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型金融工具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王强
浙江财经大学
摘 要: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债券、基金等基础金融工具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内逐渐衍生出了一些新型的金融工具,包括PVC期货、备兑权证、信用违约互换等。这些新型金融工具一方面不但丰富了我国金融商品种类,另一方面还带动了金融市场发展,大大完善了我国的金融体系,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金融工具;新型;金融体系
一、金融工具的概念
金融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有效合约,是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买卖交易的合法凭证,也是资金富余者向资金缺乏者提供资金,资金缺乏者出具的被法律认可的证券等。由于金融工具是在金融市场上能够自由买卖的对象,因此也可以被称为“金融商品”。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有四个,主要是偿还性、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金融工具有很多的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照发现者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金融工具和间接金融工具;按照金融工具的期限不同,可以分为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和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按照发行内容,可以分为传统金融工具和新型金融工具。特别地,传统金融工具主要有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新型金融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衍生品,也是本文重点要讲的内容。
二、新型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种类
新型金融工具指的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所创作出来的新的金融产品,也称之为衍生金融工具。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一般来自对金融业务的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创新,具体有以下种类。
1.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新型金融工具。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金融工具的种类主要有期货类、权证类、基金类、福费廷、信用违约互换、人民币外汇期权等。
(1)期货类。期货类金融工具主要有PVC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等。PVC期货是于2009年5月25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一种商品期货,合约受到大连商品交易所、清算公司担保,且交易双方在交易时每天只跟清算公司结算,不发生直接接触,违约风险很小,几乎为零。
沪深300股指期货是于2010年4月16日,在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发行的,以沪深300指数作为标的物的期货种类。合约受到保证金的保证,几乎不会受到违约风险。
(2)权证类。权证类金融工具主要有备兑权证、股本权证等。备兑权证是由上市公司以外的第三方(一般是金融机构)发行的随时可以兑换的认股权证,可以将个股、一篮子股票及其他衍生物作为标的物。备兑权证是一种风险较高、收益也较高的投资工具。
股本权证与备兑权证不同的是,股本权证是可以由上市公司发行,也可以由金融机构发行,标的物一般是发行公司的股票。股本权证一般会与持有人事先约定好时间与价格,时间约定时间,持有人可以按照约定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股本权证的风险相对较小。
(3)基金类。基金类金融工具主要有保本基金、指数基金等。保本基金是指在一个保本周期内(中国一般是三年),投资者通过投资组合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具体是指投资者用一定数额的保本基金保证投资的本金不受到损失,风险很小,因此这对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指数基金是指投资者根据股票市场指数的分布情况,购买一部分或者全部该指数的股票,进行投资组合的一种基金。指数基金的收费较低,还可以延迟交税,且任何单个股票发生较大波动时,一般也不会对指数基金造成太大影响,因此风险较低。
(4)福费廷。福费廷在国际贸易中较多被使用,指的是出口商经过金融机构担保的、已经承兑的票据,出售给包买方,提前获取货款的融资手段。福费廷无追索权,基于金融机构信用下风险较小。
(5)信用违约掉期。信用违约掉期又称之为信用违约互换,是目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也是最常见的场外金融工具。债券人出售的是债务风险,定期向信用保障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一旦发生信用违约,卖方须向买方赔付一种期权,该工具对于买方风险较小。
(6)外汇期权。外汇期权以外汇为标的物,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同时买方可以按照约定汇率、约定价格与卖方进行约定货币的交易,当然买方也可以选择不使用这项权利。外汇期权的风险对于买方是支付了一定的期权费,而对于卖方却要面临很大的风险。
2.金融市场创新产生的新型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创新产生的新型金融工具主要有离岸金融市场、影子银行、金融衍生市场以及网络理财产品的余额宝等。离岸金融市场主要是为不是本国的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投资等交易,离岸金融市场资金出境不受限制,基本不受所在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同时还可以享受到优惠的税收待遇。影子银行是指做着银行所做的事,但是却不是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投资银行、结构性投资工具、货币市场基金等。金融衍生市场是在传统的金融市场如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等衍生出来的,为了转移基础金融产品的风险,以利率、汇率、股价等为标的物创造出来的非常多的金融产品。余额宝属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投资类产品创新, 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理财方式。
三、新型金融工具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从宏观方面考虑,也可以从微观方面考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具体体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指的是金融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可以是联系的也可以是间断的,而金融结构则是由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种类、性质、规模等组成。因此,金融发展指的金融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种类、性质、规模等发生的各种变化。
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扩充了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银行金融机构在传统型金融工具基础上,创造出了信用违约互换、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服务、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传统型金融工具基础上也创造出了许多新型金融工具,包括各类新型基金股份、福费廷、备兑权证、保证基金等。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已超过1200种。这些新型金融工具一方面提高了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为投资者增加了投资选项,使投资者在承受一定的风险时,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
