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 长短相随几多思
高衡
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为课堂增添了科技含量,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优美的配乐朗诵、五颜六色的画面、形式各异的字体让教学充满了趣味和新鲜感。作为教师,我乐意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它形象、直观,容量丰富;作为学生,也特别喜欢看到具有视觉享受的图片和条理清晰的文字。近几年,也有些专家学者持反对意见,对多媒体教学嗤之以鼻。而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感受到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从而使教学优化,但同时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是存在的,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
一、扬多媒体教学之长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兴趣的维持。而多媒体的声、图、文一体化的效果,毫无疑问地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及维持兴趣。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用语言无法描述出的场景及其魅力,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1.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1世纪的今天,学生对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师生间单纯的“口耳相传”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语文教学要追求的较高目标就是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调动各种因素,让课堂充满光彩,让学生乐在其中。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一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情感、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它填补了语文课本自身图片不足的缺憾,使学生在抽象感知课文的同时加深印象,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语文课的体验延伸得更广、更远,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提高。如《动物游戏之谜》的教学,我播放了有关动物游戏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学生不禁发出“为什么动物也会做游戏”的疑问,和我预期中的效果不谋而合,接下来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对于“动物游戏的方式”及几种“学说”的理解也显得饶有兴致。在拓展延伸问题的设计上,我又播放了“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的视频,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学生们异常踊跃、义愤填膺地表达了“要爱护动物”“动物也有自己的生存权”“爱护动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等观点,本节课在多媒体课件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辅助下,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凭借“黑板加粉笔”和三寸不烂之舌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意识。
2.多媒体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老人与海》因篇幅长、心理描写多,让学生在理解上形成了障碍。而使用多媒体,以图片的方式展现老人几次与鲨鱼搏斗时使用的工具、老人的身体状况、搏斗的结果,会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无形中就优化了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境,发展思维。例如:教学《琵琶行》这一首意蕴深远的诗歌,在课件设计时,导入环节我选用“海上生明月”的美图为背景,配以《春江花月夜》那舒缓回环的琵琶曲,此景此乐,立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所笼罩的悲凉的气氛。而对于诗中琵琶女弹奏乐曲的精彩描写,我播放《高山流水》琵琶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着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的音乐进行想象,使读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形象鲜明,韵味无穷。
通过多媒体方式,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到了新的高度,并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辩证地看待多媒体教学之短
1.教师主动性被限制
多媒体教学课件由教师事先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及答案都早已设计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课前设计的流程谨慎地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时时刻刻、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的内容进行教学,“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得许多本可以上得很精彩的课文在如此“功利”的引导中黯然失色。比如我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学生在看了图片后以很高的热情展开了讨论,但是我并没有让他们继续讨论自己即兴提出的问题,而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给学生细细讲解,教学反思时我发现我这样亦步亦趋地跟着课件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一些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可能就这样被我错过了。
2.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关注生命的陶冶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力图用语文点亮学生的生命之灯,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人格发展,语文教学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感知形象,体会情味,领悟理趣。语文课件在这一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如果对媒体运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选取许多图像来制作课件,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也要注意到,图像把人和景直观化固定化了,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雨巷》这篇课文时,我的课件中就用了一些民国美女的照片,学生看了觉得很享受,接下来在理解诗歌时,学生的脑海里总是挥不去那固定的美女的影子,可是从诗歌创作的本意来看,这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意象本身就具有多元性,不能在课件中一味地为了直观而影响了学生对诗歌的解读。
3.师生沟通形成障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又有感情的交流。而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师生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学生机械地看投影屏幕。本应是师生情感交流引导者的教师,成了“放映员”,这必将影响师生的情感交流,削弱教师的人格力量。多媒体有时就充当了“第三者”,插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难以想象,一堂缺乏师生课堂交流的激情的语文课会有什么教学效果。列宁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在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性。
4.多媒体教学严重冲击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需要教学双方共同阅读文本来进行鉴赏,而多媒体教学却使语文课堂越来越少地关注文本,因为多媒体是集图像、声音等于一体的样式,不可能只关注文字,在图像化面前,文学教育的魅力显得黯然失色。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来愈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占有课堂时间的比例远远超过学生对书本的阅读,甚至走向了“无视图不成课”的极端。本应是师生与作家之间进行思想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却变成了师生共同单调地“欣赏”图片。所以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指责语文课陷于流俗,失去了“文学味道”,这种状况让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前景感到担忧。
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要能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和短处,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不能只讲求多媒体课件的花哨,应该提倡二者的合理结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教师应该考虑本学科的实际,制作出有用、有效、有美感的课件,更应该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下功夫,多媒体教学需要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多媒体,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才是语文课堂在高科技时代应有的面貌。
