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对当代人心性修炼的现实功效

郭万超
【摘要】阳明心学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根脉,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掀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阳明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敛性,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修炼方法与现代认知科学契合,不单是人们修行身心的灵丹妙药,也是解决人们基本人生问题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阳明心学 心性修炼 中华文化 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6.010
“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阳明心学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根脉,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掀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吹響了人性解放的号角,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阳明思想流传千古,影响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在物质文明大行其道的时代,认真学习、传播、践行阳明思想,对于当今文化建设、国人人格培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阳明心学必须突破唯物唯心之辩
人们习惯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分来对各种哲学流派进行区别,甚至以之作为哲学是否科学的标准。其实,这种标准只是从世界的本源来说的,未必是唯一正确的标准。世界万物是分好多层次、范围的,也可以从不同视角来认识,过于简单化不利于真正科学认识世界的丰富性。如果撇开唯物唯心的视野来对哲学区分,可以看到,有一种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像黑格尔、马克思等,但是也有人从个体微观的视角研究个人幸福,这种就是人生哲学,它似乎无关唯物唯心,对于生命个体而言,精神性是其标志,虽然它依赖物质。阳明思想就属于后者。
阳明思想的核心是人格完善之道,他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的基本理念“致良知”揭示出,每个人都可自主自为,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致良知的日常实践,而把人生的境界提升到高明光大的圣人之域,这美好的情形真是动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王阳明及其学说所打动,并认真研习他的学说,学习其为人之道,自致其良知,完善自己的人格情操,也一定能自觉提高生命的精神境界。阳明心学在心性修炼上具有突出优点
古今中外精神修炼的方式方法非常多,包括佛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以及各种灵修、冥想。宗教是通过提供一种安全感和永恒感,方才使得那些既非诗人、艺术家,也非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百姓们,得以减轻这个神秘莫测世界的种种奥秘给他们带来的重压。灵修、冥想若不得当则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甚至带来身心疾病。
而阳明心学把个人人格的提升诉诸于现实的人,这种世俗的修养途径,避免了消极避世,具有积极意义。阳明心学基本上是以儒家学说为主线,因为儒家所构建的伦理世界,一直都没有脱离过人生最重要的亲情。它以最为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为出发点,构建安顿人生的基本伦理。后来王阳明对佛教既有批判,也有吸收,如果不讲形下的伦常社会,仅就形上的超越世界来说,佛教的确为其学说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但从形下的世俗世界而言,他最终选择的仍是儒家的道路——也就是内不忘正心诚意的成圣修为,外不忘家国天下的情怀与事业。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追求一些可以让自己觉得安全的东西,包括金钱、地位、名誉等。但不同的是,有些人是在“良知”的指引下追求这些东西,而有些人只是把追求外在东西作为唯一目的。假若一个人总是一门心思盯着那些外在的东西,结果就会非常的累。而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明之处是:一个人完全能够在身心愉悦幸福的条件下追求外在的东西,凡事能用良知来引导,无论追寻什么东西都是合理的。所以,王阳明学说不单是人们修行身心的灵丹妙药,也是解决人们基本人生问题的重要法宝。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修炼方法与现代认知科学契合
王阳明的致良知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现实可行的生活实践方法。王阳明的致良知并不是一个人在书斋里独自沉思,也不是停留在学理的来回辩论。“致”既不是重新“创设”,也不是从外“获取”。因为良知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有的东西,所以既不需要创设,也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致良知要求我们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去倾听。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也不能认为在行之前,先要知。知与行如果脱节,就有私念隔在中间!对此,王阳明感叹地说:“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知与行,一旦被私意阻断,知就不再是良知,而是矫知;行也就不再是正行,而是妄行。
因此,致良知就是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中倾听良知的声音,并要自始至终,坚持一以贯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何以是“行”之始?凡是真理,一定是让人心向往的;心向往之,就是“行之始”,就是“行”的动力,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行”为什么是“知”之成?既然真理是我们每个人向往的,就一定是我们要与之融合为一体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因此富有了意义,也更加精彩,然而只有“行”才能使我们与之融为一体。
所以,“致良知”其实是生命实践的功夫,而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就此,王阳明说道,“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端,符合现代认知科学的规律。当然,这种观点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阳明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敛性
王阳明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天真的心不用创造,原本就具有自己的心性灵性,原本就是清洁的。王阳明还提出“心即理”这个心学的基本命题,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见王阳明《传习录》)
中國文化是一种练内功的文化,辜鸿铭认为这是“一个有道德、真正的文明”,或者说是有“道德力”的精神文明。而西方文化以征服外部世界为主导。梁漱溟指出,西方文化有“征服自然之异彩”“科学方法的异彩”。辜鸿铭认为,欧洲文明是把制作更好的机器作为自己的目的,而东洋则把教育出更好的人作为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东洋文明和西洋文明的差别。常有人说,欧洲文明是物质文明,其实欧洲文明是比物质文明还要低一等的机械文明。
人的幸福成功不是体现在外部的东西,比如名利、地位,这些都不能让一个人真正宁静、圆融,一个人的修为需要向内心来求。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正如辜鸿铭所言,中国人的精神“能使我们洞悉物象内在生命的安详恬静、如沐天恩的神圣心境便是富于想象力的理性”。梁漱溟先生也指出,中国人在精神上所享受的幸福,实在倒比西洋人多。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学逐渐盛行于中华大地,直到今日。西学如果真的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即中国人的人生观问题,那无话可说,就不需要再提阳明心学。心学被人们淡忘,对于一个走入了现代化进程的国家来说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问题在于,西学并不能解决中华民族安心立命的问题。中国从近代走到今天,大多数人都看清楚了一个事实,这就是国人的心依然没有安顿好。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以及哲学,都不可能真正指到这个“心”。
责 编/马冰莹
Abstract: The Doctrine of the Heart-and-Mind by Wang Yangming not onl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created a true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It helped to lead the massive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tarted the liberation of humanity, and became a brigh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is thought reflects the introvers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ng fits in with the modern cognitive science, which is not only a panacea for people to cultivate their mind and body, but also a magic weapon for solving people's basic problems in life.
Keywords: Wang Yangming's Doctrine of the Heart-and-Mind, mind cultivation, Chinese culture, 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ng
相关文章!
  • 探究弘扬典守精神 存续中华文

    刘忠福摘 ? 要:抗日战争时期,占南迁文物总量85%、西迁文物总量99.5%的故宫文物,辗转万里迁徙至乐山乡野祠寺秘存近八载。乐山作为有史以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违法建筑的法律定位

    摘 要 违法建筑是影响着社会公共利益与公共秩序的建筑物,应当在法律上给予其明确的定位,并且规定其规制的主体与措施。在公法中,违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