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概念学法探微
葛付玲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从多方面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能独立掌握新知识,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本人发现很多同学在对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过程中,抓不住关键知识点,抓不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回答问题常把一些地理词汇简单堆积,答非所问。怎样帮助学生找到学好地理概念的捷径?教学中我努力践行,多元化地引导学法,具体归结如下。
一、地理词汇的记忆
地理知识包涵许多地名、地理数据和地理术语。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地理名称和数据,就难以表达地理问题。掌握大量的地理词汇,需要长期进行知识积累,反复记忆,才能像滚雪球那样不断扩大。
1.意义记忆
每一个地理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概念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或并列关系,或从属关系。理解和掌握了概念之间的相关联系,可以容易习得连接在一起的系列概念,从而形成概念群的记忆。
例如:分析某区域气候特征时,该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主要地形单位、月平均气温、月降水分配等逐一展现,从气象指标入手,探求因果关系,不仅了解了气候的成因,而且通过思维分析加深了记忆。
2.联想记忆
联想记忆就是从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属关系、衍生关系进行联想。
如分析归纳我国一月气温分布特点、等温线,联想到等深线、等高线、等降水量线,一月气温等温线从南向北逐渐降低,其主导因素是纬度,联想到南、北回归线、赤道、极圈等。
3.列表记忆
列表记忆就是通过列表的方法把相关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有利于掌握知识的系统,加深记忆。列表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体系表和对比表。
(1)所谓体系表,就是把所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列表简明扼要地表示出来,便于从整体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习得。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地势和地形》一节时,我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围绕下表讨论填写表格,从而掌握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列表的第二种方法是对比表,就是把不同知识按照要求,将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表格进行分类对比,增强对知识的记忆。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一节,分析经线和纬线时,我把学生分成四小组,每组分发一个地球仪,然后出示下表各讨论两个探究题,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经纬线、经纬度、赤道等地理名词的几何形状及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较快的记住这些地理名词及其含义。
4.关注圈内外热点事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年国内外都会发生众多重大热点事件,关注热点事件的过程,可以帮助地理知识点的习得、巩固。
如智利、菲律宾、四川、日本等地最近的地震,冰岛的火山爆发,引起全球民众的关注。查看地图,可以了解这些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震源发生地区的规律,联想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板块与板块的结合部,从而对全球地震、火山带的分部建立形象记忆。
5.及时复习,强化记忆
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及时复习,反复强化才能使记忆牢固,因此每一章节、单元学习后,要及时梳理知识点,综合归纳,列表表明从属关系,逐一归类,形成明晰的知识框架。还可以利用游戏、猜谜、假想旅游等形式,获取地理知识,形成知识记忆。
二、地理图表的运用
地理图表是地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发挥了课文中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图表主要包括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和统计表格,它们承载着大量的地理信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可见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合理利用图表,必能对概念的习得、巩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读图
一般在地理课讲解课文前,老师都会有读图练习,内容涉及本章节需要的地理信息,读图过程中,根据老师布置的内容,寻求各个地点,观察它们的所处位置。同时在读图过程中,也熟记了地理名称。
如学习“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时,围绕面向海洋的主因,观察该区域所处的江海交汇位置,包括的范围及毗邻的珠江三角洲,沿江沿海众多的港口等。比较直观地了解我国为什么在该区域建立经济发展区,结合该区域其他自然、人文因素、全面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同时也对河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2.图文转换
“创新就是敢于独立思考”,教师运用“图文转换训练”,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心中有图、图文合一”的思维习惯,有助于知识点的习得、巩固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分析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的差异时,先让学生观察两地区的农村生活景观图片,分组讨论不同之处,探究不同的原因,最后集体归纳合一,得出共同的影响因素:气候。最终使学生将读图析图和问题讨论所获得的地理知识系统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地参考书中文字,而是围绕地图,主动分析,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积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尝试描图
萨迪说过:“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地图上有许多线状地理事物和符号,如:河流、分界线、等值线等,如果在平时课堂练习中让学生对它们加以描绘,学生在动态中接受信息,眼、手、耳、脑都在活动,这比只听、看而不动笔要印象深刻,在此过程中,一幅幅空间概念的地图就形象地印在头脑中了。
如: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我让学生在新疆的轮廓图上简单画出新疆的主要山脉和盆地,然后联系“疆”字的字形讲解。结果,学生都流露出会意的笑容。
三、地理成因的分析
纵观初中地理教材,有关知识点虽多,简单地归类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地理部分和人文地理部分。能够探究出它们的成因,既是习得概念的体现,又是对概念具有灵活应用能力的表现。具体地:
1.启然地理成因
(1)一果多因:如:欧洲西部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其成因主要是由洋流、风带、海陆位置、海陆轮廓诸多自然因素影响。
(2)多果一因:如: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地理主要的分界线,它的地理意义有:一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800mm等降水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农作物耕作制度、河流水温特征、植被、人文景观都有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秦岭一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热量水分差异。
2.人文地理成因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一种动态变化关系。人文经济地理受自然条件制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在人地相互关系作用中,人是积极的一面。
如中国的人口分布,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相吻合。东部地区平原为主的地形,气温、降水配合较好,交通便捷,人口密度大于西部地区,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这两个地区工业人力资源丰富,工业类型多,以市场性、服务型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发展工业自然条件稍差,但土地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工业类型多为资源性。
