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刘火飞
【摘 要】 体育是初中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体育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这样体育教学才有可能长远的发展。将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关键词】 初中体育;学生兴趣;激发;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兴趣是所有学习活动的源泉,能为学习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是上好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教学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本领上,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想方设法去激发与培养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习从枯燥乏味变得趣味横生,让学生爱上运动,爱上体育课。本文结合个人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进行了研究。
一、教师设计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初中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环节。设计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会给体育课起了一个好的开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比较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教学的课堂内容前,玩一些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热热身,像“快快集合”“织网捕鱼”“一切行动听指挥”“看谁记得牢”等有趣的游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唱唱歌、跳跳舞等活动。教师设计一些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活动,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仅达到让学生课前热身的目的,而且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也会变得更好、更和谐。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并适时以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活动过程中,这样才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篮球运动”时,在组织学生投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让小组之间进行投篮比赛,看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最能体现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然后由评委打分。通过这种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与教师的共同比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基本动作要领,命中率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征求是否希望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时,赞同率达到78%以上,这足以说明,学生喜欢教师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们,可见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积极性的引导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学生失败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不要气馁,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如果教师的言行过于激烈,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做好榜样。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上难以找出两片相同的树叶,在一个班级里也难以找到两个相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身体素质等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比如,有的学生十分热衷于体育学习,有的学生则较为反感体育学习,还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好,体育学习能力强,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体育接受能力也比较弱。由于这样的一些情况,不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不愿意学习体育知识。因此,笔者認为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班上的学生,如班级里某一位同学在训练的过程中取得了进步,教师应当及时提出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肯定,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加强烈,兴趣也能得到较好的激发。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学会对学生激励,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托伦斯认为,在竞争条件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将有明显的改善和发展。每个人都有竞争意识,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创设竞争氛围,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创新热情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既能检验自己的成绩,也能了解对方的实力,使他们从中找到成就感,更主要是在竞争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能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体育教学中的竞争,就是超越自我并战胜别人,比赛中的竞争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形式。由于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尊心及争强好胜、不服输与好学上进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道德观,努力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竞争环境,并采用竞赛等方法组织教学(如追逐跑比赛、迎面接力比赛、十字接力跑比赛等),如在跳高教学及训练中,在教育学生严格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以竞争为手段,采用了“达标”、“竞赛”及“模拟考试”等教学方法来激励、培养他们团结协作,遵守规则,不怕横杆高度和敢于挑战高度的良好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尽最大努力去拼搏,把课引入高潮。此外,还可以采用团体竞赛与个人竞赛相结合的竞赛形式,来达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因材施教
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的过程中,常常要产生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自尊性需要和创造性需要。体育教师如能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理需要,适时进行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心理就能够健康地发展,而且对体育课的兴趣自然会提高。体育教师若适当给予成绩的肯定,对学生将会是巨大的鼓励。对待学生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都应该做到认真分析和对待,要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并做出适当的赞扬,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对于所教的动作,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动作出类拔萃。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让学生有发挥、表现、创造的机会。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心理需要常常是隐蔽的,需要教师观察了解才能发现和掌握。在施教过程中,要注意教育艺术的运用,更要把握好学生心理需要适时施行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前提。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使学生不仅爱运动而且更爱上体育课。
参考文献:
[1]晏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几个方法[A].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2007
[2]刘昱.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足球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