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视角下西方监管理论发展演进综述
杨大瀚
摘要:西方国家政府监管,大致经历了无序监管—有序监管—放松监管—再监管与放松监管并行的监管方式演进,在这一过程中引起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众多的监管理论。以公共管理视角梳理西方监管理论发展的总体情况,从不同的流派与发展轨迹为探索轨道,为我国的监管发展研究提供连续而有代表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公共管理 监管理论 发展演进 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Regulatory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Yang Dahan(Criminal Investingation Police Univercity of China, Liaoning, Shenyang, 110854)
Abstract:In western countries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the state regulation - orderly regulation, de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of parallel evolution regulation way, in the process regulation caused the diff erent scholars in the fi eld of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forming numerous regulatory theory. Research in publ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 comb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ulation theory from diff erent schools and time trajectory for exploring orbit, to study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 provide continuous and representative theory basis.
Keyword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gulatory theory Development evolution Theoretical review
1 西方監管方式的演进及监管理论产生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政府监管属于监管萌芽阶段,政府监管主要以临时政策或政策改革为代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监管都有了初步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经典的政府监管理论从而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滞胀”,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保守党信奉自由主义和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实行私有化改革,政府监管逐渐放松,称为放松监管。20世纪末至今,私有化速度放慢,出现放松监管与强化监管并存的态势,政府监管呈现出多种趋势并存的态势。
2 西方主要监管理论
2.1公共利益监管理论
公共利益监管理论是监管理论中最早的经典理论,从19世纪70年开始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逐渐发展,是基于资本主义市场失灵、凯恩斯主义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是当时社会主流的监管理论。尽管这一理论被当时社会绝大多数学者认同,但却没有学者将其统一命名,直到20世纪70年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波斯纳(Posner)在构建新理论时为了寻找一个基准点,才将这一时期的理论命名为公共利益监管理论。[1]
2.2利益集团理论
利益集团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类监管理论的统称,主要观点是将监管看作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与手段。按照产生的时间与解释的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早期的监管俘虏理论、监管经济理论、新监管经济理论和内生监管变迁理论等。
早期的监管俘虏理论认为,政府监管受利益集团的影响与控制,被利益集团俘虏,监管最终为利益集团获得利益所用。1972年乔丹(Jordan)对斯蒂格勒(Stigler)的实证研究作了推理,标志监管俘获理论的正式产生。
监管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由芝加哥学派代表人之一的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在1971年发表的《经济监管理论》中提出,[2]并构建了监管经济理论中著名的斯蒂格勒模型。1976年,斯蒂格勒的同事佩尔兹曼(Peltzman,1976)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对斯蒂格勒的模型进行了改良,构建了佩尔兹曼模型;[3]此后,贝克尔(Becker,1983)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政治均衡-贝克尔模型。[4]三种模型形成了最早的经济监管理论,因此也有人将这三位研究者的模型统称为G-P-B模型。
2.3非对称信息博弈的监管理论
美国的著名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提出了监管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信息掌握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有利的位置,信息不充分的一方则相反,掌握信息更多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5]在监管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监管者由于在监管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往往少于被监管者,处于信息不利的位置,因此可能对监管产生影响。[6]
激励性监管理论是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产生的,该理论认为,监管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委托—代理问题,监管者与被监管企业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双方进行的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设计出既能充分激励被监管企业,又能有效约束其利用特殊信息优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激励监管合同或机制。
2.4政治监管理论
政治监管理论与前述理论相比将监管互动的主体多元化,将监管看作是多方博弈协调的一种结果。认为监管是在公共利益、利益集团、政府本身利益之间的一种协调。政府在制定监管政策的过程中,并不单纯为公共利益或者利益集团服务,而是考虑到其本身的政治价值,权衡利弊作出最终选择。
2.5其他新兴的监管理论
20世纪80年代,政府监管受到新制度主义观念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新的理论思想,成为制度主义监管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监管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公共利益服务,也不是政府与利益集团间博弈的结果,而是将监管作为特定制度的一种特定的产物,无论政府、公众、利益集团的各个行为都是在特定制度下产生的必然结果,监管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
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汉切(L.Hancher)和墨郎(M.Moran)。他们在1989年出版的《文化和经济监管》(《Culture and Economic Regulation》)一书中提出了“监管空间”的概念,将监管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在分析监管及其影响的过程中除了考察监管中各种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外,还应该看重那些关系产生的利益网络与相关制度间存在的关联,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监管,构成了一个“监管空间”,尽管“监管空间”的概念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局限性,但这种整体理念仍被众多国外政治学家、公共管理学研究者所推崇,沿用至今。
除“监管空间”外,其他制度主义监管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与观点还包括:谢尔林(C.D.Shearing)认为应该构建一种包括制度因素在内的结构性的监管主义理论来解释监管行为和影响监管的原因。马奇(G.Majone)和烏鲁克(S.Woolock)认为制度与监管的主体客体及其行为是影响监管的主要原因。
虽然不同学者对除制度外影响监管其他因素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制度因素是多种因素中最核心的部分,无论政府、公众、利益集团的各个行为都是在特定制度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制度主义监管理论作为西方监管理论中典型代表观点之一,一直被学者们沿用,对研究我国的监管问题同样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Hantke- Domas , M. 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 of Reg ul ation :Non- Existence or Misinterpret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3 , 15(2).
[2] George .Stigler.T he T heory of Economic R egulation[J].Bell Journal of Eco nomics(Spring), 1971 .
[3] Peltzman.T 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 eg ulation[J].Joru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August),1976 .
[4] Becker.A T 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8(August), 1983 .