总之,分析地理成因,必须以人地关系为主导线索,综合自然,人文因素,归纳比较区域差异,才能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地理概念的学习要厚积而薄发。只有让学生多元化地习得、巩固与运用概念,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转化学生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成为一名终身会学、善学的人!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从多方面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能独立掌握新知识,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本人发现很多同学在对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过程中,抓不住关键知识点,抓不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回答问题常把一些地理词汇简单堆积,答非所问。怎样帮助学生找到学好地理概念的捷径?教学中我努力践行,多元化地引导学法,具体归结如下。
一、地理词汇的记忆
地理知识包涵许多地名、地理数据和地理术语。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地理名称和数据,就难以表达地理问题。掌握大量的地理词汇,需要长期进行知识积累,反复记忆,才能像滚雪球那样不断扩大。
1.意义记忆
每一个地理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概念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或并列关系,或从属关系。理解和掌握了概念之间的相关联系,可以容易习得连接在一起的系列概念,从而形成概念群的记忆。
例如:分析某区域气候特征时,该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主要地形单位、月平均气温、月降水分配等逐一展现,从气象指标入手,探求因果关系,不仅了解了气候的成因,而且通过思维分析加深了记忆。
2.联想记忆
联想记忆就是从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属关系、衍生关系进行联想。
如分析归纳我国一月气温分布特点、等温线,联想到等深线、等高线、等降水量线,一月气温等温线从南向北逐渐降低,其主导因素是纬度,联想到南、北回归线、赤道、极圈等。
3.列表记忆
列表记忆就是通过列表的方法把相关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有利于掌握知识的系统,加深记忆。列表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体系表和对比表。
(1)所谓体系表,就是把所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列表简明扼要地表示出来,便于从整体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习得。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地势和地形》一节时,我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围绕下表讨论填写表格,从而掌握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列表的第二种方法是对比表,就是把不同知识按照要求,将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表格进行分类对比,增强对知识的记忆。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一节,分析经线和纬线时,我把学生分成四小组,每组分发一个地球仪,然后出示下表各讨论两个探究题,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经纬线、经纬度、赤道等地理名词的几何形状及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较快的记住这些地理名词及其含义。
4.关注圈内外热点事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年国内外都会发生众多重大热点事件,关注热点事件的过程,可以帮助地理知识点的习得、巩固。
如智利、菲律宾、四川、日本等地最近的地震,冰岛的火山爆发,引起全球民众的关注。查看地图,可以了解这些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震源发生地区的规律,联想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板块与板块的结合部,从而对全球地震、火山带的分部建立形象记忆。
5.及时复习,强化记忆
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及时复习,反复强化才能使记忆牢固,因此每一章节、单元学习后,要及时梳理知识点,综合归纳,列表表明从属关系,逐一归类,形成明晰的知识框架。还可以利用游戏、猜谜、假想旅游等形式,获取地理知识,形成知识记忆。
二、地理图表的运用
地理图表是地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发挥了课文中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图表主要包括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和统计表格,它们承载着大量的地理信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可见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合理利用图表,必能对概念的习得、巩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读图
一般在地理课讲解课文前,老师都会有读图练习,内容涉及本章节需要的地理信息,读图过程中,根据老师布置的内容,寻求各个地点,观察它们的所处位置。同时在读图过程中,也熟记了地理名称。
如学习“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时,围绕面向海洋的主因,观察该区域所处的江海交汇位置,包括的范围及毗邻的珠江三角洲,沿江沿海众多的港口等。比较直观地了解我国为什么在该区域建立经济发展区,结合该区域其他自然、人文因素、全面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同时也对河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2.图文转换
“创新就是敢于独立思考”,教师运用“图文转换训练”,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心中有图、图文合一”的思维习惯,有助于知识点的习得、巩固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分析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的差异时,先让学生观察两地区的农村生活景观图片,分组讨论不同之处,探究不同的原因,最后集体归纳合一,得出共同的影响因素:气候。最终使学生将读图析图和问题讨论所获得的地理知识系统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地参考书中文字,而是围绕地图,主动分析,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积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尝试描图
萨迪说过:“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地图上有许多线状地理事物和符号,如:河流、分界线、等值线等,如果在平时课堂练习中让学生对它们加以描绘,学生在动态中接受信息,眼、手、耳、脑都在活动,这比只听、看而不动笔要印象深刻,在此过程中,一幅幅空间概念的地图就形象地印在头脑中了。
如: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我让学生在新疆的轮廓图上简单画出新疆的主要山脉和盆地,然后联系“疆”字的字形讲解。结果,学生都流露出会意的笑容。
三、地理成因的分析
纵观初中地理教材,有关知识点虽多,简单地归类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地理部分和人文地理部分。能够探究出它们的成因,既是习得概念的体现,又是对概念具有灵活应用能力的表现。具体地:
1.启然地理成因
(1)一果多因:如:欧洲西部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其成因主要是由洋流、风带、海陆位置、海陆轮廓诸多自然因素影响。
(2)多果一因:如: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地理主要的分界线,它的地理意义有:一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800mm等降水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农作物耕作制度、河流水温特征、植被、人文景观都有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秦岭一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热量水分差异。
2.人文地理成因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一种动态变化关系。人文经济地理受自然条件制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在人地相互关系作用中,人是积极的一面。
如中国的人口分布,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相吻合。东部地区平原为主的地形,气温、降水配合较好,交通便捷,人口密度大于西部地区,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这两个地区工业人力资源丰富,工业类型多,以市场性、服务型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发展工业自然条件稍差,但土地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工业类型多为资源性。
总之,分析地理成因,必须以人地关系为主导线索,综合自然,人文因素,归纳比较区域差异,才能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地理概念的学习要厚积而薄发。只有让学生多元化地习得、巩固与运用概念,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转化学生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成为一名终身会学、善学的人!