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为课堂增添了科技含量,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优美的配乐朗诵、五颜六色的画面、形式各异的字体让教学充满了趣味和新鲜感。作为教师,我乐意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它形象、直观,容量丰富;作为学生,也特别喜欢看到具有视觉享受的图片和条理清晰的文字。近几年,也有些专家学者持反对意见,对多媒体教学嗤之以鼻。而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感受到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从而使教学优化,但同时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是存在的,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
一、扬多媒体教学之长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兴趣的维持。而多媒体的声、图、文一体化的效果,毫无疑问地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及维持兴趣。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用语言无法描述出的场景及其魅力,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1.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1世纪的今天,学生对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师生间单纯的“口耳相传”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语文教学要追求的较高目标就是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调动各种因素,让课堂充满光彩,让学生乐在其中。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一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情感、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它填补了语文课本自身图片不足的缺憾,使学生在抽象感知课文的同时加深印象,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语文课的体验延伸得更广、更远,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提高。如《动物游戏之谜》的教学,我播放了有关动物游戏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学生不禁发出“为什么动物也会做游戏”的疑问,和我预期中的效果不谋而合,接下来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对于“动物游戏的方式”及几种“学说”的理解也显得饶有兴致。在拓展延伸问题的设计上,我又播放了“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的视频,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学生们异常踊跃、义愤填膺地表达了“要爱护动物”“动物也有自己的生存权”“爱护动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等观点,本节课在多媒体课件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辅助下,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凭借“黑板加粉笔”和三寸不烂之舌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意识。
2.多媒体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老人与海》因篇幅长、心理描写多,让学生在理解上形成了障碍。而使用多媒体,以图片的方式展现老人几次与鲨鱼搏斗时使用的工具、老人的身体状况、搏斗的结果,会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无形中就优化了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境,发展思维。例如:教学《琵琶行》这一首意蕴深远的诗歌,在课件设计时,导入环节我选用“海上生明月”的美图为背景,配以《春江花月夜》那舒缓回环的琵琶曲,此景此乐,立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所笼罩的悲凉的气氛。而对于诗中琵琶女弹奏乐曲的精彩描写,我播放《高山流水》琵琶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着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的音乐进行想象,使读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形象鲜明,韵味无穷。
通过多媒体方式,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到了新的高度,并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辩证地看待多媒体教学之短
1.教师主动性被限制
多媒体教学课件由教师事先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及答案都早已设计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课前设计的流程谨慎地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时时刻刻、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的内容进行教学,“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得许多本可以上得很精彩的课文在如此“功利”的引导中黯然失色。比如我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学生在看了图片后以很高的热情展开了讨论,但是我并没有让他们继续讨论自己即兴提出的问题,而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给学生细细讲解,教学反思时我发现我这样亦步亦趋地跟着课件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一些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可能就这样被我错过了。
2.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关注生命的陶冶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力图用语文点亮学生的生命之灯,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人格发展,语文教学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感知形象,体会情味,领悟理趣。语文课件在这一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如果对媒体运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选取许多图像来制作课件,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也要注意到,图像把人和景直观化固定化了,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雨巷》这篇课文时,我的课件中就用了一些民国美女的照片,学生看了觉得很享受,接下来在理解诗歌时,学生的脑海里总是挥不去那固定的美女的影子,可是从诗歌创作的本意来看,这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意象本身就具有多元性,不能在课件中一味地为了直观而影响了学生对诗歌的解读。
3.师生沟通形成障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又有感情的交流。而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师生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学生机械地看投影屏幕。本应是师生情感交流引导者的教师,成了“放映员”,这必将影响师生的情感交流,削弱教师的人格力量。多媒体有时就充当了“第三者”,插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难以想象,一堂缺乏师生课堂交流的激情的语文课会有什么教学效果。列宁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在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性。
4.多媒体教学严重冲击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需要教学双方共同阅读文本来进行鉴赏,而多媒体教学却使语文课堂越来越少地关注文本,因为多媒体是集图像、声音等于一体的样式,不可能只关注文字,在图像化面前,文学教育的魅力显得黯然失色。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来愈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占有课堂时间的比例远远超过学生对书本的阅读,甚至走向了“无视图不成课”的极端。本应是师生与作家之间进行思想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却变成了师生共同单调地“欣赏”图片。所以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指责语文课陷于流俗,失去了“文学味道”,这种状况让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前景感到担忧。
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要能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和短处,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不能只讲求多媒体课件的花哨,应该提倡二者的合理结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教师应该考虑本学科的实际,制作出有用、有效、有美感的课件,更应该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下功夫,多媒体教学需要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多媒体,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才是语文课堂在高科技时代应有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