[5] 王蕾.政府监管政策绩效评估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6] 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摘要:西方国家政府监管,大致经历了无序监管—有序监管—放松监管—再监管与放松监管并行的监管方式演进,在这一过程中引起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众多的监管理论。以公共管理视角梳理西方监管理论发展的总体情况,从不同的流派与发展轨迹为探索轨道,为我国的监管发展研究提供连续而有代表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公共管理 监管理论 发展演进 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Regulatory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Yang Dahan(Criminal Investingation Police Univercity of China, Liaoning, Shenyang, 110854)
Abstract:In western countries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the state regulation - orderly regulation, de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of parallel evolution regulation way, in the process regulation caused the diff erent scholars in the fi eld of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forming numerous regulatory theory. Research in publ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 comb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ulation theory from diff erent schools and time trajectory for exploring orbit, to study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 provide continuous and representative theory basis.
Keyword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gulatory theory Development evolution Theoretical review
1 西方監管方式的演进及监管理论产生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政府监管属于监管萌芽阶段,政府监管主要以临时政策或政策改革为代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监管都有了初步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经典的政府监管理论从而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滞胀”,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保守党信奉自由主义和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实行私有化改革,政府监管逐渐放松,称为放松监管。20世纪末至今,私有化速度放慢,出现放松监管与强化监管并存的态势,政府监管呈现出多种趋势并存的态势。
2 西方主要监管理论
2.1公共利益监管理论
公共利益监管理论是监管理论中最早的经典理论,从19世纪70年开始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逐渐发展,是基于资本主义市场失灵、凯恩斯主义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是当时社会主流的监管理论。尽管这一理论被当时社会绝大多数学者认同,但却没有学者将其统一命名,直到20世纪70年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波斯纳(Posner)在构建新理论时为了寻找一个基准点,才将这一时期的理论命名为公共利益监管理论。[1]
2.2利益集团理论
利益集团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类监管理论的统称,主要观点是将监管看作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与手段。按照产生的时间与解释的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早期的监管俘虏理论、监管经济理论、新监管经济理论和内生监管变迁理论等。
早期的监管俘虏理论认为,政府监管受利益集团的影响与控制,被利益集团俘虏,监管最终为利益集团获得利益所用。1972年乔丹(Jordan)对斯蒂格勒(Stigler)的实证研究作了推理,标志监管俘获理论的正式产生。
监管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由芝加哥学派代表人之一的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在1971年发表的《经济监管理论》中提出,[2]并构建了监管经济理论中著名的斯蒂格勒模型。1976年,斯蒂格勒的同事佩尔兹曼(Peltzman,1976)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对斯蒂格勒的模型进行了改良,构建了佩尔兹曼模型;[3]此后,贝克尔(Becker,1983)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政治均衡-贝克尔模型。[4]三种模型形成了最早的经济监管理论,因此也有人将这三位研究者的模型统称为G-P-B模型。
2.3非对称信息博弈的监管理论
美国的著名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提出了监管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信息掌握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有利的位置,信息不充分的一方则相反,掌握信息更多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5]在监管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监管者由于在监管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往往少于被监管者,处于信息不利的位置,因此可能对监管产生影响。[6]
激励性监管理论是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产生的,该理论认为,监管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委托—代理问题,监管者与被监管企业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双方进行的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设计出既能充分激励被监管企业,又能有效约束其利用特殊信息优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激励监管合同或机制。
2.4政治监管理论
政治监管理论与前述理论相比将监管互动的主体多元化,将监管看作是多方博弈协调的一种结果。认为监管是在公共利益、利益集团、政府本身利益之间的一种协调。政府在制定监管政策的过程中,并不单纯为公共利益或者利益集团服务,而是考虑到其本身的政治价值,权衡利弊作出最终选择。
2.5其他新兴的监管理论
20世纪80年代,政府监管受到新制度主义观念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新的理论思想,成为制度主义监管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监管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公共利益服务,也不是政府与利益集团间博弈的结果,而是将监管作为特定制度的一种特定的产物,无论政府、公众、利益集团的各个行为都是在特定制度下产生的必然结果,监管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
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汉切(L.Hancher)和墨郎(M.Moran)。他们在1989年出版的《文化和经济监管》(《Culture and Economic Regulation》)一书中提出了“监管空间”的概念,将监管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在分析监管及其影响的过程中除了考察监管中各种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外,还应该看重那些关系产生的利益网络与相关制度间存在的关联,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监管,构成了一个“监管空间”,尽管“监管空间”的概念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局限性,但这种整体理念仍被众多国外政治学家、公共管理学研究者所推崇,沿用至今。
除“监管空间”外,其他制度主义监管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与观点还包括:谢尔林(C.D.Shearing)认为应该构建一种包括制度因素在内的结构性的监管主义理论来解释监管行为和影响监管的原因。马奇(G.Majone)和烏鲁克(S.Woolock)认为制度与监管的主体客体及其行为是影响监管的主要原因。
虽然不同学者对除制度外影响监管其他因素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制度因素是多种因素中最核心的部分,无论政府、公众、利益集团的各个行为都是在特定制度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制度主义监管理论作为西方监管理论中典型代表观点之一,一直被学者们沿用,对研究我国的监管问题同样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Hantke- Domas , M. 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 of Reg ul ation :Non- Existence or Misinterpret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3 , 15(2).
[2] George .Stigler.T he T heory of Economic R egulation[J].Bell Journal of Eco nomics(Spring), 1971 .
[3] Peltzman.T 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 eg ulation[J].Joru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August),1976 .
[4] Becker.A T 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8(August), 1983 .
[5] 王蕾.政府监管政策绩效评估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6] 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