺天府志》所指的“西山”范围内,但有不少如戒坛、潭柘寺、仰山、滴水岩、百花陀等都远在这个范围之外。
在官方檔案中,我们也可发现对“西山”地望的类似认识。如道光二十三年(1843)记录征收西山牲畜稅银的一条档案中即有如下表述:
“西至西山北辛店、八角村、衙门口、古城村、磨石口、砖瓦窑、卢沟桥、长辛店、五里坨、三家店、牛角岭、安家滩、王平口、上下庄、门头沟、琉璃局等十六村。”(档案03-3199-046管理右翼税务哈哴阿道光二十三年年十二月初七日奏为右翼税务征收西山一带各村骡马牲畜税银不符旧制请旨饬查事)
这里“西山一带各村”北到妙峰山以南,东到石景山,南到长辛店,西到王平口,也远超出了六环以内山地的范围。
又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记录京西地区水灾的一条档案:
“五月二十八日酉时,大雨倾盆,西山一带山水骤发,至县城南关水高一丈二尺,一时不能宣泄,漫淹南关以及纸房村等五十一村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号04-01-05-0240-039直隶总督杨廷璋乾隆三十六年奏报良乡大雨西山一带山水漫淹村庄情形事)
这里虽然说的是良乡“南关”“纸房村”,与山地有一定距离,但他们是受“西山一带山水”影响,良乡南关的河流刺猬河(古茨尾河)发源于潭柘寺以南的山地并向东南流去,故这里的“西山”指的是潭柘寺以南的山地,大致位于今门头沟、房山、丰台三区交界处,也不是光绪《顺天府志》所说的“西山”。
不难看出,以上几条材料所说的“西山”并不只有今六环内一带的山峰,而是几乎覆盖了京城以西顺天府境内的所有山地。这应当是时人对“西山”概念的另一种认识。
综上所述,梳理归纳各类文献后,可以发现明清时代的人们对“西山”的概念大致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这两种理解可分别称之为“小西山”和“大西山”。“小西山”的范围大致是今六环内城西北的部分山地,“西山”应当是这一组小山峰的专名,有一定的特殊含义。而“大西山”则应当是通称,泛指京城以西顺天府境内的所有山区,“西山”即“城西部的山”,相较而言并无更多确指。这是我们在理解明清文献中的“西山”时应当注意的。
三、民国及其后的西山
民国以降,人们对西山地理范围的认识并无太大变化,也可分为大小两个概念。但此时西方地质地理科学逐渐传入,似乎开始让人们注意区别开“地理”上的西山与“文化”上的西山。地理上的西山即“大西山”,更像是对京西山地的泛指,恐怕难以具体界定其范围;而文化上的西山则是“小西山”,范围相对具体,亦即今六环内风景名胜集中的西郊近山一带。
1920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在西山进行考察,编纂的《北京西山地质志》记:“京西之山,统名西山,范围甚广。”这里所言的西山必然是“大西山”,但原书也没有提及“西山”的范围。至于文化上的“小西山”,代表性的描述可见民国笔记《西山名胜记》自序:“古都以西之山,皆名曰西山。风景宜人者,厥为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及八大处,因名曰《西山名胜记》,以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八大处为主,此外名胜附之。”由此可见,与明清时期相似,时人亦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八大处等看做西山景观的核心,也就是“小西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西山的景区及林区等实行了公有化政策。现存的相关档案中,同样可以发现与界定“西山”范围相关的内容。“如1950年,北京市公园委员会西山工作组进入香界寺、宝珠洞、三山庵、普觉寺、广惠庵、樱桃沟、卧佛寺一带清查所存树木、物品家具”(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098-001-00015),那么这里的“西山”说的大致是今香山一带。“1953年,西山风景区管理所向上级报告,要求了解所辖地区古迹的历史资料,提到的名胜有西山、卢师山、翠微山、平坡山、灵光寺、三山庵、大愁寺、宝珠洞、证果寺、长安寺”(北京档案馆藏档案,档号098-001-000153),那么这里西山风景区的地理范围就大致等于“小西山”了。而同时期北京市西山国有农场的范围就大得多了,“据1963年《北京市人委关于制止在西山国有林区内开山、采石、放牧的通知》,这个农场地跨今海淀、石景山、门头沟、房山诸区”(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131-001-00346),大致与“大西山”的范围相合。
四、结语
本文梳理了北京“西山”这一地理概念的源流,着重讨论了西山的范围界定、文化内涵、发展变化等问题。可以发现,自金元时期“西山”“一词出现以来,北京西部的山地就与这个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休闲娱乐等息息相关。历明清而至民国,大西山”的范围虽然缺乏明确界定而略显含混,但“小西山”这一对西山风景区的核心地带的定义却长期保持了稳定的范围与地位,这种历史观念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厘清西山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今天我们理解、建设“西山文化带”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定义“西山文化带”时不妨借鉴古人对西山的认识,将之分为“核心文化带”与“附属文化带”两个层次。“核心文化带”即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小西山”,应当着重发挥历史文化景观集中的优势与特色。而作为“附属文化带”的“大西山”,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诸如煤文化、古道文化等,使“地理之山”也成为“文化之山”。诚如是,则“西山文化带”的发展建设当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