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还对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使得金融机构种类、规模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例如,当能够控制通货膨胀风险的金融工具问世时,同时也带动了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在美国的各类金融机构中,1970年,投资基金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为3.6%,而到了1990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为10.5%;1970年,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例为59.3%,1990年这个比例下降为44.9%。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出,商业银行的比重在下级,而投资基金的比例却在上升,这说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
2.冲击了传统银行制度。在我国相关的传统银行法中,一直对存款利率的上限、下限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及商业银行业务要与投资银行业务分开等;美国银行法中存在不付活期存款的利息、储蓄存款不能开支票等规定,但是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各个国家的这些规定逐个被放宽。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和自动转账服务打破了不付活期存款的利息和储蓄存款不能开支票的规定,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和货币市场存单则打破了定期存款利率的限制,我国目前也在逐步放松对银行利率的管制。而影子银行的出现,使得一些银行存款替代(理财产品)大量增加,贷款利率市场化也逐步放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利率市场进程。随着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传统的银行制度将会越来越不能适应金融市场的需要,需要适时地调整。
3.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在信用违约互换出现以前,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处于资产管理阶段,很长一段时间都停滞不前,也没有新的理论问世。在资产管理阶段,商业银行一般只对资产进行管理,以应对那些不稳定的银行负债,这样就使得银行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而当信用违约互换出现以后,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的资产管理跳跃到了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商业银行利用新型的金融工具优化行内资金的配置,控制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比率,使商业银行在处理负债时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因此,新型金融工具对经营管理理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降低了传统货币政策效力。新型金融工具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种潜在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新型金融工具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货币政策带来了现实的影响。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使货币的含义、计量、范围更加复杂,货币外延由开始的M1、M2被扩张到M3、M4,甚至更多。而且,由于新型金融工具与货币之间的差异不是特别明显,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进一步使货币外延的界限更加模糊,导致货币计量更加复杂,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总量的把握越来越难,传统货币政策也在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可能改变货币政策,将原来的控制货币转变为控制流动性资产。但是,新型金融工具的给传统货币政策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电子货币属于哪一个层次,多功能信用卡该如何计量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5.改变了货币需求结构。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三种动机,分别是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由此而形成相对应的三种需求结构,分别是交易性需求结构、预防性需求结构、投机性需求结构。其中,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主要是由人们的收入水平所决定的,而投机性需求则主要是由利率所决定的。新型金融工具改变了这种理论,因为新型金融工具中出现了很多新型信用工具和新型存款账户,比如可转让命令支付账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自动转账服务等,这些新型金融工具具有较强的货币性,能够在较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的需求,进而降低了交易性需求。另外,新型金融工具在许多账户都设置了自动投资的部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投机性需求。因此,新型金融工具改变了传统的货币需求结构。
6.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很多新型金融工具的创造是为了给投资者规避风险,能够最低风险下获得收益最大化,例如期货交易、信用违约互换、期权交易等。当投资者选择具有规避风险功能的金融工具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身的风险。但是,从整个金融系统来看,金融风险只是被转移,而并没有消失,因此,新型金融工具虽然转移了风险但是并没有减少风险。不仅仅如此,一些新型金融工具还有可能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比如,票据、期权交易、远期利率协议、互换交易等四大表外业务的新型金融工具,一般不会再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不具有可视性,风险大都潜伏在良好的表面下,当风险爆发时,会将风险的危害进一步扩大,给金融机构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的则会对整个金融系统带来致命性地打击。
四、结论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新型金融工具的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多,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也将会更加复杂,有可能推动金融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当然也会给金融系统带来一定的不适应。只有对各种新型金融工具进行严格地监管、合理地使用,才能慢慢地与金融系统融合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刘京京.刍议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3(23).
[2]徐蕾,陈希.对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品的反思及展望[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6).
[3]孙君.次贷危机视角下的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3).
[4]刘丹.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浅析[J];金融经济;2011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